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睡眠問題日益突出,對人們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給人們生活、工作及學習帶來的疾病負擔也逐漸凸顯,因此越來越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督】抵袊?030》之心理健康促進行動提倡關注睡眠健康,并明確提出兩個目標,一是成年人每天的平均睡眠時間從目前的6.5小時提高到7~8小時,二是失眠癥患病率的上升趨勢減緩。

睡眠健康是身心健康的基石,也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睡眠問題在社會生活中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常常被大眾所關注、所談論,但它在人類健康中的地位,人們卻往往認識不足。普通人群中約有三到四成的人曾主訴有睡眠問題,當然其中既包括成為疾病的失眠癥,也包括只是表現為失眠癥狀的亞臨床或亞健康狀態。按照規范的疾病診斷標準,失眠癥的患病率在9~15%之間,可見它已屬于常見病。
1睡眠是一種生命現象,要占據人生中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人在睡眠時其器官和調節系統并非處于關閉狀態,即并非“關機熄火”,而是轉換了一種新的運行狀態,就像進入了“夜班”工作模式。
人進入睡眠狀態之后也不是恒定不變的,睡眠是按一定節律進行的,分為快速眼動睡眠期和非快速眼動睡眠期,非快速眼動睡眠又包括1期、2期、3期和4期睡眠,1期和2期屬于淺睡眠,3期和4期屬于深睡眠;快速眼動睡眠也稱為夢睡眠,即人們常常在這個時間段有夢境體驗。人們從淺睡眠到深睡眠,再到淺睡眠,這樣周而復始交替進行,一夜大約有4~5個周期,每個周期大約90分鐘。每個周期深睡眠和淺睡眠的比例是不同的,1期約占5%,2期占45%~55%,3期約占5%,4期占12%~15%,夢睡眠期占20%~25%。一般深睡眠多發生于前半夜,夢睡眠多發生于后半夜,這就是正常人的睡眠結構或者睡眠模式(如下圖所示)。
2人體在睡眠中會發生一系列的生理變化。睡眠中整體的生命代謝活動是減弱的,比如體溫、心率、呼吸都會隨睡眠的加深而降低,還有一系列內分泌激素水平的變化。在非快速眼動睡眠尤其深睡期,蛋白質合成增加,有利于機體的修復、發育和生長,以及免疫力的提高;而快速眼動睡眠更有利于神經和智力的發育。
可見睡眠是一個恢復體力和精力的生理過程,對尚未發育成熟的兒童青少年尤為重要。比如青少年體內生長激素的分泌高峰一般發生在晚上11點到凌晨1點之間,如果這個期間不能進入睡眠狀態,那么就會錯過這一生長的寶貴機會,影響到體格的發育生長,這就是我們提倡早睡的道理所在。近年來很多有關睡眠與認知功能的研究發現,人在睡眠中腦脊液周期性流動增大,從而更多地清除大腦代謝廢物,更有利于改善大腦功能。

正常人的睡眠周期
既然睡眠有這么重要的生理功能,可想而知,如果睡眠出現了問題,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身心損害。
輕者次日無精打采,哈欠連連,昏昏欲睡;重者頭昏腦脹,直接影響工作和學習,降低生活質量。長時間的失眠可以引起人體免疫力下降,肥胖,以及記憶減退、反應減慢、認知能力障礙、情緒不穩、煩躁、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還與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癡呆、精神疾病的發病相關,甚至還會縮短一個人的壽命。
目前國際上將睡眠障礙分為失眠障礙(失眠癥)、過度嗜睡障礙、睡眠相關呼吸障礙、睡眠—覺醒晝夜節律障礙、睡眠相關運動障礙以及異態睡眠障礙六大類。導致失眠的原因有很多,許多軀體疾病可以直接引起失眠,一些心理因素和精神疾病也是失眠的常見原因,還有一些具有興奮作用的飲料和藥物以及倒班、洲際旅行等原因。
失眠癥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日光療以及中醫治療等。需要強調的是,慢性失眠,尤其對老年人,心理治療應是基礎治療,單用藥物往往不能奏效。但是這一點常常被忽視,也是因為心理治療資源的不足,絕大多數失眠患者不能獲得心理治療的醫療服務,從而導致多數患者不能獲得及時的療效而遷延不愈。
目前比較有臨床療效證據的失眠癥心理治療方法是認知行為治療,它又分為認知治療和行為治療兩部分,后者又包括刺激控制、睡眠限制和放松訓練等,而基本的睡眠衛生教育也是不可忽略的。
一般來講,心理治療起效較慢,但作用持久,更接近于對因治療;而藥物治療起效較快,屬于對癥治療。因此,本著“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藥物與心理治療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干預,在臨床上是常規選擇。
選用安眠藥物,可依據兩個主要特點:藥物血藥濃度的達峰時間和半衰期。要根據入睡困難、易醒、早醒的不同臨床特征而選擇相應的不同特點的藥物,盡量做到精準選藥。比如,有些只有入睡困難的癥狀,一旦入睡就能一覺睡到天亮,那就只選用短半衰期的藥物(如唑吡坦)幫助快速入睡即可,就不會影響次日早晨的精神狀態;如果夜間入睡后容易醒,就選用半衰期較長一點的藥物(如右佐匹克?。?如果凌晨早醒,不能再入睡,就要選用長半衰期的藥物(如艾司唑侖、勞拉西泮)。總之,既要保證充足的夜間睡眠時間,同時又能在次日白天保持足夠清醒的狀態。
A有些人對藥物的副作用看得過重,擔心安眠藥成癮,或者擔心所謂的“刺激”大腦,造成記憶損害,甚至導致癡呆,從而一概排斥用藥。其實,隨著醫藥科技的發展,目前已經有許多低成癮風險的安眠藥,而且在醫生的指導和監測下,適時、適量地使用,成癮的概率已經大大降低。況且,當因疾病需要而應該使用卻沒有使用時,失眠本身所帶來的損害可能遠遠大于藥物的副作用,正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B有些人從心理上特別離不開藥物,形成對藥物的心理暗示,表現為不相信自己能夠離開藥物,尤其在臨睡前有這種強烈的意識,從而不得不連續用藥,有時哪怕劑量很小也“有效”,這是一種心理依賴現象。這時就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通過認知行為治療或暗示治療,逐漸減少劑量,直至完全停藥。
除了上述常見的失眠及其恰當的應對措施外,人們還非常關注午睡、倒班和飲酒對睡眠的影響。
午睡 午睡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一個生活習慣,但在一些大城市由于通勤時間的限制沒有午睡時間。那么究竟如何看待午睡,如何午睡才好呢?有許多研究已經證明,午睡對身心健康也是有好處的,它可以適當減慢心率,降低血壓,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緩解緊張情緒。
有人做過試驗,午睡可以提高人在下午的記憶力、注意力、執行力等認知功能,甚至可以將上午人腦接受、識記的信息進行整理,從而提高學習和考試成績。午睡的時間一般建議在10~30分鐘,如果睡得過多,尤其進入深睡,那么下午上班時會感到身體乏力,萎靡不振,反而適得其反。即使午睡時間不能完全入睡,閉目安神,進入似睡非睡狀態也是有益的,有時甚至接近睡著的效果。

倒班 由于社會分工的不同,有些人需要上夜班,這樣就不得不改變睡眠—覺醒節律。保持相對恒定的睡醒節律是睡眠健康的基礎,因此我們主張夜班后應有一定的時間來適當地補充睡眠(不必補足),然后在下班后的當天晚上按照平時的睡眠時間習慣保持同步的睡眠,使得自己盡快恢復到原有的睡眠節律,即最小限度地改變生物節律,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生物節律。因此,要避免連續上夜班。
飲酒 有些人喜歡睡前飲酒,好像可以睡得“更快、更好”,其實酒精對睡眠結構和節律具有破壞作用。盡管不同量的酒精對不同人的睡眠作用有所差異,如小量酒精對有些人具有抑制作用(加快入睡),而對有些人具有興奮作用(失眠),但酒精總是抑制深睡,促進早醒,減少睡眠時間,降低睡眠質量。因此睡前飲酒是干擾睡眠的一個不良習慣。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要保持一個良好的睡眠,除了養成一個規律的睡眠習慣之外,“睡眠能量”的積累也很重要,即白天要有一定的體力和精力的付出。過于緊張忙碌固然影響睡眠,但一天到晚無所事事、碌碌無為同樣也不利于睡眠。如果出現失眠,要及早識別,及早干預,首先要處理好情緒反應,避免失眠與焦慮形成惡性循環,還要注意適當轉移對失眠的過分關注。
賈福軍,醫學博士,精神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醫學領軍人才,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廣東省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全國睡眠與心理衛生科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康復醫學會精神衛生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精神衛生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精神衛生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族衛生協會心理健康分會主任委員,廣東省心理健康協會會長。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央保健委專家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