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華/太原理工大學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制定了“教育為工農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的方針。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質上等同于教育大學生參加工農業生產實踐。
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摒棄舊社會的脫離生產勞動的“只專不紅”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徹底消滅一切剝削階級殘余,尤其是要與“勞心勞力相分離”的資產階級思想徹底斗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了“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又紅又專、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大學生勞動教育要求破除勞動只代表從事傳統的農業和手工業勞動等的體力勞動的觀念,高校開始采取教學、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教育教學模式。腦力勞動邊緣化、孤立化的現象得以改善,腦力勞動受到重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思路,迫切需要大量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技術人才,勞動教育突出勞動技能的習得,體現了時代發展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任務,就是大規模地準備新的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各級各類合格人才,并造就數以億計的工業、農業、商業等各行各業有文化、懂技術、業務熟練的勞動者。技術習得與知識文化的學習密切相關,勞動教育對技術的過度強調也使得教育實踐當中勞動屬性的弱化,對技術要求的增加,忽視了基本的生產勞動。
進入20世紀90年代,黨中央國務院對大學生勞動教育仍然十分重視。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做出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素質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強調各級各類學校要加強和改進對學生的生產勞動與實踐教育。內置于這一時期教育改革浪潮中的勞動教育,必然打上了素質教育的烙印。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也使得勞動技術教育更加受到重視,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2007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的通知》指出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生產勞動及公益活動,引導學生尊重及熱愛勞動。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出臺,強調社會責任感與勞動價值的重要性,勞動教育不再只是技能和習慣的培養,更有思想品德和精神世界的塑造,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
勞動不僅是謀生的需要,更是人的本質需要。回顧過去的大學生勞動教育,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自新中國成立起,就一直受到黨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在實踐當中取得了諸多寶貴的經驗,解決了一系列迫切的社會問題,培養了大量社會建設所需要的人才。但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勞動內在育人價值被忽視,勞動教育偏向于在體力勞動或者是技術習得方面。而且強化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疏離。當前,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勞動價值觀并沒有在大學生身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僅如此,嫌貧愛富、貪圖享受、規避勞動的勞動價值觀異化現象時有發生,與馬克思主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旨歸偏離。大學生勞動教育需要在新時代進一步拓展與深化。
回顧人類發展歷史,無處不體現著勞動的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展現出了新的面貌。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既不是簡單地學工、學農,去學習鍛造、鉗工、數字機床操作等技術,去學習育種、栽培和收割等農業生產技術;也要避免用智育取代勞動教育。要以體力勞動為主,結合產業新業態、勞動新形態,注重選擇新型服務性勞動的內容,讓大學生親身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培養大學生熱愛勞動、依靠自我勞動生存與創造的道德品質,提高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增強體質、磨煉意志,促進身心健康,豐富對人生的理解,增強對自我發展的審美意義,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表1 2015—2019我國三次產業貢獻率(%)

表2 2015—2019我國按三次產業分就業人員數(萬人)
勞動這一概念具有發展性,深深地刻著時代的烙印。在新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加速向前,新型服務性勞動日益增多,我國三大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如下文兩張表格所示。這也反映了“不同歷史條件下的勞動對象、勞動工具、勞動內容、勞動規模、勞動水平等”的不同。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正是對新時代勞動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握。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強化了辛勤勞動的底線要求和誠實勞動的道德要求,在此基礎上突出強調挖掘創造性勞動潛能,激發創造性勞動動力,提高創造性勞動能力。最終能夠達到創造性勞動的目的。
高校具有多樣的勞動教育元素,如創新創業教育、實習實訓、專業服務、勤工助學等。在高校的各類專業設置中,也有不少具有豐富的勞動屬性和勞動指向,如理化實驗、地質勘探、田野調查、新聞采訪等。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充分利用勞動教育資源,與學科、專業緊密結合,使大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勞動實踐當中,主動思考、科學分析、開拓思維;在勞動實踐當中深化認識、優化知識、增加智慧;并利用學科特點和專業優勢開展專業化志愿服務,如科普服務、愛心醫療、法律援助等,以培育大學生的公共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在重大災害中能夠主動作為。
大學生畢業之后就要走向社會,踏上工作崗位,高校肩負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重任。在就業時,大學生會面臨一系列問題:選擇什么樣的職業?去哪里就業?是否要創業?自己是否滿足工作崗位的要求?這些問題事實上都與大學生的擇業觀相聯系,而擇業觀正是勞動觀在就業領域的具體表現。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開拓創新的能力、責任意識與擔當意識、奮斗精神與奉獻精神,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在祖國和社會最需要的地方奉獻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