劉 剛,溫英英
體能(physical fitness)[1]是運動員競技表現的重要基礎。東京奧運會備戰周期中,國家體育總局多次發文強調持續狠抓體能訓練的重要性,并提出 “ 體能是東京奧運會入場券 ” 的選拔標準,將體能達標作為選拔運動員的前提條件,不達標者不得參加東京奧運會[2]。
各省市體育局在傳達落實總局文件精神后,也紛紛參考國家隊體能達標測試在各省市運動員開展測試評價,這期間筆者有幸參與了一些隊伍的測試工作。結合此次工作體會和本人日常工作方向提兩點考慮,希望能為省隊后續基礎體能復測和相關體能訓練提供更科學、更準確的反饋和指導。
此次總局明確要求的國家隊體能達標測試包括三部分:基礎體能測試,軀干穩定性和上下肢左右側力量均衡性測試和板塊體能測試。基礎體能(general fitness,國內也有人譯為一般身體素質[3]),常與專項體能(sport-specific fitness)對應,是青少年及專業運動員訓練內容(尤其基于分期訓練理論)的重要組成[4],進行相關體能測試評價對于運動員的傷病預防和競技表現具有重要意義。著名訓練專家Bompa TO表述基礎體能為包括耐力、力量、速度、柔韌性和協調等特征在內基本的身體運動能力(basic biomotor abilities)[4],非常接近體能(physical fitness)所涵蓋的表現特征(performance components)(表1)[5]。此次體能達標測試選擇的10項內容(包括BMI,盡管該形態特征(morphological fitness)指標并不與能力相關且基于非表現測量(noperformance measure)評定,不過考慮到運動員健康和運動競技的特殊要求,一并納入此次基礎體能達標測試未嘗不可)還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反映基礎體能的主體內容,而且肌肉耐力和力量屬性還涉及了不同肌群的測試(表2)。當然,綜合考慮省隊測試目的和測試條件,在現基礎上增加平衡、靈敏、協調、反應時選項可更全面地對省隊運動員基礎體能進行測評。

表1 常見體能分類和相關術語(Common Physical Fitness and Fitness Related Terms)
為了有利于各隊伍測試開展和測試結果間的直觀比較,此次東京奧運會備戰辦秘書處體能工作組專門制作了指導錄像以確保國家隊體能達標測試的方法統一。事實上為所有運動項目選手提供統一的測試方法難度非常大,哪怕僅僅是基于基礎體能的內容;即使同一測試內容也會有多種方法選擇(譬如基于跳和投衍生的爆發力測試方法就多達20種),會取決于測試對象和測試的目的、測試所需設備保障和各測試方法自身優/劣勢等綜合考量。此外,上述一些方法在某些項目會被用作專項體能測試(譬如30米跑于田徑短跑和集體項目、3000米跑于田徑長跑項目、垂直縱跳于排球項目等)應用時就需留意受試者的專項背景。基于測試方法生效的基本要求[6]和省隊的測試條件,筆者建議:采用Reiman MP等修訂的替代方法[7]進行腹肌和背肌耐力(也稱為軀干屈伸耐力:trunk flexion/extension endurance)測試其信度會更保證或增加仰臥起坐測試選項(常用易于操作);增加人體測量指標體脂百分比(常用易于操作);增加俯臥撐測試選項利于上肢力量薄弱者的區分,減少體重在引體向上測試中的不利影響;增加1000米游泳計時選項提高水上運動(aquatic sports)選手有氧能力測評的可行性;條件允許的話,可增加部分項目更傾向選用的測試方法選項(譬如腳眼協調于足球、靜態平衡于射擊、上肢爆發力于球類項目等)。綜上,基于國家隊體能達標測試方案筆者建議如下,供省隊運動員基礎體能測試時參考(表2),各隊伍根據實際情況就測試內容和測試方法進行適當調整也很有必要。

表2 建議適用的省隊運動員基礎體能測試
測試操作細節的清晰和統一(包括測試人員、測試設備、測試前準備和測試中程序執行等),是確保測試數據真實可靠的一個基本要求。由于很多省市運動員人數眾多且訓練基地相對分散,加上突發新冠肺炎疫情引致的封閉隔離使此次測試工作很難由統一且專業的測試人員開展。盡管有提供專門制作的指導錄像和網絡培訓,如何確保測試規范、數據可靠仍然是組織者無法回避的問題。
基于測試數據的分析評價可以幫助診斷運動員身體素質、發現薄弱環節,正確引導訓練方向。此次國家隊體能達標測試也采用了統一的評分標準進行評價:要求三項測試總分不低于240分、單項不低于75分者視為體能達標[2]。統一的評分標準便于不同個體間的橫向比較,但也會弱化和忽略不同項目、運動員之間的差異性。基礎體能不僅僅是運動員身體 “ 健康 ” 和 “ 全面 ” 發展的基礎,更是其專項體能和競技表現的基礎;不同運動項目要求的各基礎體能的水平不同,而長期各項目的專項訓練對基礎體能的影響(提高)也不同[4]。只有立足各項目建立的參考范圍和評分標準來評價運動員(的基礎體能)才有意義。圖1所示的2016年里約奧運會不同項目參賽運動員的BMI指標就是非常直觀的佐證[8]。筆者認為上述統一的標準評分無法滿足所有國家隊運動項目選手的區分評價,部分 “ 不達標 ” 選手依此無法參加奧運會有失公平。考慮到省隊運動員測試的客觀因素(譬如異于國家隊選手的訓練年限、年齡以及運動水平等),建立省市各自運動項目的參考標準和評價體系會更合理。

圖1 里約奧運會不同項目參賽選手的BMI(BMI of Rio Olympic Games Athletes Per Sport)
“ 無測評不訓練 ” 。體能測試評價的重要性原本不必贅言,唯因此次體育局上下對運動員基礎體能測評的格外重視和突發新冠疫情的特殊影響,筆者頗多感觸才就相關內容再次強調。同時筆者也希望相關從業者理順運動員基礎體能的內涵,辯證其與健康和專項體能的聯系,訓練中才不至于盲目厚此薄彼、非此即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