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星

周末和老公吃完飯,癱在沙發上看電視,金可覺得自己又昏昏欲睡了,這一周下來,她好像也沒干太多的事,怎么就是覺得累呢?一集肥皂劇沒看完,她已經嘆息了好幾次,似乎怎么變換身體的姿勢都不解乏似的。老公在旁邊說:不是前幾天體檢了嗎?這一小會兒,你可是說了7次“好累啊”。在金可的生活里,“好累啊”已經成了常態。通常來說,身體疲乏時,好好睡一覺就可恢復精力。但金可在第二天起床后,仍然疲憊不堪,并且這種“起床后很累的”情況已經持續半年多了。周末上午,她給在社區醫院當全科醫生的閨蜜打電話,閨蜜問了她平日的癥狀,說:“既然體檢也沒發現其他問題,那會不會患上了‘慢性疲勞綜合征?”這個詞金可還是第一次聽到,閨蜜解釋說:“確實它在生活當中并不常見。但實際上,在近十幾年中,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患者人數卻在不停地增加。一旦患上這種疾病,會產生疲勞、無力、易怒、記憶力下降等一系列癥狀。”
那什么是慢性疲勞綜合征?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慢性疲勞綜合征?如何預防——即日常如何緩解疲勞呢?
慢性疲勞,往輕了說,是“心累”。往重了說,就是“生活無法自理”,甚至“過勞死”。多達 25% 的人有慢性疲勞。但其實很多人不把慢性疲勞當成一回事,不會去看醫生,并且這種病誤診漏診率也很高,所以數據可能會更多。
如何判斷自己
有沒有疲勞呢?
關于判斷自己是不是慢性疲勞綜合征,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制定了一個判斷標準:在沒有受到其他疾病困擾的前提下,如果你的疲勞持續或反復發作6個月及以上,且同時有以下癥狀,就有可能是慢性疲勞綜合征。
1. 突發的、原因不明的疲勞感;
2. 肌肉酸痛、無力;
3. 只是輕微活動(包括肢體運動、腦力勞動),便出現持續24小時以上的全身倦怠感;
4. 咽痛、頭痛、關節痛;
5. 神經精神癥狀,如怕光、記憶力下降、易怒、注意力和思考能力減退、抑郁等;
6. 睡眠障礙;
7. 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大。
一旦發現自己符合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癥狀,要立刻尋求醫生的幫助,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什么因素導致慢性疲勞?
1.腸道細菌異常
調節焦慮、睡眠、快樂的5-羥色胺,只有10%在大腦產生,剩下的90%是在腸道中產生的。腸道細菌掌控著大量神經遞質的生產工作,這些細菌和我們的情緒息息相關。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人緊張時會胃疼甚至嘔吐,饑餓時心情特別煩躁等等。而研究表明,慢性疲勞很可能是腸道細菌異常及代謝通路改變的結果。造成細菌異常的原因太多,工作壓力大,經常加班,長期的精神緊繃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引發胃脹氣、慢性胃炎。
2.不規律的睡眠習慣
睡不好或者失眠對精神情緒的影響真的特別大,不論是上班族還是學生黨都懂。熬夜、熬了幾個晚上后補覺、設置多個鬧鐘打斷了睡眠周期等,都會導致疲勞。
3.不與人社交溝通
我們需要與別人的溝通相處中獲得快樂。投入工作時間越長的人越容易有慢性疲勞,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給了工作,給自己甚至跟朋友出去玩的時間變得很少。疲勞壓力下就會感到人生疲勞。
4.飲食習慣加重疲勞感
愛吃甜食:甜食中的糖大多是單糖或雙糖,很快會被人體消化吸收進入血液。當血糖濃度升高時,胰島素的分泌就會增多,高胰島素水平是導致人困倦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精白米面吃太多也會引起胰島素水平升高,加重疲勞。建議減少吃甜食次數,每周不超過兩次,并且限制食用量,例如蛋糕每次只吃2~3指寬。吃主食時,把至少1/3的精白米面用全谷物、雜豆代替,粗雜糧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保持餐后血糖平穩緩慢地升高,避免胰島素水平過高。
主食吃太少:碳水化合物是我們的大腦、神經最主要的供能物質,如果主食吃太少,大腦、神經則缺乏充足的能量,就會讓人容易疲勞、乏力。另外,主食吃太少,碳水化合物供能不足,體內儲存的糖原被快速耗盡,會導致水分丟失,蛋白質、脂肪分解。而蛋白質的大量分解會造成肌肉嚴重損失,人就容易肌肉酸痛、疲勞;在碳水化合物不充足的時候,脂肪無法徹底分解,會產生大量酮體,容易造成酮癥酸中毒,酮癥酸中毒早期表現就是乏力。所以,每天一定要吃主食,大概每餐一拳頭。盡量保持三餐主食食材的豐富程度。如整粒燕麥煮成黏黏的粥或飯,對控血脂有益處;紅小豆、綠豆、花蕓豆等淀粉豆類,血糖反應都很低,且富含延緩消化吸收的成分,加到主食中利于降血脂、控血壓。
不吃紅肉:紅肉,也就是豬牛羊等畜肉,鐵含量豐富,如果長期不吃紅肉,很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這時候人就會感覺疲勞乏力、沒有精神。《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每日畜禽肉類的攝入量為40~75克。可以每天吃一點紅肉,每次控制在1兩左右,也可以每周吃3~5次,每次多吃一點,但是“三高”人群一定要少吃。
吃得太油膩:大量脂肪進入小腸,會導致小腸分泌的膽囊收縮素增加,而膽囊收縮素能夠促進睡意。建議少吃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每天食用油的攝入量最好不超過25~30克。每次高脂飲食后最好吃幾天清淡的食物,避免油脂堆積,減輕身體各器官的負擔。還可以換更健康的烹飪方式,比如將油炸、燒烤改為清燉、蒸煮等。
如何緩解
慢性疲勞綜合征?
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發病的原因往往并不是特別的明確,因此常常容易陷入自責。他們常常強迫自己強打精神,卻發現效率十分低下,因此更加沮喪,陷入惡性循環。實際上,慢性疲勞綜合征并非心理病, 我們可以從幾個簡單的方面入手,緩解慢性疲勞綜合征。
1.順應節律,科學管理時間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種晝夜節律,如果長時間被打破,會干擾體內細胞和腸道細菌的正常活動,進而可能誘發炎癥反應,逐漸演變為慢性疲勞綜合征。
2.腸道菌群也會影響情緒
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患者會對某些食物、藥物和化學物質敏感,但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很多患者都會有腸道菌群失衡。腸道菌群的改變會引發抑郁心境、神經衰弱、疼痛、過敏或失眠。腸道菌群的失衡,可以通過飲食來緩解。多吃蔬菜,減少精加工食品的攝入,試著開始一段低碳生活,堅持下去,你可能會有新的發現。
3.減少思慮
除了晝夜節律被打破,很多人晚上經常胡思亂想,無法入睡。要知道過分思慮,只會讓你自己疲憊不堪,問題也得不到任何解決。試著拋開那些煩惱,列出時刻表,從重要且緊急的事情慢慢做起,減少不必要的活動,從心里開始減負,消除疲憊感。也有一些研究表明,逐步進行常規有氧運動可減輕疲勞,增加機體功能,這些運動包括:散步、游泳、騎車、慢跑等。
對抗疲勞感的幾種食物
吃法不對可能招來疲憊,但正確的飲食也可以舒緩神經和身體。當你感到提不起精神時,不妨試試這些食物。
堅果、深海魚:一件事掛在嘴邊就是想不起來、提不起精神睜不開眼、心緒不安老想發脾氣……這些表現都是大腦要“罷工”的前奏。核桃、開心果等堅果以及三文魚、金槍魚等深海魚中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可以在疲勞時為大腦重新注入能量。堅果含油量高,每天的攝入量控制在一小把以內;深海魚最好清蒸,少放油鹽,它可以代替瘦肉,一周吃2~3次。
枸杞、肝臟:用眼過度會出現眼睛干澀、視物不清等表現。枸杞富含β胡蘿卜素,泡水喝就能發揮護眼功效;動物肝臟也富含維生素A,每周攝入20~50克對眼睛具有保護作用。
小米:工作繁多、吃飯不規律,胃找不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就會產生疲勞感,出現反酸、脹氣等癥狀。小米是養胃法寶,經長時間熬制,特別便于消化。還能促進胃部血液循環,讓胃更舒服。粥上浮著的“米油”,也能起到保護胃黏膜的功效。
梨、白蘿卜:梨柔軟多汁,有清熱化痰、生津止渴等功效,生吃或煮水都對咽喉干澀、癢痛、音啞、痰稠等有效;白蘿卜有消炎的效果,切片煮水能釋放出更多有益成分,可以緩解嗓子腫痛、嘶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