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琦 蔣 正 劉晨煜 胡同立/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如圖1所示,國家人才建設目標與系統定位是敦促研究生教育變遷式發展的源泉,其中,機遇與挑戰并存。與此同時,提供重要的指導作用,助力并引領研究生教育以培養特定學科高層次人才為主的發展現狀,有序地向培養多學研創新、跨團隊開發、分平臺變革的高層次人才為主的未來發展愿景攀升。

圖1 基于質量創新與人才發展協同培養模式的研究生教育建設體系
國家人才建設目標與系統定位指導作用的重要性體現在能夠全面地匯總出社會發展的人才總需求以及詳盡區分地方高校、地方研究院所、地方行業企業等節點進行反饋,將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配比明確地展現出來,使得經濟社會發展與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相互影響,以需求為動力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從輸入到輸出的良性循環,并以持續改革的方式往復進步。
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實施與評價反饋機制看似是為了完善國家人才建設目標與系統定位自上而下的發展,實則是自下而上地向以質量創新與人才發展協同培養模式為主導的研究生教育建設體系發出變革的申請與要求,使得創新并非僅僅是數量或純粹學術追求下的產物,而是在質量上和具體實踐中均能夠有效應用的創新力。
在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向高質量的方向進展和突破已經成為契合時代人才培養需求的必然要求,那么,處于高等教育復雜龐大的系統之中,并在大國大城等多重社會環境為主導的影響下,培養出的高層次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相互配比融合的應用型人才的勞動力市場的廣泛需求,不僅反映了現有研究生教育體系對創新力人才輸出量不足的現狀,也指明了研究生教育應著重進行質量創新發展的未來,其中,挑戰與機遇并存。
由于研究生分類型、分層次、受產業結構變遷或地域城市發展的環境因素影響的就業選擇會使得基于實際就業情況進行的反向的研究生教育需求分析含有大量主觀決策的影響因素,因此,本文假設研究生已實際實現的就業選擇與企業和高校等科研類、創新類崗位需求完全實現匹配。
從表1中的增量數據計算結果可以獲知勞動力市場對創新力的需求現狀。而在科技產業發展與變革引領的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情形下,科研類工作的崗位需求量以及需要學研技能的崗位需求量必然逐年上升,從上表數據中也可以得出符合社會發展預判的結果,即社會中為創新力設置出的崗位總數越來越多。但是,增量數據卻出現了缺口。

表1 R&D人員結構逐年存量與增量分析(單位:人)
增量數據的缺口體現在本表中2018年的“R&D人員”、“全時人員”、“博士畢業”、“碩士畢業”和“本科畢業”五項數據增量均較于2017年有所回落,分別為25,141人、76,776人、3,000人、18,028人和60,571人。因此,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勞動力市場中從事非科研工作的研究生的數量可能在悄然增加,即經濟社會的發展對研究生教育培養的人才類型以及知識結構的要求都在發生著影響或者直接表達著排斥。那么,供給和需求的顯化缺口為研究生教育質量創新的未來方向規劃提供著機遇,即研究生教育對學研性創新性高層次人才的供給是否完全匹配于經濟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是研究生教育促進質量發展并有效助力經濟進步、科技服務創新、社會要素流轉的關鍵。
地方各高校進行“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性文件應明確指出,學校在推進“雙一流”建設和研究生教育事業改革的過程中,應積極響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切實需求,加強頂層設計,從學校總體的發展路徑、學科結構總體的布局、院系調整以及人事制度、績效分配機制和機構改革等方面主動作出規劃,科學謀劃的同時統籌推進,扎實地開展各項學生教育工作,在致力科學研究、提供社會服務和傳承文化創新和完成人才培養等各個細分環節取得豐碩成果。
在此過程中,應實時進行教育事業現場調研,即對各個高校的一流學科建設和研究生教育工作進行全面地實地檢驗,從而使得為加快推進學校“雙一流”建設,開闊研究生教育事業改革路徑,明晰未來發展方向提供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決策成為可能。實地檢驗工作是為貫徹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具體實踐,是落實教育全局“雙一流”建設和保證研究生各環節質量培養的具體措施。作為各個層次正在積極建設的高校,都應充分展示其本身的學科優勢與特色,并加倍培養,協同推進雙一流建設與研究生教育質量創新。
研究生教育事業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動能的核心在于創新力的塑造與養成,然而,創新力的培養與高層次學研人員專業性的培養是既相互包含又相互差異的。創新力意味著引領進步的能力,需要在實踐中磨煉,并與經濟社會的市場需求變遷相互融合;而高層次學研人員的專業性則是更多地偏向于積累和踏實實踐的能力,所以,如果研究生教育事業質量創新的方向僅依靠培養精英級人才為主導,那么,人才將只是經濟社會轉動的被動需求,而并非經濟社會驅動的主要領導。
研究生教育事業所要求的資源的稀缺性是研究生教育質量創新路徑中的負增長變量,從而,直接導致了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高層次人員的輸出緩慢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同時追求增長速度的需要之間的矛盾。進而,為了確保研究生教育質量創新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賦能,提升教育要素投入的高端化與增加多元教育資源的優質支撐尤為重要和緊迫。
現今,許多研究生在校汲取知識的過程中,并未完全掌握有效區分以創新力為主導的社會貢獻的崗位需求與僅由財務主導的企業發展的崗位需求的本質區別,進而,錯誤認知了每時每刻都需要滿足財務回報要求的崗位即是社會需求量最大、邊際經濟貢獻價值最高的崗位,此時,就需要研究生人才培養系統的智能學科設置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式發揮作用,引導具有創新力的研究生們更加專注與行業發展的核心與經濟社會進步的關鍵動能,即高質量化的人才儲備與高端化的產品創新。因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助力應是高層次的人才與高學研的產品。
只有找到能夠激發研究生集體智慧的本源動力,能夠讓所有研究生看到特定目標的前景和創新與實踐相結合的增長效應,才能快速地推動研究生教育事業的變革,并以研究生們自發的動力形成可持續的質量創新模式。因為,只有研究生教育體系中的每位同學都能夠支持自己的學研創新,并在有效引導下完成特定技術瓶頸的突破,其次,使得整個經濟社會向高質量的方向發展,才能推進更多的社會崗位需求與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輸出相匹配,即依靠集體的力量完成研究生教育質量創新的目標。
同時,這也要求主導研究生教育事業的領航家們既有偉大的愿景,又能聚焦教育模式的細節,不被束縛于傳統學研思維,在技術等眾多領域找到突破。這種顛覆式的增長和變革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僅僅修補式的改進當做創新,很難看清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