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俄羅斯”網站7月20日文章,原題:美國指責中國攻擊微軟,顯然是為“飛馬”間諜軟件丑聞轉移注意力眼下,中國被(西方一些國家)指控對微軟發動網絡攻擊。如此一來,它將外界的注意力從另一個更嚴重的間諜丑聞——牽涉到美國、以色列和其他(西方)國家——轉移開來。這樣的時機沒法不讓人覺得蹊蹺。
美國及其盟友毫無證據地說北京參與“惡意的網絡活動”。中方回應稱美國才是世界最大的網絡攻擊者。由美國主導的此次攻擊或許是有意為之的政治秀,因為它湊巧掩蓋了另一個新出現的網絡丑聞。
就在美國及其盟友發布(對華指責)聲明前幾小時,一些媒體公布證據,顯示以色列開發的先進間諜軟件“飛馬”——可感染智能手機并攔截信息、電郵和其他通信——被大規模用于針對世界各地的活動家、記者和律師。這些披露的信息只是冰山一角。相關報道似乎掩蓋了這樣一個事實,即“飛馬”系統原本是要賣給西方情報機構的——而現在(西方)媒體在炒作“錯誤”的國家在使用,卻絕口不提它可能被用來為美國及其盟友服務。
但更重要的一點可能被忽略了,即有幾十種軟件可實現此類功能,包括美國國家安全局使用的一些。人們不禁要問,還有多少此類軟件在(西方)“人權”和“國家安全”的幌子下被用于監視各種團體和個人?美國本該支持新聞自由的原則,但華盛頓及其盟友對這一令人震驚的消息卻保持沉默,并立即開始把矛頭指向北京,好讓這個新聞過去。這種策略似乎已然奏效。
除了轉移注意力,以這種方式攻擊中國還有一些戰略原因。拜登政府擔心開始在盟友中失去對中國的主動權,因此不顧一切地試圖通過“同盟構筑”策略來進一步孤立中國。此外,它還試圖通過將中國技術與間諜和惡意行為指控關聯起來,以此詆毀中國科技進步,以煽動公眾的不信任。
但實際上,掌控著世界上最復雜監控網絡的是美國,美國也擁有比中國更先進的網絡戰能力——而以色列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以色列牽涉到開發和出售惡意軟件,并不令人驚訝,但“飛馬”丑聞很可能被掩蓋,就像什么都沒發生一樣。
西方媒體基本忽視了這個丑聞,歐盟的聲明還比較嚴厲,華盛頓的表態則不痛不癢,并迅速將矛頭轉化為針對中國。這凸顯其中的政治考慮,也提醒人們注意,盡管針對中國的瘋狂宣傳鋪天蓋地,但你真正應該擔心的并不是中國進行的所謂什么間諜活動。
很簡單,(西方使出)所謂中國攻擊微軟的這種花招,就是為了轉移注意力。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合理動機說明為什么中國要對這種行動負責。所以,此次指控應被理解為是一種公關手段,是拜登政府試圖建立反華同盟——這個政府越來越像特朗普政府,想方設法攻擊北京。微軟的故事并無實質內容,但“飛馬”丑聞卻有,這就是為什么美國急切地要轉移人們的注意力。▲(作者湯姆·福迪,喬恒譯)
環球時報2021-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