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軒 李慶珍
【關鍵詞】新加坡 政黨 政治改革 選舉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成立于1954年,自1959年成為執政黨以來一直執政到現在,是世界上連續執政時間最長的政黨之一。作為前英國殖民地,新加坡繼承了英國威斯敏斯特議會民主制,并結合本地情況對政黨、立法、行政、司法機構進行了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革,形成了其獨特的政治制度形態。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合法性和執政黨地位的確立是其在每五年一次和反對黨進行競爭的大選中取勝來實現的。學界將新加坡這種有選舉但是一黨長期執政的政體稱之為“支配型政黨政體”。然而和其他有或有過“支配型政黨政體”形式的政黨,如馬來西亞巫統、中國臺灣地區的國民黨、墨西哥的革命制度黨相比,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并沒有在長期執政后,丟掉自己的政權,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有可能會一直保持這樣支配型地位,這其中的原因耐人尋味。了解和理解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在有競爭性選舉的形式下仍能夠長期執政的奧秘,對于全面深入理解民主和選舉制度,對于加強和改進執政黨建設,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盡管新加坡跟中國的國情千差萬別,新加坡執政黨的經驗和做法幾乎沒有借鑒的意義和價值,但是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過去的實踐和未來面對的挑戰,對于我們理解西式選舉民主在亞洲的實踐困境,理解全球化和西方自由民主思潮對東亞社會的沖擊有相當的啟發價值。
1959年新加坡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取得自治地位,1965年獨立成為單一制的國家。新加坡保留和繼承了英國威斯敏斯特式的議會民主制,并結合國情進行了改良。新加坡每五年舉行一次全國大選。新加坡國會采用單院制,現有93名民選議員,和多名官委和非選舉議員(2020年大選)。新加坡現共有31個選區,其中14個單選區,17個集選區。單選區為每個選區產生1名議員的選區。集選區為每個選區產生4-6名議員的選區,其中至少有一名屬少數族群的候選人。新加坡國會五年一任,可提前解散。大選須在國會解散后三個月內舉行。新加坡年齡21歲或以上公民(選民)有權投票。投票是強制和秘密的。除執政黨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以外,目前活躍的反對黨有12個,包括由前新加坡國會議員人民行動黨黨員陳清木2019年成立的新反對黨“新加坡前進黨”。在新加坡,反對黨和執政黨的關系不是民主協商的關系,而是爭奪政府控制和管理權的關系。自1959年執政以來,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一直在多黨競爭中保持勝利。在1968年到1981年的歷次選舉中,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都取得了絕對勝利,囊獲國會的所有議席。在1981年的補選中,反對黨打破了這種壟斷局面。在剛結束的2020年舉行的大選中,人民行動黨在國會93個民選議席中,取得了83個議席,另一反對黨工人黨取得了剩下的10個席位。人民行動黨在國會中一直保持壓倒性的優勢。
與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不同,新加坡的政黨是列寧式政黨,即政黨有嚴格的選拔黨員的標準,黨員需要認同黨的綱領,繳納黨費,參加黨的活動,遵守黨的紀律和章程。由于歷史沿革的關系,新加坡的政黨包括人民行動黨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中都不設黨支部。政黨的黨支部都是設在社區的,黨員在社區黨支部開展活動和為政黨服務。按照人民行動黨的黨章,17歲以上的新加坡公民入黨,需要向黨秘書長提交書面申請。人民行動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執委)投票決定是否吸納其入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可以拒絕任何入黨申請,無需告訴原因,并且其決定是最后決定。人民行動黨黨員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會議期由中委會決定。大會可以由中委會決定發起,或由超過10%的黨員發起。
人民行動黨采用的動員方式是社會動員而不是政治動員,即人民行動黨盡管有青年和婦女組織,但是人民行動黨并不以黨內培養黨員為主,而是以社會培養和選拔為主。人民行動黨主動在社會上尋找和物色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來加入政黨。盡管沒有公開數據顯示人民行動黨的普通黨員和黨員干部的數量,根據新加坡學者Netina Tan 2014年的研究,1998年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黨員總數大約為15000人,黨干大約只有1000人。由于新加坡本國公民人口的穩定性和人民行動黨黨員發展的穩定性,現在的數字和比例應該和當時相差不多。
人民行動黨長期以來都是以實用主義和謀求國家生存作為自己的意識形態,將誠信、種族多元、績優官僚制、自我依賴作為自己的價值觀。其執政合法性主要是依靠自獨立以來取得的傲人的經濟績效和給新加坡人民生活質量帶來的巨大改善。
對于有民主選舉形式的單一政黨支配型政體而言,一個政黨如果想長期保持執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套控制和管理黨內和政黨間競爭關系的制度,以有效防止外部政黨對執政黨地位的沖擊、執政黨內部的分裂和政黨領導人更替帶來的不穩定性。歷史上其他幾個曾經長期執政單一政黨支配型政體因為沒有解決好這幾個方面的挑戰,喪失了政權,淪為在野黨或不復存在。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利用自己長期執政和在國會中壓倒性優勢,通過一系列法令和管理舉措對反對黨的發展進行限制和打壓。由于新加坡獨特的地緣和區域政治宗教環境,人民行動黨出于國家安全、種族和宗教和諧的考慮,公開反對西式自由民主,對言論、結社和新聞出版等進行限制。人民行動黨組閣的政府可以發起誹謗訴訟,通過法律途徑打擊政治異見分子。由于執政黨通過政府對公眾集會的限制、對媒體的柔性管控、對選舉規則和選區劃分的控制以及對反對黨募款和各種政治活動的限制,反對黨在平常很難開展活動和獲得執政經驗。通過對集選區制度的推行,贏者通吃的選舉制度使得執政黨在國會選舉中擁有相當的優勢。人民行動黨發展出來的官委議員制度和非選舉議員制度在事實上削弱了反對黨對異議分子的吸納和利益聚集,也讓保守求穩的選民不需要使用選票支持反對黨執政以獲得國會中的不同聲音。官委議員制度和非選舉議員制度通過選擇性地收編反對派,阻止反對者形成統一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