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1年1月,教育部印發《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對中小學革命傳統教育目標、內容、方式等進行了頂層設計,為實現革命傳統教育整體化、系列化、長效化指明了具體方向。從高中語文課程來看,新課標和新教材都對革命傳統教育尤為重視,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以《指南》為政策依據,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在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吳欣歆以高中課標相關要求為依托,闡述如何通過重組重構教材自然單元,整合教材學習資源,實現革命傳統作品教學價值。揚州大學文學院、揚州大學中國語文教育研究所鄭昀、徐林祥立足真實語境,嘗試發掘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的新材料和新任務。浙江省杭州市下沙中學劉錦華、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張丁丁探討如何從語文學科內部入手,開發革命傳統教育的閱讀課程、寫作課程、活動課程。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學馮永忠基于“以文化人”理念,介紹了實施革命傳統教育的具體路徑。希望這四篇文章對大家通過語文課程更好地落實革命傳統教育有所幫助。
【摘要】根據高中課標的要求,革命傳統作品教學應關注其呈現出的革命歷程、蘊含的革命精神、偉大崇高的審美特征以及對學生精神成長的獨特價值。為達到課標要求,需要在教材自然單元的基礎上重組重構,需要落實革命傳統經典閱讀、綜合實踐活動和跨學科學習活動。
【關鍵詞】革命傳統,革命精神,學習活動設計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設置“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學習任務群,旨在“閱讀和研討語言典范、論辯深刻、時代精神突出的革命傳統作品,深人體會革命志士以及廣大群眾為民族解放事業英勇奮斗、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學習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涌現的英雄事跡,感受其無私無畏的愛國精神;進一步發展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陶冶性情,堅定志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突出強調革命傳統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內涵,強調革命傳統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和思想發育的特殊意義。落實課標的相關規定,革命傳統作品教學需要整合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學習資源,實現以下四個方面的教學價值。
一、借助典型作品,梳理革命歷程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革命傳統作品包括《沁園春·長沙》《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紅燭》等革命先輩的名篇詩作,《百合花》《黨費》《荷花淀》等戰爭題材小說,《反對黨八股》《改造我們的學習》《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等優秀論說文,魯迅先生的雜文、散文、小說,以及經典報告文學、革命者的書信等實用性文體優秀作品,分布在必修、選擇性必修的若干自然單元。立足教材自然單元的單篇閱讀教學,更關注“這一篇”的時代背景、藝術形象、寫作特點和主題思想。選擇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典型作品,重組學習單元,能夠幫助學生按照時間線索、歷史進程建立不同篇目之間的聯系,系統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為民族解放和社會主義事業英勇奮斗的歷程,認識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個時期,革命傳統形成和發展的連續性、延展性、時代性。
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單元的《黨費》取材于長征路上,《荷花淀》描寫了抗日戰爭最后階段冀中人民的斗爭生活;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百合花》寫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軍民關系。三篇作品塑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革命者形象,共同呈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社會生活,直接或間接地討論著共產黨員的“先進”和“落后”,啟發學生思考共產黨員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共同追求和重要作用。
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人物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被譽為1949~1966年表現先進人物的“壓卷之作”,是以典型人物揭示時代風貌的經典作品。焦裕祿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的優秀干部的代表,是在嚴重自然災害面前巍然屹立的革命英雄的代表;“焦裕祿精神”詮釋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革命傳統的精神內涵,被習近平總書記概括為“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新聞特寫《別了,不列顛尼亞》可視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典范新聞作品。中國政府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歷史的大事。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長期打算,充分利用”和“一國兩制”方針,是建立在香港歷史和現實基礎上的,用“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解決香港問題,讓世人看到中國共產黨是實現中華民族統一的中流砥柱。
按照歷史進程重組重構上述幾篇課文,引導學生關注不同歷史時期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關注革命精神的形成、豐富,關注革命精神的時代特征。學生借助經典作品梳理出中國革命進程的歷史脈絡,認識到革命傳統雖然在行為表現上不同,但主題內容一致: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革命斗爭精神、愛國主義情懷、艱苦奮斗傳統。如此,學生將抽象的歷史知識具象為形態多樣的典型作品,將客觀的歷史事實與藝術作品有機融合,在感受語言文字魅力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價值觀念: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依托人物形象,認識革命精神
革命傳統集中體現為革命精神,革命精神即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指為了國家和廣大人民的利益,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質,在課文中具體表現為革命英雄氣概、優良作風和高尚品德。
依據中國革命的發展進程,革命精神可以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精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精神以及改革開放精神,每個歷史階段的革命精神均有若干典型代表。
新民主主義革命精神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中革命志士堅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依靠群眾、密切聯系群眾的思想路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體包括:五四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紅巖精神和西柏坡精神。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精神基本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它不但是思想和精神境界,也是工作和生活作風,是人們為改造生存現狀、不斷創造生活新境界的思想品質,也是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不畏物質條件的艱苦,不畏外部環境的困難,依靠自身頑強拼搏、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二是勤儉建國、無私奉獻。它是人民群眾在思想、情感和行為上對待國家、集體與社會的一種精神境界,表現為人們熱愛祖國的情感與思想認識,奉獻社會的實踐行動與意志品質。具體包括:抗美援朝精神、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和焦裕祿精神。
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形成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求真務實等一系列符合時代特征的精神品質和社會風尚。具體包括:小崗精神、特區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和抗震救災精神。
明確了不同歷史時期革命精神的基本內涵,在教學中還需要選擇典型的學習資源,整合在不同篇目中“碎片化”呈現的精神品質,建構對某種精神品質的整體認識。
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長征勝利萬歲》集中體現了長征精神,聯系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的《七律·長征》《清平樂·六盤水》,聯系八年級“名著導讀”《長征》,可以引導學生回顧不同作品中的形象特征,整合不同學習階段對長征的認識,嘗試解釋“長征精神”。以學生原有認識為基礎,補充閱讀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關注其中對“偉大的長征精神”的闡釋,引導學生調整、修正已有的認識,形成新的思考和評價。更進一步,還可以引導學生逐條引用例證討論長征精神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體現。在體驗的基礎上建立關聯,在關聯的基礎上形成認識,在認識的基礎上拓展閱讀,推動學生對長征精神的理解走向準確、深刻。
熟悉革命精神的概念以及各種革命精神的內涵,能夠幫助教師形成自覺意識。有些課文從不同側面詮釋著革命精神,如《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表現的自信、自強和自豪,《大戰中的插曲》表現的共產黨人的高尚品德,需要在教學中啟發學生形成感悟、有所思考。很多課文包含但不集中體現某種革命精神,也需要提示、提醒學生。需要說明的是,革命傳統作品是革命精神的主要載體,但不是唯一載體;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無產階級、團結有志之士,挽救國家存亡過程中形成的愛國、頑強、奉獻、自信的精神品質,這種精神繼承并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學習過程中還要啟發學生思考其文化源頭。
三、強化情感體驗,辨析審美特征
革命傳統作品的寫作背景大多為極端嚴酷的環境:歷史的困境、殘酷的戰爭、艱苦的建設條件……在極端嚴酷的環境中,革命英雄人物迸發出巨大的精神力量,體現出大胸懷、大志向的崇高美。閱讀過程中,需要幫助學生還原真實的歷史語境,營造個人體驗情境,強化革命精神帶給他們的情感沖擊力,啟發學生認識到生動深刻的語言文字背后那些莊嚴、神圣、凝重、深沉的場景,通過真切的情感體驗讓革命精神對他們產生持續而深層次的影響。
從這個角度出發,《紅燭》《荷花淀》《百合花》《黨費》都是營造個人體驗情境的典型載體,可以依托融入式的閱讀體驗活動,幫助學生感受到彼時彼刻共產黨員的所思所想,認識到他們高遠的精神境界、高尚的道德品格。
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組合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某些篇目,可以從理性思考的角度實現革命傳統作品的審美價值——形成偉大與崇高的審美觀。
第一組為《反對黨八股》《改造我們的學習》《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組課文可以從“理性思考”和“革命激情”兩個角度展開討論,幫助學生認識到政論文中的偉人形象,認識到偉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此過程中,要凸顯課文結構、語言的邏輯性和深刻性,啟發學生認識到冷靜嚴峻是革命激情的另一種表達。
第二組為《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這組課文可以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或“馬克思主義的力量”展開討論,引導學生關注用馬克思主義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
第一組和第二組之間還可以進一步建立關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已經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與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與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馬克思主義思想是中國革命傳統形成的理論基礎,革命傳統的形成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通過互文解讀,學生能夠在具體的閱讀材料中發現歷史規律、形成歷史解釋,語文學科與歷史學科在閱讀過程中實現統整。
第三組為《拿來主義》《祝福》《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阿Q正傳》。這組課文可以從“魯迅的革命精神”這一角度展開討論,啟發學生思考文化的理性認知,思考文化的繼承、堅守與踐履。
三組課文的重組重構,啟發學生思考革命傳統的思想源頭——馬克思主義。
四、聯系現實生活,探尋當代價值
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革命必勝的信念、革命樂觀主義,不只出現在戰爭年代,革命傳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聯結紐帶,在新時期依然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有助于個人精神品質的涵養,社會文化氛圍的營造,國家主流價值觀的弘揚,是凝聚人心、團結群眾的精神力量。革命傳統的崇高美總是出現在具體的場域中,雷鋒精神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的典范,女排精神在科學攻堅的過程中也有所體現,“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在抗疫過程中得到彰顯。革命傳統具有思想引導、道德示范的重要作用,向學生傳遞著奉獻精神、首創精神、時代精神,革命精神蘊含的責任感、使命感有助于厚植愛國主義情感,形成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有了這樣的認識,學生閱讀《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界者”鐘揚》收獲的就不僅僅是工匠精神,認識到的就不僅僅是勞動的價值,還能夠看到革命傳統的當代表現,看到革命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認識到自己不僅僅是革命傳統的學習者,更是革命傳統的繼承者與發揚者。課標要求“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學習任務群“在選擇閱讀材料時,既要關注作品的思想深刻性和語言規范性,又要盡量有針對性;同時要視野開闊,努力發掘新的材料,尤其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新材料”,新材料的發現與挖掘為學生站在更廣闊的時空理解革命傳統奠定了基礎,為革命傳統當代價值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課標在選修階段還設置了“中國革命傳統作品專題研討”學習任務群,要求“進一步提升研究性學習能力”。必修階段基于教材自然單元的單篇解讀,選擇性必修階段若干個學習單元的重構,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準備了資源,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在選修階段,需要關注紅色經典的整本書閱讀活動、綜合實踐活動,以及立足革命傳統的跨學科學習活動,也可以用跨學科學習活動整合整本書閱讀與綜合實踐活動,比如紅色經典的影視作品欣賞、革命英雄人物后代尋訪、革命遺址與紀念館的參觀等,學習成果包括讀書筆記、書評,采訪提綱、采訪記錄,人物小傳、人物綜述等。總之,教師要綜合各個學習階段的教學要求,整合不同教學組織形態,實現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