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衛華
【摘要】名著閱讀考查應科學地定位其功能,通過對整本書閱讀能力的考查導向教學,引導學生重視閱讀策略,改進閱讀方法,以促進深度學習。要發揮名著閱讀考查的價值功能并使之最大化,以情境化、整合化的高質量命題倒逼語文教學改革,推動名著閱讀教學課程化落到實處。
【關鍵詞】名著閱讀,考查,命題,導向
對名著閱讀的考查,各地中考已經探索十多年了,北京、江蘇等地也率先在高考中作了有益的嘗試。隨著整本書閱讀課程化的推進,近年來名著閱讀考查越來越受到關注。但由于區域歷史的沿革和慣性,目前各地名著閱讀命題的水平參差不齊,呈現一種混亂隨意的無序格局。少數教改先進地區銳意進取,遙遙領先。有些地區雖試圖變革,卻不得其法。更多的還是抱殘守缺,一味遷就本地區的教學現狀,沒有什么實際性變革,從而發出了錯誤的信號——讀與不讀一個樣、讀多讀少一個樣。這樣一來,嚴重阻礙了語文課程改革深化,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因此,當務之急是要給名著閱讀考查以科學的定位,深入研究命題策略和命題方法,以高質量的命題有效地引導教學。
一、給予名著閱讀考查科學的定位
名著閱讀題在試卷中所屬板塊一般有三種:知識積累,閱讀理解,寫作。雖然這貌似只是一個簡單的位置問題,但實際上試題所屬板塊的不同,決定了其考查的題型、內容和能力層級的不同。
將名著閱讀題置于“知識積累”板塊,與字音、字形、古詩文默寫等題目為伍,即決定了它側重于考查識記性的信息,大都是對作者信息、作品名稱、主要人物以及故事情節梗概等文學常識的考查,有的即便涉及人物形象分析,也非常粗略,呈現標簽化、淺表化、模式化的特點。如此安排試卷結構,會導致名著閱讀題難以考查閱讀能力,學生也無須真實地閱讀名著,僅靠背誦“名著提要”“一本通”之類的復習資料,就能夠輕松應對。如此考查,導致語文教學沉疴難除——學語文卻不真讀書,刷題應試大行其道。
把名著閱讀定位為閱讀理解,從閱讀的角度去考查,這應該回歸到名著閱讀的基本特質上了,考查的能力層級主要為理解、分析、探究等。2020年中考安徽卷、武漢卷等直接從原作中選取文段,少則百十字,多則千余字,設題讓考生精讀細究。其中占比很大的題目是對所選文段語言、細節、意蘊的考查,這其實是將名著閱讀考查混同于現代文閱讀考查,有悖于名著閱讀的初衷和課程標準的要求。
而把名著閱讀考查以微寫作甚至是大作文的形式呈現,來考查學生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等更高層級的能力,這樣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屬于一種更高的追求。如高考北京卷多年來一直采用微寫作的形式考查名著閱讀,題目三選一,較好地處理了限制與開放的關系,兼顧考生的個性與特長,值得借鑒。
名著閱讀題在試卷中的板塊位置,本身就是一種教學導向。具體考查哪個能力層級,可以根據所在地區學情的特點進行多元組合,既可以考查基礎知識,也可以考查閱讀理解和寫作,還可以設置一些選做題,這樣就能將多種類型的考題組合形成多種能力層級的考查方式。如2020年中考臺州卷:
4.根據名著內容填空。
在我們讀過的名著里,父親教育孩子的方式各不相同。在《 》中,一位苦心孤詣的父親通過上百封書信對兒子的生活和藝術追求進行悉心指導;在魯迅的《朝花夕拾》中,“我”正歡呼雀躍地準備去看五猖會,父親卻突然要求“我”________(填事件),讓“我”失去了看戲的興致。
5.小說中人物的“義舉”往往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請寫出下列回目中“義”的相關情節,并從中分析豬八戒和關云長的不同形象。
豬八戒義激猴王 孫行者智降妖怪
——《西游記》第十一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云長義釋曹操
——《三國演義》第五十回
6.小說常采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的敘事角度。請說說下面兩部小說所采用的敘事角度,并結合故事內容分析這兩種敘事角度各有什么好處。
《駱駝祥子》《呼蘭河傳》
此外,名著閱讀題所占的分值高低也不容忽視。目前名著閱讀題分值不等,少的只有3~4分,多的達15~18分,一般都在10分左右。如果結合寫作一起考查,甚至可達40分以上。毋庸諱言,名著閱讀所占分值越高,自然越能驅動廣大師生加大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如果分值過低,很多師生會覺得不值得花費時間去閱讀名著。
綜上,名著閱讀題在整張試卷中的結構定位和分值占比,直接影響語文教學的重心偏移和發展方向。因此,給名著閱讀考查一個精準的定位,明確并凸顯其重要性,以考試作為教學改革的指揮棒,有助于促進名著閱讀教學真正實現課程化。
二、命題應體現整本書閱讀的特點
2020年中考河北卷從《駱駝祥子》《水滸傳》中節選了近400字的兩個片段,其中兩道考題為:上面兩段文字體現了祥子怎樣的品質?從“林沖棒打洪教頭”這個故事中,你獲得了怎樣的感悟?
這兩個題目僅考查對“上面兩段文字”和“這個故事”的理解,并未體現整本書閱讀的特點。名著閱讀題不是不可以考查局部和細節,而是要處理好點與面的關系,所考查的局部和細節應在全書中具有特殊作用,借助選文來考查與其前后部分的關聯,命題最好能夠牽一發而動全身,由局部的考查輻射到對整本書的閱讀理解的考查。
名著閱讀考查要引領教師能夠真正領會到整本書閱讀教學與單篇短文教學的不同。長期以來,一線教師習慣于單篇短文的教學和考查,很少著力于長篇整本的閱讀指導。為彌補這一不足,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每冊都有兩部“名著導讀”和四部“自主推薦閱讀”,分門別類地介紹名著閱讀的方法,旨在構建“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體現了“讀書為本,讀書為要”的教育理念。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則是直接將名著閱讀課程化,把《鄉土中國》《紅樓夢》分別作為必修的一個教學單元。教學要求已經如此明確,考試評價豈能固守成規?目前,命題還普遍存在著考查的內容過于瑣屑零碎的傾向,考查的往往是整本書中一些細枝末節,并非什么關節點、緊要處,有故意為難考生之嫌,考生即使認真閱讀了,也未必能答出來。這樣一來,讀與不讀還是一樣,不利于名著閱讀教學的推進。名著閱讀考查應著眼于整本書閱讀進行整合化命題,以有別于傳統的考查單篇短文的閱讀理解題。命題者應采取科學的考查形式明確地導向教學,讓廣大師生認識到名著閱讀不同于單篇短文閱讀。
教材中推薦的名著作品類型很豐富,以文學類居多,有小說、散文、詩歌、傳記,還有紀實、科幻等。以小說閱讀考查為例,不能僅考查所選片段的情節內容,而應考查其與前后情節問的關聯。考查人物,不能僅依據所選片段理解人物的性格,而應把它放到整本書當中去思考人物的性格發展邏輯是否合理,從整體上去看人物的命運發展走向。對主題的考查,也不能限于所選篇章,因為它的內涵是很有限的,而從整本書看,其中的意蘊是豐富而深邃的。對語言的考查,也不能僅僅是對一兩個字詞和句子的推敲揣摩,還要上升到對作者的語言習慣、作品的語言特色等方面的整體感知,可以從節選部分輻射到其他篇章乃至整本書,考查學生對整部作品語言風格的感受和認知。雖然對中學生不必提過高的要求,但是命題可以朝這個方面引領,對學生語言建構、思維發展和審美品位提升無疑會大有裨益。
2020年中考廣東卷節選了《紅星照耀中國》中的400多字,題目為:
1.選文A中的鄧發見“我”的任務是____;選文B中的“它”指的是____。
2.原著具有鮮明的態度,請從選文A、選文B中各舉一例并作簡要分析。
3.聯系原著,概括作者闡明的主要見解。
第1題與前后文的內容緊密勾連,第2題、第3題由點及面。這三個題目的考查都指向了整本書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態度和思想,考生如果沒有很好地閱讀原著并作一定的思考,是很難答題的。
2020年高考北京卷第17題為:
《紅樓夢》第五回中晴雯的判詞是:霽月難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天多因毀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請從判詞的畫線部分選擇三處,各舉出原著中的一個具體情節加以印證。
判詞中四處畫線部分涉及晴雯的性格特點、身份地位及其主要故事情節,認真讀過原著的考生答題自然得心應手,而沒有認真閱讀的考生則未必答得出。
與傳統的文選式教材不同,名著閱讀的教學價值就在于它能夠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形成閱讀長文的經驗。因而,名著閱讀命題應通過對整本書閱讀能力的考查導向教學,引導一線教師真正領會課標的精髓和教材編寫的良苦用心,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重視閱讀策略,改進閱讀方法,以促進深度學習。著重考查學生基于整本書閱讀理解基礎上的個性化體驗、感悟和思考,這才是名著閱讀測評的正確方向,也是名著閱讀應有的價值追求。
三、最大化發揮名著閱讀考查的功能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但作為課程的整本書閱讀教學,目前遠沒有真正得到落實,很多地區的學校和教師仍然處于觀望之中,一線教師名著閱讀課程化的意識普遍不強,不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總是抱怨學生沒有時間讀書。對此,作為指揮棒的考試命題責無旁貸,應以命題評價導向教學,倒逼改革深入推進,促進學校真實地開展名著閱讀教學。
較之單篇語言材料,名著因其本身內容的豐富性而具有廣闊的命題空間,能夠很好地實現多種考查的意圖。經典名著包羅萬象,其內涵之豐厚與深廣勝過整張試卷所有的閱讀材料。名著閱讀必然關涉到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可以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發展和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名著的內涵如此豐富,可以考查的空間如此廣闊,命題者要很好地利用這種特質,使之價值最大化。然而,現在很多的考試命題遠沒有把它的價值發揮出來。
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為保持考試應有的信度和區分度,名著閱讀考查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根據不同地區的學情科學地設置題目,不能單一地考查低階能力或高階能力,而應將對基礎知識識記與高階思維品質的考查相結合,將對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維度語文核心素養的考查相結合。只有將幾種不同層級的能力結合起來考查,使命題指向多種能力的整合融通,兼顧考生的共性與個性,將共性的常規閱讀能力與個性的閱讀喜好、閱讀興趣相結合,考查學生閱讀名著的內化與表達,才能科學合理地發揮名著閱讀考查的價值功能并使之最大化。
2021年蕪湖市高一期末統考卷以40分的寫作題考查《鄉土中國》的閱讀情況,表現出可貴的勇氣和創新精神:
本學期,我們閱讀了學術著作《鄉土中國》,書中所寫的“鄉土中國”,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費孝通語)。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習俗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如果以“鄉土中國”的眼光來看,回家過年、祭祀祖先、走親訪友、發壓歲錢等習俗中都蘊含著特殊的文化基因。
請結合《鄉土中國》中的有關知識,如“差序格局”“禮治秩序”“私人道德”“家族”等,針對一種或幾種春節習俗,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感受和思考。
名著閱讀命題要注重創設情境,考查學生的閱讀感受、體驗,以及閱讀方法的掌握和閱讀策略的運用,從而促進真實的名著閱讀。這樣的命題引導學生以項目學習或專題研究的方式進行主題閱讀,深度感受體驗作品,品鑒其語言和藝術特色;學會針對不同的文體,采取相應的閱讀策略,整合閱讀方法,并且能夠借助閱讀來解決自己成長中的實際問題。
名著閱讀命題要不斷創新,探索符合整本書閱讀規律的考查方略,特別要注意反套路和去模板化,避免形成新的應試模式,對名著閱讀教學造成不良影響。同時,也要警惕一些不顧名著閱讀考查特質、打著“創新”旗號的命題,如“不吃唐僧肉還可以吃什么”“大觀園疫情防控”之類。
試題情境化是命題的趨勢,但情境化也要科學合理,不能違情逆理。例如,2020年中考江西卷還是延續上年的考查方式:
班級擬開展“讀名著,談感想”綜合性學習活動,請從下面“專題探究”中選擇一個專題,寫一篇發言稿,交流你的讀書心得。字數200左右。
【專題探究】
專題一:《紅星照耀中國》中的長征精神;
專題二:《水滸傳》中的人物;
專題三:《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這樣大而無當的任務,對考生來說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中考因其特殊的情境特點,與平時的研究性學習或專題探究有著明顯的不同,考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完成需要許多外部資源和條件支持的復雜的探究活動。如此考查,混淆了不同的情境類型,自然也消解了考查的價值和意義。
進入后考綱時代,由于命題者的理念不同,對命題所依據的課程標準的理解也有很大差異。各地每年命題人員并不穩定,而命題人員的變化往往導致命題充滿不確定性。因此,廣大命題者及命題研究者亟須深入學習領會中共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有關文件的精神,切實更新語文教育教學理念,明確名著閱讀考查的定位和原則,探索名著閱讀命題的策略和方法,命制出情境化、整合化的高質量考題,以倒逼語文教學改革,推動名著閱讀教學課程化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