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家是溫暖的港灣,但近幾年,我們卻頻繁感受到,很多家庭中的關系不再是滋養,而是一種消耗,比如年邁的父母為子女帶娃兒這件事。如此,有的老人在無奈心酸之后,提出了“帶孫費”的主張,甚至起訴到法院。老人的主張會得到法院支持嗎?
案例:近日,家住四川德陽的李爺爺,將自己的女兒和女兒前夫告上了法庭,希望通過法律手段要回自己的“帶孫費”。這是《民法典》實施以來,德陽市旌陽區法院依法開庭審理的首起“帶孫費”案件。那么,旌陽法院會對“帶孫費”這個主張做出怎樣的判決呢?
同許多小家庭一樣,女兒小李自懷孕后就辭職在家養胎,2016年外孫女出生,給這個小家庭增添了許多幸福,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現實問題:女婿小劉長期在外地工作,小李一個人照顧孩子忙不過來,經濟上也顯得捉襟見肘。
為了女兒的小家庭,六十多歲的李爺爺與老伴放棄了安逸的退休生活,肩負起照顧外孫女的重擔。同時,外孫女的日常開支和醫療、生活等費用,李爺爺也一并支付了。
直到2019年10月,小李與小劉離婚,離婚后外孫女隨小李生活。此時,隱藏在小家庭里的其他矛盾也顯現出來。“娃娃出生后,小劉一直不聞不問,不支付任何費用。”李爺爺說,自家的事,走到要靠打官司來解決這一步,實在有一言難盡的苦衷。小劉一直沒有擔起當父親的責任,不但不感激李爺爺對孩子的照顧,還理直氣壯地認為李爺爺家庭經濟條件好,帶外孫女是應該的,這讓李爺爺傷心至極。
2021年3月3日上午,李爺爺一紙訴狀將女兒小李和女兒前夫小劉告上了法庭。李爺爺認為:法律規定了子女的法定監護人為父母,而非外祖父母,所以自己照顧外孫女所花費的必要費用,小李、小劉應當支付。
李爺爺向法院提交兩個主張:
一是要求小李、小劉兩人支付外孫女出生以來自己墊付的醫療和生活費8萬余元;二是支付自己照顧外孫女所產生的“帶孫費”4萬元。
旌陽法院主審法官對照《民法典》相關條例,向當事人詳細做了釋法工作。未成年子女的監護和撫養責任在父母,而非祖父母、外祖父母,只有在父母已經死亡或者父母無力撫養的情況下,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才具有撫養孫子女、外孫子女的法定義務。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無法定義務撫養孫子女、外孫子女的情況下,所負擔的照顧孫子女、外孫子女所花費的必要費用,應當依法由父母承擔。
解“法結”的同時,旌陽法院更注重解“心結”。主審法官反復、耐心地做溝通工作,喚醒當事人對家人付出的重視和感恩。“家庭”“親情”本就與“奉獻”“付出”緊密相關,金錢無法衡量。“帶孫費”更多地體現出子女們“理所應當”式的啃老,忽視老人的付出,讓老人逐漸感到痛心、寒心。
經過努力,案件最終達成調解:小劉及小李自愿向李爺爺支付10萬元。
點評:祖帶孫屬于道德范疇的“情分”,不屬于法律范疇的“本分”。帶與不帶是祖輩自我選擇的權利,作為子女不可、也無權強求。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需要父母傳承感恩、善良的傳統美德,為人父母,要感謝老人的辛苦付出。
幫子女帶孩子是許多中國父母默認的義務,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2歲半以下的兒童中,主要由祖輩照顧的比例達到60%~70%,3歲以上占40%,老人成為帶孩子“主力軍”。只是出于慈愛之情的照看,除了能換來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恐怕也有許多勞苦和辛酸。此外,全面二孩政策放開以后,許多老人還不得不在高齡之下“重操舊業”,有的背井離鄉到子女處幫忙帶孩子,成了名副其實的“老漂”。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現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人,占全國2.47億流動人口的7.2%,其中專程來照顧晚輩的比例高達43%。
“啃老”現象的背后,體現出兩代人相處模式的困惑,在家庭層面上,除了子女需要心懷感激外,父母更要加強對子女的教育,并敢于將自己與子女的生活劃分開。
家庭和諧, 生活才會更美好,
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之所在。
(四川省婦女聯合會法律顧問處供稿)
責編/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