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番林的負責人卓瑪
在距離拉薩大清真寺不遠的一條小巷里,有一座大院,是拉薩東郊古建隊大院。走進大院,傳來“乒乒乓乓”的聲音,六七個手工藝人分別拿著不同的銅板敲敲打打,在不算厚的板子上敲出花紋。
左側一個二層小樓,是卓番林手工藝品商店。走進去,一層擺放著各種造型的手工藝品:牦牛布偶、書包、襪套、帽子、藏毯、桌旗、服裝和唐卡,這些工藝品是卓番林和西藏的手工藝人合作生產制作的。二樓是一個展示空間,也是卓番林“阿佳學堂+ 社區工廠”的培訓空間,墻上掛著一些手藝人的照片。一位老阿佳正在縫制東西,卓番林的老板卓瑪介紹,平常經驗豐富的阿佳們在西藏各地對當地婦女進行培訓。
卓瑪2019年接手的卓番林,在此之前,卓番林已經和西藏的許多手工藝人開展合作。她接手時,認為卓番林是一個寶藏,有很多東西被人忽略,但是經得起時間推敲。
1982年出生的卓瑪畢業于北京大學法學院,畢業之后,她去了珠峰律師事務所實習。按照正常的人生軌跡,她會成為一名律師或者進司法廳工作。但卓瑪想做和西藏文化有關的職業。因為一直有這種想法,她選擇了去北京奇正藏藥工作。“我畢業后在藏藥領域工作,而且工作地點在藏學研究中心,認識了很多老師,耳濡目染,對人和宇宙有了更多的理解,這些都是學校里學不到的。”
五年之后,奇正藏藥上市,為了照顧母親,卓瑪回到了拉薩從事人力資源工作。“我從上小學到大學畢業就一直在內地生活、工作,一直在遠行,我母親是個有智慧的人,她從來不會阻礙我的選擇,在她看來,一個見過世界的小孩,有什么可怕的。”
卓瑪之所以選擇人力資源,是因為她對人有興趣:如何把組織的夢想和個人的夢想進行結合?幾個人一起工作,大家各有各的心思,但又有共同的目標,人性如何經受住考驗?做了四年人力資源后,企業的人才、品牌在西藏做得挺好,但卓瑪想做文化領域相關的工作,于是就去了西藏傳媒集團。讓卓瑪意外的是,傳媒集團隨時隨地要跟市場對接,靈活性很強,老板的思維很活躍,她收獲滿滿地做了兩年,后來她又想做更有挑戰性的工作。“我在內地待了多年,知道一家優秀企業,不只是硬件厲害,內部管理、企業文化搭建,包括核心技術的研發等都得做好。當時的西藏企業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還是偏硬件為主。”考慮到市場的需求,卓瑪成立一家管理咨詢公司,也就是后來卓番林的母公司——他喜。

系列玩偶產品

卓番林商店里的產品

卓番林商店里的藏毯 圖/張靜

系列玩偶產品
做咨詢公司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有的公司提出數字化需求,會倒逼著卓瑪和同事們去了解數字化轉型到底是什么。又比如,什么是植物染色?匠人、手藝人如何管理?從公司成立到現在,他喜已經服務了幾十家大大小小的公司,其中有創業團隊,因為規模小,需要替它們整體考慮,商業模式是什么,產品是什么,銷售怎么做,應該招聘什么員工。在做咨詢的過程中,卓瑪又延伸出了數據業務。公司很喜歡采用人工調研這種傳統方式,讓調查人員拿著一堆資料去農田里問農民,這些數據的采集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和行業提升都有作用。
卓瑪表示,可能冥冥之中,自己會接手卓番林。“在調研過程中,我發現,雖然有些手工看上去過時,但還是有市場和生命力。在接觸匠人的過程中,我也發現這個行業沒有標準,完全是經驗化的東西,師父帶徒弟。我的感受是,傳統手工藝如何在現代漂亮轉型非常重要。”
在做咨詢公司的過程中,他喜曾負責大院古建公司兩年的顧問工作,卓番林當時是古建大院公司的子公司,由于母公司精力有限,將其轉讓給了卓瑪。
之前的卓番林經營基本屬于持平狀態,產品也一直有開發,銷售主要是針對外賓和游客。但每年十月到來年的三月,游客少的時候,店鋪處于關門狀態。卓瑪接手之后,改為全年營業。原來的卓番林比較擔心供應商的問題,因為手工藝人有很多快活、快錢可以賺,所以不愿意做傳統手工藝。卓瑪接手之后,決定培養自己的供應商。

卓番林聯合西藏一些地區推出了“高原造物12工坊”,旨在帶動當地婦女增加收入 供圖/卓瑪
“我記得有一次逛八廓街,發現一位開小店的阿佳一邊賣炸土豆,一邊手里編織著小玩意。這位阿佳來自山南的一個村子,孩子在拉薩上學。做編織抱著‘掙一點是一點的心態。我當時覺得這些人就是我們需要的手藝人。”卓瑪回憶。后來,卓番林跟拉薩市婦女聯合會對接后,對城關區的所有小區進行了調研,了解婦女們會做什么,愿意學什么。2020年,卓番林在拉薩掛牌成立了“阿佳學堂+社區工廠”,開始在卓番林的二樓展開社區培訓。來自不同社區的阿佳們一邊聊天,一邊聽收音機,一邊講講段子,一邊接受編織培訓。
“我們培訓最大的不同是,作為下游企業還承接產品,某種程度上,被培訓的人其實就是卓番林的員工。”卓瑪說。
掛完牌后,在拉薩市婦女聯合會的支持下,卓番林又參與了“拉薩千人計劃”,培訓從社區擴展到拉薩周邊的32個合作社。在對周邊開展正式培訓之前,卓番林對所有的合作社做了調研,了解每個合作社的痛點和優點,最后形成了一份報告發給拉薩市婦女聯合會。
在調研過程中,他們發現這些合作社的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產品的搭配、顏色的設計都很弱。卓瑪解釋:“我們在下鄉培訓時,一是看個人意愿,二是看區域優勢。比如林周的一個合作社,做氆氌編織,但我們的員工發現當地做氆氌編織的人太多,而且產品基本上是同款,產品質量也一般。于是,我們建議合作社的人學習縫紉。”讓卓瑪團隊有成就感的是,今年,林周那個合作社的人主動表示想學習藏服制作,因為他們發現了當地市場的空白。現在鄉里的門簾、桌布都直接從合作社訂貨。
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摸索,卓番林在墨脫、林芝等區域推出了“高原造物12工坊”,即跟西藏的12個合作社開展合作。不同區域的合作社負責不同的產品線,有的負責做民族服飾,有的學了新的染色技術做氆氌編織,也有的學會了縫紉做一些包包等。47歲的次仁拉吉是拉孜縣扎西崗鄉人,當地以農業為主,村民原本也會一些常規的羊毛編織技術,由于當地的染色技術較為落后,色彩搭配不夠現代,此前曾邀請過澳大利亞克里亞設計師為卓番林研發新的植物染色和色彩搭配技術,2020年的培訓中也加入了這項課程。次仁拉吉這樣的扎西崗鄉婦女在農閑時間會制作羊毛披肩銷售給卓番林。
僅去年一年,卓番林的員工們就去了西藏13個地方,培訓了366人。年紀最小的16歲,最大的66歲。那位16歲的小姑娘生活在牧區,因為沒有讀書一直留在家里,后來爸爸媽媽因為意外去世,剩下她和奶奶兩人相依為命,經過培訓小姑娘現在成了家庭支柱。
29歲的德央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現在擔任卓番林的策劃總監。她表示下鄉培訓時帶著一種使命感,“作為一個年輕人,我原本對本民族的文化意識很薄弱。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位80多歲的老人,農耕時,他會唱當地的民謠,但那種民謠也只有他會唱,小孩子都不會了。我們甚至都沒意識到它們在流失。”2017年,德央遇到了卓瑪后加入到卓番林的日常策劃及培訓工作中。“我每次下鄉,五六十歲的阿佳都對我們笑臉相迎,喊著‘老師你來了。每次看到她們的笑臉,聽到她們說‘我學會了,我就覺得我們所做的是有意義的。”

林周縣松巴鄉崗巴村的村民正在編織藏毯 供圖/卓瑪
卓番林目前的產品有300多個品種。卓瑪說這些產品要形成一個矩陣,比如主打的有桌墊,還有“Ya Ya”系列的牦牛玩偶。同時,他們也在承接一些公司的業務。去年,卓番林和布達拉宮合作設計了八寶餅,今年,他們為松贊酒店定制了有一千多個小牦牛香囊。
為了讓產品的樣態更多樣化,卓番林的講師們也在不斷接受新的培訓。前不久,兩名講師被安排去北京跟一位拿過國際大獎的老師學習新疆的毛氈編織技術。
卓瑪最后說,有人看到我可能會吐槽,北京大學法學院畢業的跑去賣衣服了。之所以能堅持下去是因為我們這一代西藏新青年堅信西藏手藝源于生活也終將會回歸現代人們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