姍姍

我們很多人三四十歲時就會出現膝關節問題。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骨性關節炎在女性患病率中占第四位,在男性患病率中占第八位。這表明男女在膝關節健康上差別很大。
女性產后一段時間會出現膝關節沒力、怕冷、酸痛等癥狀,一般一年或幾個月就可以恢復。而如果產后調養不好,膝蓋就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其次,女性在30歲,骨齡通過峰值后,骨量流失,骨密度下降,會出現髕前痛(膝關節前面疼痛),上下樓、下蹲時有疼痛感。
第三個階段,女性50歲左右停經時,更年期會出現一輪嚴重的骨流失。如果這時候調養得比較好,那么70歲就不成問題。
70歲,是女性的第二輪骨流失。如果這輪照顧不好,不但膝關節會出現問題,還會導致腰椎壓縮性骨折、髖部骨折或者膝關節出現明顯的退變。
膝關節作為人體最大的承重關節,走路、跑步、爬樓梯等日常行為都可能加重它的損耗程度,加速膝關節的退化。正常人的膝關節平均可承重35公斤,在不同姿勢下,膝關節的負重情況也會發生變化。
不同姿勢下膝蓋的負重情況:
平躺:幾乎是0;
步行:1~2倍;
上臺階:3~4 倍;
跑步:4 倍;
打球:6倍;
下蹲:8倍。
膝關節“一生”四種痛
由于人類直立行走,在二十多歲時,重力就可能使膝關節的軟骨發生退化。而這種退化是不可避免的,膝關節的“一生”要經歷 4 個階段∶
18歲以前:生長之痛
18 歲之前是膝關節的成長期,這一階段的疼痛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是骨骼發育帶來的生長痛,二是活動量過大引起的關節損傷。
18-30歲:過度運動之痛
這個時期的膝關節處于黃金期,自我修復能力較強。
但很多人一運動起來經常不知疲倦,對可能出現的運動損傷認識不足,容易提前消耗關節,從而出現跑步膝、半月板損傷等病癥。
30-45歲:磨損之痛
膝關節軟骨此時會產生早期輕度磨損,酸痛的頻率增加,膝關節步入脆弱期。
比如軟骨磨損,會影響膝關節活動,磨下來的碎屑還可能刺激膝關節周圍結構;常穿高跟鞋的女性膝關節也往往更容易受傷。
45歲以后:不良刺激之痛
假設每天走 1 萬步,45 歲以后的膝關節大約要經歷 1 億次以上的機械磨損。
這一時期,骨質開始逐漸流失,膝關節的堅固程度隨之下降,稍微受到不良刺激,就可能產生滑膜炎、痛風性關節炎等一系列病癥。
膝關節要“省著用”
膝關節的損耗不可逆轉,不要等感到疼痛了才后悔沒早點保護它。
飲食篇
1. 控制飯量
建議日常低油、低脂、低熱量飲食,多吃水果蔬菜,并控制好主食的攝入量。
2. 多吃含鈣多的食物
補鈣可以有效地保護膝關節,要注意營養均衡,多吃奶制品(如鮮奶、酸奶、奶酪)、豆制品(如豆漿、豆粉、豆腐、腐竹等)、蔬菜(如胡蘿卜、小白菜、小油菜)及紫菜、海帶、蝦、魚等海產品,同時多曬太陽以促進鈣吸收。
3. 控制飲酒
保持低鹽低糖飲食、少喝酒,并注意監測尿酸指標,謹防痛風的發生。該病對關節傷害很大。
運動篇
1. 運動量力而行
很多膝關節損傷是因運動不當造成的,最好選擇適合自身條件的運動,做好熱身活動,適量活動、拉伸。若是做劇烈運動,熱身時間不要少于10 分鐘。
2. 游泳、腳踏車保護膝蓋
快走、慢走、朝前走、倒退走交替進行,和室內腳踏車、游泳、高抬腿等運動的多元組合,是保護膝蓋最好的運動方式,它們對膝蓋的損傷更低。
3. 每天抬腿能護膝
平時可以多做抬腿的動作,來增強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和大腿后側的股二頭肌的力量,從而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減緩關節的磨損。
起居篇
1. 減少蹲和跪
別蹲著做家務或跪著擦地板,喜歡打太極拳的老人,也不要勉強蹲得太低,站著打高位太極就好。在站起和坐下時,注意先讓膝關節輕微適當地反復彎曲幾下,然后站起或坐下,有利于保護膝關節。
2. 備一副護膝
戴一個保暖型護膝,是老人保護膝關節的一個簡便有效的措施。需要提醒的是可以幫助腿部用力的運動護膝,最好只在運動時佩戴,平時不要戴,以免膝關節對它產生依賴,變得越來越脆弱。
3. 鞋底別太薄
運動時最好穿舒適、有彈力的運動鞋,以減少膝關節壓力。日常生活中,鞋跟以2~3 厘米為宜,鞋底不宜太薄,否則會給膝蓋帶來不利影響。
幾種特殊情景中的膝關節使用說明
上臺階
腳跟先著地,后腿要伸直,上半身(脊背)往前挺,前腳后跟的位置應該正好與腰部處于同一條垂直線上。然后保持胸部朝前挺的姿勢,后腳離地,身體繼續往前移。接下來另—只腳也是同樣的。注意整個過程始終要記得保持腰背挺直。
糾錯1.切勿只把上半身往前壓,例如把臉投到前面,臀部卻留在后頭。倘若身體往前傾,體重就會全部壓在前腳掌上,長期下來容易造成脊柱彎曲;2.切勿將上半身往后靠或是彎腰駝背,這樣使身體重心全部壓在腳跟上,導致腳掌受力不均,易引起足底浮腫。
下臺階
腳尖先著地,上半身隨之挺向前方,同時保持腳尖與胸部處于同一條垂直線上。待前腳腳跟著地后,后腳腳跟抬離地面,準備邁出。接下來另一只腳也是同樣的。注意整個過程中,身體要有意識地朝前挺。
糾錯:1.不能腳跟先著地。下臺階時,如果腳跟先著地,身體就會前傾,這樣給膝蓋造成過度負擔,容易造成膝關節疼痛;2.不能彎腰駝背。下臺階如果脊背彎曲,身體平衡性就不好,會增加摔跤風險。因此,下臺階要注意臀部發力,穩住下肢。
進行上下臺階鍛煉時,臺階高度不宜過高,一般在30~35厘米為宜;寬度不宜過窄,起碼能放下半個足底的面積;臺階面不宜過滑,最好不要在大理石面的臺階上進行鍛煉;每天鍛煉次數不宜過多,以10個臺階以內的1~2組的上下活動為宜,并且最好隔天練習。老年人應選擇—個稍微矮一點的臺階(25厘米左右),反復上下活動,做3~5組,每組5~10次,組間休息30秒。
下蹲
下蹲時,如膝蓋超過腳尖,會給膝蓋帶來較大壓力,但膝不過腳尖的下蹲姿勢并不容易做到,特別是全蹲時。此時,背靠墻蹲就成為最佳選擇,可對身體起到保護作用。
正確姿勢:頭背部貼墻,下蹲,保持小腿與墻平行,膝蓋不要超過腳尖。自行選擇身體下蹲程度,當大腿與地面保持平行時即可充分鍛煉大腿力量。該運動不限于30秒,可根據自身膝關節承受強度和身體狀況調節下蹲時間。
最后需提醒的是,爬山、上下臺階鍛煉時,應穿運動鞋和稍微厚一點的襪子,以免磨損腳部。
跳繩
跳繩對提高協調功能,增強小腿、核心肌肉群和踝關節的力量,改善姿勢和增強心血管耐力都有很好的作用。但以下5種常見的錯誤跳法,可能對膝關節造成傷害。1.跳得過高沖力大:跳繩高度以3~5厘米為宜。2.受力不均傷關節:建議初學者并腳跳,熟練后再嘗試花式跳法。3.雙腿過直傷膝蓋:跳繩時應保持膝關節的自然彎曲,不必刻意繃直。4.駝背探頭易拉傷:長時間駝背探頭會加重身體的緊張程度,長此以往易導致拉傷、扭傷或形態變丑等問題。5.急于求成最傷身:盲目加大運動量和時間,會導致腿部關節長時間受力,易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