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關鍵詞】百年黨史 文藝思想 中國舞蹈藝術 【中圖分類號】J709.2 【文獻標識碼】A
從縱深宏闊的百年歷史中尋找黨的文藝思想,印證了“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由“簡”到“巨”的過程。從確立以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作為根本文藝方針,歷經毛澤東等黨中央幾代領導人集體的文藝思想之光,直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系列重要論述,聚沙成塔,玉汝于成。作為推動中國文藝事業發展前行的理論津梁,黨的文藝思想不斷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于引領當代中國文藝的歷史進程中進行熔鑄轉化、創新豐盈,以擎天架海之力燭照并鑄就了“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 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
歷史地看待黨領導的百年中國文藝,縱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從指導思想、理論基礎到方針政策,是一個融會貫通的深宏整體,勾勒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與政策體系的連綿脈絡。其針對文藝的根本性質、基本規律、趨勢方向,重大理論問題、實踐問題,給出答案做出判斷,提供了根本方向與遵循。作為中國文藝的有機組成部分,舞蹈藝術從發軔、發展到成熟,黨的文藝思想在此過程中起到了“厚其棟”的根本性作用,更為后來的“任其重”扎牢了基礎,成為現當代中國舞蹈藝術百年征程的壓艙石。
置身從傳統走向現代的中國社會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舞蹈藝術作為整個民族國家文化建構的一分子,按照創造新文化的理路,體現為前后接續的兩種實踐表達路徑:先是在反思傳統文化“師夷制夷”的啟蒙主義道路上,面向西方,將西方舞蹈文化樣式引入中國;繼而又在中國傳統舞蹈文化的厚土上創辟新途,如向武術、傳統演唱體的中國戲曲,尋找舞蹈精神與樣式;豐富的民間舞蹈文化亦是供養之源;此外,古代典籍中關于詩樂舞的記錄成為汲取舞蹈律動法則和形態的重要依據……古今中外的舞蹈文化資源為即將開啟的現當代中國舞蹈藝術征程做了歷史性準備。
與此同時,也對黨的文藝道路實踐與探索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命題:如何對待中外文化遺產?這一問題不僅僅是面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文藝的性質和任務提出的,更是關涉到中國文藝發展的長遠大計,迫切需要科學解答的重大文藝實踐問題,更是重大理論問題。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其背后隱含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文明不是一個絕緣體,自我封閉是無法孕育出偉大文明來的。
正是基于黨的正確文藝思想理論的指引,對如何對待中西舞蹈文化資源作出了正確判斷,這一判斷為“新舞蹈”“紅軍舞蹈”等早期中國舞蹈藝術實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論依據,也促成中國古典舞“中西結合”的重大實踐。從而促成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芭蕾舞、現代舞、當代舞……中與西、古與今、精英與大眾兼收并蓄、百花齊放,使當代中國舞蹈藝術從發軔伊始便具有了開放性、融通性、多樣性的包容氣度,生動演繹了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文明的互鑒與文化多樣性之間隱含著文明主體性的大問題。文化的差異性為互鑒提供可能,而互鑒的目的是進一步促進文明的繁榮與發展,彰顯各美其美的差異性,良性的文明間的互鑒必然通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道路。正是牢牢把握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與本質,文藝的民族性才成為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一個根本屬性。
如何守住民族之根,培鑄民族之魂?這是現當代舞蹈藝術建構道路上攻堅克難的重大命題。在繼承優秀民族傳統舞蹈文化和世界舞蹈文化的基礎上,構建當代中國舞蹈學科體系的全過程中,學科建設與藝術實踐通過彼此引領、支撐、互補,彰顯了獨一無二的民族舞蹈藝術魅力。較之源于民族傳統舞蹈文化的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西方舞蹈如芭蕾舞、現代舞等的民族化道路建設更是任重而道遠。對于這個問題,毛澤東用“學外國織帽子的方法,要織中國的帽子”形象地闡明了觀點。以《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為代表的中國芭蕾藝術可以說就是較好地運用矛盾分析法,抓住本質和現象、內容與形式幾對關系范疇,完成芭蕾民族化的階段性任務。其價值絕非局限于中國內部完成本土化實踐,而是為世界芭蕾舞藝術體系注入來自中國的新鮮血液。但是芭蕾的民族化不是“半截子”工程,不能止步于風格范式的表層,更重要的是向世界宣告中國芭蕾學派的美學主張。這就進一步涉及到民族文化立場的根本問題,本土化不是停留在現象層面而是進入到本質屬性的“民族化”。正如法國媒體所評價:“它的價值和內涵已經超越了時代和意識形態的局限,這種與歐洲文化風格迥異的中國芭蕾,可以說已經成為了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h3>當代中國舞蹈藝術的創新性思維
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曾論斷:新民主主義文化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可以說,“新”是黨領導的中國文藝建設的“初心”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是文藝的生命”的重要論斷,更是提出了具體要求,不是一般的創新,而是要“提高原創力”,強調貫穿于文藝創作全過程、全方位、全新的創造。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世界多樣性、聯系普遍性、發展無限性這一基本原理,決定了面對豐富多彩、千絲萬縷、發展變化的人類社會生活,創新是藝術發展繁榮的必然選擇。例如,以《黃河》為題的舞蹈作品創作幾乎貫穿于新中國不同時期,不同的藝術觀念、手法,不同的形象創造(人的形象、水的形象、情感意象、精神意象),不同的舞種樣式(古典舞、芭蕾舞、民間舞、街舞、國標舞)等等,體現了針對同一個對象創作的多樣性與豐富性。一個經典的藝術作品自誕生之日起就宣告了其形式的“速朽”,由此可見,藝術創新是極其難能可貴的。黨的幾代領導核心堅持貫徹文藝發展“雙百”方針恰恰是抓住了藝術的本質規律,是藝術創新、促進社會主義文藝大繁榮大發展的科學法則也是根本的政策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