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深造,今天稱之為“留學”。但在清末,卻名稱繁多。最早官派留學生是從1872年至1875年間派遣幼童赴美留學,但當時并沒有使用“留學”一詞,而是將幼童的出國留學稱為“赴美肄業”“出洋肄業”,將留學的幼童稱為“出洋學生”或“出洋肄業學生”“肄業幼童”。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出國留學所使用的詞匯則為“游學”,對應的留學生為“游學生”。
“游學”本來在中國是一個古已有之的詞匯,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那些著名的策士如蘇秦、張儀等在各區域之間的往來學習。到19世紀末,“游學”引申為近代意義上的出國學習。1898年,張之洞 《勸學篇》問世,其中“外篇”之“游學第二”,專門論述“游學”國外(尤其是日本)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原文稱:
游學之益,幼童不如通人,庶僚不如親貴。嘗見古之游歷者矣,晉文公在外十九年,遍歷諸侯,歸國而霸。趙武靈王微服游秦,歸國而強。春秋戰國最尚游學,賢如曾子、左丘明,才如吳起、樂羊子,皆以游學聞。其余策士雜家,不能悉舉。

在戊戌維新中,山東道監察御史楊深秀于1898年6月1日連上兩折,指出“非派才俊出洋游學,不足以供變政之用”,“采萬國之良法,當自游學始”,“中華欲游學易成,必自日本始”,要求總理衙門“速議游學日本章程”。楊深秀的建議得到總理衙門的認可,總署即上 “奏遵議遴選生徒游學日本事宜片”。這大概為朝廷正式使用“游學”二字的開始。
今天的人們充分認識到,派遣留學生不僅是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向先進國家學習的重要之舉,更是各國之間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留學生在國際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橋梁和骨干作用,他們對本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的發展和國際關系的變化,無不具有深遠的影響。
中國研究留學史的學者首推舒新城,他于1927年在中華書局出版了《近代中國留學史》一書,可謂留學史研究的拓荒之作,此后的研究蔚為大觀。但是過去的研究多集中在留學原因、經費、政策、留學生的國外生活等,對于當時數量眾多的 “游學指南”極少有人關注。
從1872年首次派遣留學生,到今天僅僅100多年間,中國便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留學大國,僅僅赴美國留學的便多達36萬多人。不僅有眾多的出國留學機構為之服務,更有許多以“留學”為名的雜志和“留學指南”圖書。本文介紹清末幾種有代表性的游學指南,略作評析。這些游學指南的作者都是留學生,他們用的術語都是 “游學”而非“留學”??纯窗倌昵八麄兊牧魧W動機、遠洋航行生活、國外大學特色、入學考試試題、留學學習生活情況以及留學注意事項等等,讓今天的人們對比一下,也許是很有意思的吧!
《美國游學指南》,卜枝利大學(即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留學生某述,上海廣智書局光緒三十年(1904)七月出版。目錄為:“游學美洲之特色、美洲大學之比較、大學校之課程、入大學校之程度(原文附)、大學校之年限、學期、入中學之程度、海陸軍學校、女學生、游學之經費、動身前所當置之衣服、護照、上岸之情形”。
開頭指出留學是挽救國家民族危亡的重要途徑:
頃年以來,海內士夫,漸知游學之為急務,于是離鄉別井,負笈口(按:原文如此)島者,日眾一日,綜核其數,殆逾千人。繼今以往,接踵而至者正未有艾也。噫,他日者挽狂瀾于既倒,扶宗邦于瀕危,其斯賴乎?
接著闡明了編寫此書之緣起,是有鑒于到日本游學者多,而到美洲游學者少,很重要的原因是許多國人對美洲游學情形不了解,于是在課余之暇編寫此書:
然而游學之地,豈惟日本?日本政學取法泰西,今雖驟強,而遣其子弟留學歐美者,每歲猶數百人,美洲尤眾,我邦之人獨寥寥如晨星,其故何歟?雖曰東文易而成功速,西文難而成功緩,日本近而學費省,歐美遠而學費巨,毋亦以東西懸絕,風俗迥殊,既昧于游學之情形,又苦無友朋之引導,用是望洋興嘆,裹足不前也乎?鄙人有怵于是,久欲有美洲游學指南之作,徒以學業鮮暇,有志未逮。
“游學美洲之特色”闡明了美國的留學優勢,即重視實用技術,“天下學問最優之國,不外英美德法”,但美國的“實學(若機器工程農礦制造等也)尤為其所長”,并且美國公、私立大學眾多,“遠超他國”。更重要的是,赴美國留學還能激發留學生的愛國心,喚起留學生的報國之志:
欲知我華人謀生之艱難,異族待我之慘虐,黃白(按:黃種人、白種人之簡稱)優劣之感情,國家盛衰之顯面,于此而一游其地焉,可以洞若觀火,其切齒怒發之情,自勃然動于中而不能自已,此游學歐洲者之所難逢也……茍使天良稍存,一經感覺,無有不誓報國之誠者矣。
因為美國是排華最猖獗的國家,華人在美謀生并不容易且常常受到歧視,留學生身處這樣的環境中,更能激發天良,喚起報國之志。此書出版當年的12月7日,美國脅迫清政府簽訂的《中美會訂限制來美華工保護寓美華人條款》期滿,旅美華僑10余萬人要求清政府改約,遭美拒絕,激起中國各界反美運動——就是1905年的抵制美貨運動,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抵制外貨運動。
“美洲大學之比較”列舉了美國最著名的大學,又將84所大學的校名及地名(所在地)詳列于后。
“入大學校之程度”以加利福尼亞大學為例,詳細開列9個學院(工、礦、機器、物理、群學、文學、商業、農、化)的開設課程及參考書目。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學院都要開設美國歷史課程(美國史及美國治法);非常注重外語教育,一般都要學習德文、法文、希臘文、拉丁文??梢娔菚r的美國大學,既非常重視本國的歷史文化教育,又極為注意教育的國際化(而不僅僅是吸引外國學生來留學)。本著實用的目的,作者認為除專攻文學者外,“語言文字,虛而不實,博而不精,無濟于實用,不學可也”。這反映了作者片面且注重功利的留學觀。
“海陸軍學?!苯榻B當時美國的公、私立大學學生都要“讀兵書,練軍操”,目的是“將來為國家擔負爭戰之義務也”。但是要培養專門的軍事人才,還是要就讀專門的軍事學校。在美國,陸軍最著名的軍校是西點軍校,海軍最著名的軍校是美國海軍軍官學校,即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不過外國學生要進入這兩所軍校卻很難,“必須由其政府照會美國,經校長允準,方能得入,且人數不能過多”。作者認為,當時的世界,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凡我少年,皆當持槍執刃,與彼虎狼之強敵,爭存亡于戰場。豈可如昔日之言救國者,競英雄于口舌筆墨之間哉”。然而彼時中國留美學生要么學習政治理財,要么學習商工農礦,學習武備海軍,“以為將來國家干城者,則尚無其人,誠憾事也”。作者希望今后赴美留學的中國學生,有人學習軍事,以便回國之后,“振尚武之精神,庶幾可免國家文弱之誚歟”。作者有所不知的是,中國留學生之所以不能進入美國軍校學習,是美國方面的人為限制,1872—1875年間清朝留美幼童中途撤回,也與幼童不能進入美國軍校學習密切相關。直到1905年3月3日,美國國會通過“特別法案”,準許中國學生就讀西點軍校。

全書最后是“上岸之情形”,介紹來往中國與美國的輪船公司有3家,分屬美國、英國、日本公司。共有輪船9艘,每禮拜必有一艘。航線是由香港,經上海、長崎、神戶、橫濱、檀香山至舊金山。航程快則兩旬,遲則二十余日。此時海上航行并非人們想象中的波濤洶涌,不勝其苦,“其實則風平浪靜,較諸中國之海濱,有過之而無不及”。船上艙位,分三等,即上艙、歐洲大艙、亞洲大艙。上艙客位,美金200元(約中銀四五百元),被褥面盆手巾,一切船上皆備,可勿攜帶,飲食精美,招呼周到,“西人大率皆住此等艙位”;歐洲大艙,約美金百元(合中銀百四五十元),“西人之窮者,多搭此等”;亞洲大艙,“則專為中國、日本工人而設”,艙位每人美金四五十元(約中銀百二三十元),雖同為大艙,然歐洲大艙,則數人一室,被褥桌椅,無一不備,“而亞洲大艙,則數百人同處一艙,床皆帆布,數十相連,分上下兩層,坐不能直腰,臥不能轉身,頭腳交錯,臭氣充鼻,食無桌,坐無椅。一日之內,點名數次,每到一埠,逐人驗疫,其慘苦之狀,難以筆述”。從中可看出當年遠洋航行的情況以及中國人出洋之艱辛。
這是清末赴蘇格蘭留學的指南。
林汝耀,字慧生,江蘇金壇人。光緒三十一年(1905),作為優秀學生被上海商務高等實業學堂選派赴美國學習“管輪”,后又被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選派赴英國留學,進入蘇格蘭格蘭斯哥大學學習工科船政。1908年春,蘇格蘭愛丁堡、格蘭斯哥兩地中國留學生成立中國學生會,他擔任副書記。
在《蘇格蘭游學指南》序言中,作者闡明了編寫此書的目的:“旅蘇同人,以為徒閉戶自精,不舉所知以為同胞餉,非所以盡留學義務也?!庇谑锹摻j各地中國留學生,“就各人所肄業、所閱歷可以為來學助者,類集條分,編為小冊。俾內地志士,得以詳考情勢,從其所好,早定方針”,為赴蘇格蘭留學者提供幫助和指導。
書中介紹了蘇格蘭四所大學的歷史,接著介紹其專業設置及特色,“如工學諸門,以格蘭斯哥大學,最為詳備。而愛丁堡大學之醫科,則為全英首屈一指者也。欲習工學者,惟格蘭斯哥大學是歸;欲習醫科,舍愛丁堡大學,莫能或勝矣”。
蘇格蘭大學考試分為進校試(即入學考試)、班試、學位試。無論文科、理科,進校試都要考高等英文,考試內容有論文、文法、字源、英國歷史、地理(包括英國地理、世界地理)等;拉丁文或希臘文(習文科者必須);高等算術(習理科者必須);他國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均可)。引人注目的是,中文、日文也列入了 “他國文”,但要提前兩月通知校方以便準備試題。南洋公學畢業生可以免試英文、算學、力學三科,但中文仍須考試。
進校試試題難度有多大?1908年進校試共6題,4題中譯英,2題英譯中,題目如下:
1.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2.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3.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4.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5.What are the various of“而”?Give examples.
6.Give a Short account of Mencius and his work.
第一題出自《三字經》,第二題出自《論語》,第三題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第四題出自《孟子》。中文題目總體上不算太難。
“大學學科課目”中介紹了愛丁堡大學和格蘭斯哥大學的課程設置,值得注意的是,他指出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國,出國學農的卻很少,“國人之負笈英國者,無慮百數,而學農者惟一人”。他呼吁要重視衛生醫學,“醫之為用,治病于病之已發;衛生為用,除病于病之未生;故衛生之就能講究,其功且勝于良醫十倍”。將醫學和公共衛生學區別開來,并且指出公共衛生學的功用“勝于良醫十倍”。經歷過“非典”和新型冠狀肺炎肆虐的人們,想必都會佩服作者的超前眼光。
“游學費用”詳細開列了到蘇格蘭游學的學費、書籍儀器費、考試費、注冊費、交際費、旅費等。
“來蘇旅行”具體談了由中國到蘇格蘭的兩條路線及注意事項。
“留蘇學生姓氏錄”開列了當時在蘇格蘭留學的33名中國學生的姓名、籍貫、留學校名、所學科目。從中可知,33人中,男生31人,女生2人;江蘇13人,廣東8人,福建7人;學工科者占多數。

附錄部分收入莊文亞《英國全境大學調查》、張鑄《英國船政小史》 和林汝耀 《船政之學法》。有意思的是,《船政之學法》不僅列出了每學年的課程及參考書,還單列游藝一項,游藝名目有:游泳、踢球、網球、擊劍、拳術、騎馬、攝影等,并注明說:“此出洋留學必不可少者,因西人幾莫不能之。若不稍為留意,則難與交際,故雖小道,亦甚緊要也。”
此外,林汝耀《謹告華商之與賽博覽會者》是專為準備參加特勃林(都柏林)博覽會的華商所寫,該文根據調查所得,詳細開列了哪些中國商品最受外國客商歡迎:器皿(瓷器最著名)、錦繡(蘇產最著名)、茶葉(最著名)、雕刻器(蘇產著名)、藤器(粵產著名);竹器(浙產)、銀器(粵產著名)、木器(大半可仿滬上外國木器)……對有些商品還特別提醒注意事項,如小孩兒玩具類“無錫泥人”——“須玲瓏,古裝,切毋現小腳發辮。最好多做仙女、壽星、劉海之類”;“姑蘇絹人”——“亦古裝,服色須艷麗,切毋現小腳發辮??啥嘧觥?。字里行間可見這個留學生振興中國商業的拳拳之心。
《蘇格蘭游學指南》是研究中國留學史的重要參考書,有光緒三十四年(1908)鉛印本。
清末赴日本留學者最多,游學指南亦不勝枚舉,其代表性著作有章宗祥《日本游學指南》,因日本早稻田大學實藤惠秀教授《中國人留學日本史》有詳盡介紹,此處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