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經濟學人》7月20日文章,原題:為何奧運會取消對業余運動員的要求? 當顧拜旦打算振興古希臘奧運會時,他設想的只是一種純粹的業余活動。這位法國人深受英國人對體育的態度,或者至少是英國上流社會態度的影響。
英國人從古典的角度來看待運動員的追求,強調高尚的業余主義,即以公平競爭、堅忍克己和純粹為自我完善等價值觀為基礎。顧拜旦認為,這種自小便被灌輸到英國統治階級的態度,是大英帝國賴以建立的支柱。他希望奧運會能傳播他的業余主義想法。
早期現代奧運會反映了這一點。規則中說,參賽者必須從來沒有為錢而比賽,也永遠不會這么做。吉姆·索普是當時美國最著名的運動員之一,他因為被人發現曾在大學期間打半職業棒球時獲得過微薄的報酬,而被剝奪了在1912年奧運會上獲得的十項全能和五項全能金牌。
然而,正如《奧林匹克業余主義的興衰》中所描述的那樣,奧委會從一開始就被指責虛偽。早期的幾屆奧運會,比如1900年巴黎奧運會,是與世界博覽會掛鉤的,可謂是資本主義而非古典主義的神龕。在一些較為貴族化的運動項目中,包括賽車、馬術和摩托艇比賽的獲勝者,實際上獲得了金錢或藝術品獎勵。此外,奧運會旨在對所有人開放,并以能力作為判定標準。但業余主義意味著奧運會只對那些財務獨立的人開放。
當奧林匹克運動開始走向全球時,則由各國奧委會和單項運動聯合會來定義“業余主義”。隨著各國政府開始將在奧運會上獲得的成功視為衡量國家實力的標準,應對相關規則變得捉襟見肘。在早期一個事例中,被譽為“飛翔的芬蘭人”的1920年奧運會長跑和中長跑獲獎運動員們,在工廠里獲得輕松的工作,并被允許使勁兒請假訓練。其他運動員則因接受采訪或撰寫報紙專欄而獲得獎勵。這些“冒牌業余選手”可能沒有拿過比賽的報酬,但他們仍以體育運動為生。
到上世紀60年代,能夠進行彩色現場直播的電視公司斥巨資轉播奧運會。運動員也想通過奧運會分杯羹,這無可厚非。阿迪達斯和彪馬等運動服裝品牌開始付錢給運動員,讓他們穿上自己的產品。
因此,在無視事實上的專業主義長達數十年之后,國際奧委會在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放棄正式的業余主義要求,讓每項運動的管理機構決定誰可以參賽。他們認為,職業化有助于吸引全球最大牌的明星,從而改善奧運會的商業前景。(一些體育項目將放松規定視為一種威脅。例如,足球管理機構擔心眾星云集的奧運會可能會使世界杯黯然失色,因此只允許23歲以下的球員參加奧運會足球賽。)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標志著奧運會業余時代的結束,當時包括喬丹和約翰遜在內的美國超級巨星組成的“夢之隊”(如圖)贏得全世界喜愛,并不可阻擋地獲得金牌。
今天,運動員仍沒有直接從奧運會組織者那獲得報酬。但即使這最后的業余主義痕跡也很容易被忽略,因為很多國家會對奧運會上的成績進行獎勵。幾十年來,國際奧委會一直被業余主義束縛著手腳,當這個問題得到解決時,公眾幾乎連眼皮都沒抬一下。▲(王逸譯)
環球時報2021-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