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定平
【關鍵詞】多黨制 多黨競爭 政治困境 國家治理 【中圖分類號】D52 【文獻標識碼】A
在當今世界各國政黨政治發展中,政黨體制千差萬別。雖然學術界對政黨體制類型的劃分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但是把政黨體制區分為一黨制、兩黨制和多黨制則已經成為一種教科書式的政治常識。其中,實行多黨制的國家占絕大多數。多黨制曾經在很多國家得到人們的廣泛支持,并且確實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如今卻是問題重重,特別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多黨制國家的疫情應對多半矛盾百出,捉襟見肘,民眾更是備受疫情困擾,怨聲載道。本文將從比較政治學的視野,結合一些實際案例,分析多黨制國家黨派政治發展的基本脈絡與現實困境,以加深對世界政治大變局的理解。
自從現代政黨誕生以來,政黨政治逐漸向世界各地傳播發展,現在已經成為人類政治生活的主流形態。隨著政黨政治的普及化和常態化,世界各國的政黨體制因為歷史傳統文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差異自然呈現千姿百態。但是,從政黨體制的類型學角度來看,多黨制無疑是為數最多的一種類型。多黨制,顧名思義就是在一個國家存在多個政黨,并且能夠自由開展政治活動的政黨體制。在17、18世紀的英國“光榮革命”、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之后,歐美國家的多黨競爭政治普遍出現。因此可以說,多黨競爭政治是近代西方代議民主政治發展的產物,只要建立了議會民主體制,保障了公民的集會、結社、言論等政治自由,政黨就會自然產生,多個政黨之間的競爭就必然形成。只是在多黨競爭之中,各個國家由于政治制度的安排以及其他國情不同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政黨體制。
多黨競爭會形成不同的政治形態。如果說廣義的多黨制是指一個國家存在多個合法政黨并且均有權參與政治的政黨體制,那么狹義的多黨制就是特指那些有三個以上的政黨爭奪政權、通常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政黨組織聯合政府的政黨體制。著名政黨研究學者周淑真明確指出:“多黨制是指一個國家中三個以上政黨并立、互相爭奪政權的政黨制度”。①由此來看,一般意義的多黨制通常是指狹義的多黨制,是多黨競爭政治的一種更為普遍的形式。而在廣義的多黨制中,還存在一黨獨大制等特殊形式。一黨獨大制是指在一個國家雖然存在多個合法政黨并且均有權參與政治,但是長期只有某一政黨執掌政權的政黨體制。日本自由民主黨、印度國大黨、墨西哥革命制度黨均曾經長期執政達到幾十年,是該政黨體制的代表。我們說一黨獨大制也是多黨競爭體制,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國家顯然存在多個合法政黨參與政治,另一方面是因為這些一黨獨大的政黨并不能永遠壟斷政權,它們參與競爭獲勝才能執掌政權,一旦失敗一黨獨大制就崩潰了,只要有真正的政治競爭,一個政黨就不能保證永遠獲勝。
即便在一般意義的多黨制中,仔細研究會發現存在很不相同的多黨競爭格局。著名政治學家薩托利在其政黨研究經典著作中,根據政黨的意識形態變量和政黨的數字變量對政黨體制進行了更加精細的分類,具體分為如下七類:一黨制、霸權黨制、主導黨制、兩黨制、有限多黨制、極端多黨制和粉碎型多黨制,其中前兩類屬于非競爭性政黨體制,后五類屬于競爭性政黨體制。②在這里,薩托利將多黨制進一步區分為三類,除了只在解除黨禁后的政治自由化等特殊時期才會出現的粉碎型多黨制之外,有限多黨制和極端多黨制的區分一方面體現為政黨的數量,最多5個主要政黨、碎片化程度較低的政黨格局被稱為有限多黨制,超過5個政黨的碎片化程度較高的政黨格局就是極端多黨制;另一方面,這兩種多黨制的差別更體現在意識形態的距離上,政黨數目有限而且它們之間是向心競爭,就是一種溫和的多黨制,反之,政黨數目很多而且形成一種離心競爭,就是一種極化的多黨制。
通過上述分析就可以發現,多黨制其實存在很多不同的類型,非常復雜,因此關于多黨制的政黨組織形式、政權運作機制、政策制定過程均不能一概而論。在廣義的多黨制中,如一黨獨大制中,就明顯存在一些歷史悠久、勢力強大的政黨。例如,日本自由民主黨自1955年成立至今一直是日本最主要的政黨,不僅組織體制完善,精英人才眾多,而且長期單獨執政或聯合執政,對于推動日本的戰后復興和高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相比而言,那些狹義上的多黨制國家中的政黨由于存在更多政黨的緣故,政治分化嚴重,各個政黨的力量自然就要小一些,由于不斷的分化組合,政黨的組織體系就不可能很完善很強大。導致多黨制國家政黨分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社會經濟結構的分化,二是政治制度特別是選舉制度的誘導和推動作用。近年來一些多黨制國家的經濟社會危機加深,特別是社會不平等加劇和人口結構變動等因素,直接導致多黨競爭政治開始出現功能失調的危險癥狀。
多黨制是世界許多國家的代議民主政治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與各個國家的基本國情相適應,并在一定程度上對維護各國的政治穩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人民群眾福利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應該說,這些積極作用的發揮是有前提條件的,例如,存在一定的政治共識,基于經濟發展的社會中間階級的發展壯大,意識形態距離較小并逐步趨近中間路線。在這種情況下,多黨競爭一方面有利于反映社會更多階層和各種集團的利益偏好,推動公共政策的調整與革新,另一方面可以維持一定的權力制衡,防止政治權力的濫用,抑制權錢交易和各種腐敗現象的發生。
即便如此,多黨制的政治弊端也是廣泛存在、有目共睹的。概而言之,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第一是政局動蕩,內閣更迭頻繁。多黨制導致內閣危機和政局動蕩的著名實例是二戰后的法國和意大利。法國在第四共和國時期共發生了約30次內閣危機。當時的法國政壇有社會黨、激進社會黨、法國共產黨、人民共和運動、戴高樂派的法蘭西人民聯盟、社會共和黨等眾多黨派,當時的憲法和法律沒有明確的規定來約束黨派謀求各自的利益,也沒有具體條文控制和調節政黨與議會或內閣的關系,于是就出現了無節制的黨派斗爭,導致內閣危機頻發,產生了許多短命政府。有學者統計,1947—1958年間共產生了24屆內閣,平均每屆內閣的壽命僅5個多月,其中8個內閣為時約1個月,還有僅存在1天、2天、3天和6天的內閣。③1958年通過新憲法建立第五共和國之后,法國的政局逐漸趨于穩定,形成左右兩大陣營、多黨參與的對峙與競爭局面。但是,近年來隨著民粹主義的甚囂塵上,法國傳統大黨組成的左右陣營分崩離析,新興政黨乘勢而上,主宰法國政壇,法國政黨政治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