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璐

1980年,李青元與妻子曹蘭英帶著不滿1 歲的李勝利留影于上海
1958年,恰逢我們國家給蘇聯還賬期間,班戈縣巨大的礦產正是蘇聯討賬的覬覦之物,他們需要硼砂加強軍事設備建設,我國需要還債重振國威。
西藏那曲地區班戈湖硼砂廠應運而生,礦區海拔在4600米左右,氣候和自然環境惡劣,人煙稀少,甚至還有大片無人區。但就是這樣的不毛之地卻有著極好的硼砂礦藏以及其他豐富的礦藏。
開采硼砂的隊伍,由來自全國各地的西藏建設工作者組成。
本文主人公李青元來自甘肅,當時只有14歲的他和伙伴們經歷了難以想象的磨難,最后圓滿完成了國家制定的任務并因此留在了西藏安居。
“要認真對待鏡頭!”李勝利說。這大概是李勝利作為一名攝像記者的獨有感悟,但同時他又是一名最為平凡的“藏二代”。
眼前的青年,高大而結實的身形,染成棕黃的微卷頭發,一張帶著少許高原紅的方正臉龐。做了18年記者的他,為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被采訪,特意換了件胸口印著“中國李寧”四個紅色大字的白色T 恤。
話題延展,卻是從他的父親、“藏一代”李青元說起。
1958年,因為西藏那曲地區班戈湖硼砂廠的一次招工機會,14歲的青澀少年李青元離開了甘肅蘭州榆中縣夏官營鎮的農村老家來到了藏北高原。李青元家中五個兄弟姊妹,他排行老二,母親去世得早,父親是農民,一大家子吃個飽飯都很艱難。
西藏鹽湖資源豐富,早在公元6世紀,藏族同胞就開始在班戈措開采硼砂,這里也成了西藏最早發現和利用硼砂之地。班戈在藏語里被稱為“吉祥保護神”,是往返西部必經之地的交通樞紐。
1958年,恰逢我們國家給蘇聯還賬期間,班戈縣巨大的礦產正是蘇聯討賬的覬覦之物,他們需要硼砂加強軍事設備建設,我國需要還債重振國威。
開采硼砂的隊伍,由來自全國各地的西藏建設工作者組成。
李青元年齡雖小,但在廠里承擔的工作卻是最苦最累的挖硼砂。好在能吃飽飯,每個月還有42元工資,這讓他知足。每月工資到手,李青元基本都寄回了老家。
礦區海拔在4600米左右,氣候和自然環境惡劣,人煙稀少,甚至還有大片無人區。但就是這樣的不毛之地卻有著極好的硼砂礦藏以及其他豐富的礦藏。
挖硼砂時,李青元和伙伴們經歷了難以想象的磨難。
強烈的紫外線曬得皮膚生疼,加上狂暴的風沙,讓人平地走路呼吸都十分困難。為了生存,少年李青元一次次用纖細的胳膊奮力掄動著十字鎬,他身邊不時有同伴因身體扛不住而倒下,除了咬牙堅持,他沒有其他選擇。
在那樣的環境里,沒人再把他當孩子。
最需要營養的歲月,他和工友卻只能吃到蘿卜白菜;沒有飲用水,大家還得去數公里以外的湖里鑿冰取水;僅能避風的帳篷一旦遭遇狂風就被無情掀跑、打翻所有物品,眾人又得喘著粗氣追上重建……
礦區常年氣溫都在零下二十幾度,帆布帳篷根本不保暖,許多人穿著棉大衣,還是凍得直打哆嗦、無法入眠。休息,對他們來說,只是另一場與大自然的無聲對抗。
夜晚空曠的天空,時常會綴滿閃爍的星星,想來應該是極美的,可當時誰也沒有心情抬頭凝望一眼。
李青元那時的信念只有六個字:挖硼砂,活下去。
這樣的艱苦勞作持續三年多后,硼砂廠解散。
李青元被調到了各方面條件都較好的拉薩,分配到西藏自治區黨委辦公廳交際處,具體的工作是在西藏自治區第二招待所做一名廚師。
1967年,李青元回老家探親時,娶了18歲的家鄉姑娘曹蘭英,便一起帶到了西藏,同年生下了大兒子,時隔兩年,又生下一個女兒。
為了改善家庭生活條件,李青元主動找師傅學習駕駛,成為了司機,這在那個年代是被很多人羨慕的職業,因為那意味著起碼你有機會去外地跑車時幫自家捎帶點吃穿用度。
李青元一家和許多職工都被分配住在一棟古老的藏式樓里(現在成為了古建筑文化遺產),大家還在房前屋后的自留地里種菜、挖地窖囤菜。李青元每次跑車帶了吃的都不忘分給左鄰右舍,大家有啥好吃的也拿些給他家,樓里的各族人都相處得其樂融融,情誼彌補了物資匱乏給人們帶來的欠缺。
就這樣,拉薩成了李青元安家落戶的第二故鄉。
李青元時常想,如果一直待在甘肅老家,他的世界或許就是祖輩留下的一畝三分地,但年少時懵懂的勇敢,卻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1983年,李青元夫婦帶著女兒李勝萍與兒子李勝利在西藏自治區第二招待所、自家院中留影
1979年11月,已經有兩個孩子的李青元夫妻,在離計劃生育實施尚有一個月之際又生下了一個男孩,家人覺得這個孩子時機趕得巧,就很直觀地給孩子取名——勝利。
勝利果真是幸運的。之前家里條件不好,勝利的哥哥姐姐都被送回了老家撫養,他則留在了父母身邊。
所以勝利對童年的回憶都是幸福和滿足。
“我們家到1983年就還完了全部外債,寄養在親戚家的哥哥姐姐也被接回了拉薩。我9歲那年,家里憑票買到了福建日立牌彩電,我就再也不用去大禮堂擠著看電視了?!?/p>
“大概是1990年,拉薩街頭有了小餐館,能吃到擔擔面、抄手、餃子等簡單食物,周末能在文化宮外面吃涼皮、烤羊肉串,一小門口還有賣麻辣燙的……當時真覺得太好吃了!”
“小時候穿的都是母親織的毛衣、做的棉鞋。過年的新衣服大人總是提前一個月就準備好了。那陣每天晚上都睡不著,半夜總偷偷把新衣服拿出來試一下……”

2017年7月,留影于北京天安門廣場
從小和單位大院里的藏族孩子一起長大,李勝利學會了一口流利的藏語,以至于連漢語也帶著一股子“酥油味”。無怪乎走到哪里,李勝利都常被人誤以為是半藏半漢,李勝利很喜歡這種不分彼此的感覺。
10歲那年,李勝利才第一次隨父母回內地探親。
2000年高中畢業時,李勝利考上了西藏大學第一批面向漢族考生招收的西藏大學藏語文系,但他那時候有個執念,覺得長這么大,基本沒去過西藏以外的地方,他喜歡拉薩,但也想去外面看看?!案改改菚r已經沒有經濟壓力,加之我是家里老幺,所以對我的選擇很寬容?!?/p>
24歲大學畢業后,李勝利被招進了西藏電視臺工作。
“這些年我當過主持人、制片人、外勤記者,也打過雜?!彼ρ栽陔娨暸_除了沒當過領導,幾乎什么都做過。李勝利說自己是個愛玩的人,所以32歲才結婚。愛人侯蓉也是一個“藏二代”,3歲就隨做生意的父母來到了西藏,現在在中華網西藏站做負責人。
2012年,他們的兒子出生在拉薩。小家伙生下來就因為嗆羊水而在保溫箱住了半個月,讓夫妻倆很心疼,這也是后來他關注兒子的健康遠高過關注兒子成績的原因。
“兒子今年9歲了,在我當年讀過的一小上學,算是名副其實的‘藏三代?!毖哉勯g李勝利毫不掩飾自己對兒子的寵愛。雖然夫妻倆工作忙碌,但帶孩子這事,他和妻子都不想假手于人。

2010年,李勝利在成都折多山拍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獻禮》紀錄片
“自己帶,更有感情?!崩顒倮睦碛珊芎唵?。
雖然李勝利極少談自己的工作,獲得的一大摞獎章、證書都被捂得嚴嚴實實,他覺得自己只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著平凡的貢獻。但在同事眼中,他卻是一個對新聞有著敏銳視角、充滿朝氣、特別勤奮的優秀新聞工作者。
2014年,李勝利成為了西藏電視臺第一位首席記者,他用自己獨到的眼光屢屢拍出最具價值的“西藏影像”。
李勝利很慶幸自己能以記者的視角親眼見證西藏近些年來的發展變化和重大事件,并以一名“藏二代”的身份融入環境、結識全國各地的朋友、向他們推介西藏。
“這里和故鄉早已沒有區別,我就喜歡這里的自在和慢節奏?!崩顒倮χ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