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斌
(安徽省徽京劇院,安徽合肥 230000)
歷史上的西游故事經歷了很多次演變,到吳承恩之后,該作品從宗教副產品轉型成為獨立的藝術作品。站在故事題材角度來說,依舊以宗教為主,但卻沒有了之前對宗教的神秘感。有人說:“《西游記》濃縮了中國古代的倫理道義觀、善惡觀和抗暴驅邪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這些內容表達遠遠超過了宗教范疇”。為此,在《西游記》精神文化內涵研究中,需要從多個角度入手。
《西游記中》,對西天極樂世界進行了深入性描述,如來佛祖和觀音菩薩是取經事業的發起者,這二人一個是至高之善的代表,一個是救苦救難的菩薩。如果站在社會文化角度來說,觀音菩薩的文化內涵顯得更加豐富。作者在塑造觀音菩薩形象時,沒有按照正統的宗教教義進行,而是以民間傳說和宗教文化相結合的形式,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母性崇拜意識,重點刻畫觀音菩薩救苦救難形象,彰顯中華兒女對于母性的依戀。從外表上看,觀音菩薩面容美麗,而且還具備和藹可親、慈悲等特質,讓母性光輝更加閃耀,在取經事宜上,主動擔當尋找取經人的重任。書中佛祖傳經目的,就是勸誡世人要與人為善,做到“養氣潛靈、不貪不殺”,在取經人的尋找上,觀音菩薩自然也會敢于擔當重任。對于取經隊伍成員,大多都存在性格等方面的缺陷,而且都是有罪之人。唐僧前世不聽佛講,最終被貶凡間,成為金蟬子轉世;孫悟空大鬧天宮;豬八戒酒醉之后調戲嫦娥;沙僧蟠桃會上打碎琉璃盞;小白龍火燒龍王殿夜明珠。觀音菩薩沒有因為他們之前的錯誤而棄之不用,反而對他們的優勢加以利用,委以重任,在西游路上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修成正果。如果單純從取經故事進行分析,容易推而廣之,如果從人生意義角度來說,代表著母性觀音菩薩引導世人走向光明之路,取經路上,并不是只有師徒四人,還隱含著所有中華兒女。
對于《西游記》題材選擇,主要是根據唐玄奘填筑取經的歷史故事,將其轉嫁到宗教外殼之中,這其中涉及豐富的精神能量,即追求人性自由。孫悟空是追求人性自由的典型代表,它本身是仙石化身,天地所生,小說從石猴出世開始,開啟追求自由的征程。
后續,孫悟空來到花果山,憑借自身智慧和勇敢,找到了水簾洞,最終被推選成美猴王,無拘無束。但為了將最終死亡的命運更改,孫悟空開始拜師學藝,領悟七十二變和筋斗云,獲得如意金箍棒,還闖入冥界,將生死簿中的猴屬一類全部劃掉,雖然這些舉動表面自然且合理,但終究還是觸犯了神的權威,迫使孫悟空大鬧天宮。
但大鬧天宮的失敗,讓孫悟空經歷了嚴厲懲處,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為了重新獲得自由,孫悟空也不得不妥協,最終選保護唐三藏西行取經,重修正道。自始至終,孫悟空本性并沒有改變,在取經路上,孫悟空也想要多次掙脫束縛,重獲自由。《西游記》第十四回描寫了孫悟空進了觀音菩薩設定的圈套,戴上一頂金色花帽。到達西天之后,孫悟空還在抱怨:“趁早念個《松箍咒》,脫下來打得粉碎,莫叫菩薩再去捉弄他人?!贝颂幟鑼懯种匾C明孫悟空在自由的追求上不再局限于個人,而是希望所有人都能過上自由的生活。
站在尊嚴維護角度來說,孫悟空依舊表現出執著和堅定的心態。西行路上,孫悟空與唐僧、觀音菩薩等存在多邊關系,但其人格尊嚴始終處于獨立狀態,甚至對他們還有些許不尊重,某種程度上,孫悟空取經所收獲的成果,大多來源于對自身人格尊嚴的維護。因此,作者在最后用如來的話贊揚了孫悟空:“隱惡揚善,在途中煉魔降怪有功,全始全終,加封斗戰勝佛”。作者也借助于此處描寫,提醒世人只有勇于奮斗,才能實現理想,獲得更多自由和尊重。人類之所以為人,是因為自由和尊嚴,這也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段饔斡洝吠ㄟ^對個性自由以及尊嚴精神的描繪,彰顯出個性解放的藝術思潮,時代特征尤為明顯。
《西游記》中的主線故事為唐僧取經,具備明顯的舍身求法韻味,更包含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力量。作者吳承恩將該類思想與宗教題材,以及孫悟空的藝術形象巧妙結合在一起,讓小說可以呈現出更加深層的精神文化內涵。在取經路上,師徒四人經歷了千難萬險,但孫悟空從未有過動搖和退縮。當意識到有妖怪之后,唐僧會落淚,八戒會“散伙”,只有孫悟空比平常更加精神,他將斬妖除魔當作樂趣。《西游記》第六十七回中,師徒四人來到駝羅莊,李老漢請求孫悟空收服妖怪,他高興的應承下來。豬八戒曾說過:“聽見拿妖,就是他外公也不這般親熱?!毙≌f中對于孫悟空的描寫很多,如“他虎瘦雄心還在,自然的氣象昂昂,聲音郎朗”。即使在最艱難的獅駝嶺,孫悟空被妖怪收入陰陽二氣瓶,他依舊有必勝的信心,滿載樂觀主義。一個“喜”字,能夠彰顯出所有孫悟空的高貴品質,在無數次斗爭中,讓他疾惡如仇、見妖必除,也正是在這種奮斗精神的加持之下,最終收獲了“斗戰勝佛”的稱號。
《西游記》在佛道兩種思想的影響之下,富有神魔意蘊,再加上豐富的藝術創造手段,將世人渴望得到智慧和力量的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在書中,出現了很多神通廣大的法術,以及威力巨大的法器,這些均是力量和智慧的化身。正如孫悟空那般,擁有金箍棒和筋斗云等等。在與妖怪戰斗之中,無論多么困難,最終都能取得勝利,涉險過關。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局,除了孫悟空技高一籌之外,還說明孫悟空本身具備大智慧,在戰術選擇上也十分巧妙。在書中第七十四回《長庚傳報魔頭狠,行者施為變化能》中,主要描寫的是獅駝嶺的斗爭場面,他之所以能夠取得最終勝利,與之前的深入調查存在直接關系。孫悟空先變成一只蒼蠅,落在巡山妖精的帽子上,得到了一些信息,之后又變成“總鉆風”,了解三位妖王的技能,之后在斗爭中制定針對性策略。
更為重要的是,孫悟空可以根據周圍環境和場景制定最佳策略,了解敵人弱點,隨后逐一擊破。在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一調芭蕉扇》中,孫悟空向牛魔王借用芭蕉扇,會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方式。在第一次借扇時,由于之前與牛魔王存在矛盾,再加上紅孩兒事件,孫悟空選擇先禮后兵。第二次借扇時,牛魔王拋棄羅剎女,與玉面公主在一起,此時,孫悟空開始利用羅剎女事情來找牛魔王理論,之后利用矛盾變成假的牛魔王,最終騙得芭蕉扇。面對強敵時,孫悟空往往會選擇變成小的事物,如蟲子、花草等等,進入到敵人腹中,讓敵人無從下手。例如,在三借芭蕉扇中,孫悟空變成一只小蟲子,進入到鐵扇公主肚子里,借得芭蕉扇。也正是由于這些斗智斗勇場面的存在,讓《西游記》更具藝術效果。當讀者在品讀《西游記》時,無論孫悟空勝負與否,也無論妖怪來源何處,總能被其中的打斗情節和智慧吸引,并對其產生渴望。《西游記》小說正是通過這種對超現實的想象和描述,讓更多人融入藝術領域之中,產生欲望和想象,贏得眾多讀者的認可。
對于《西游記》西天取經事業的發起,如來佛祖主要目的就是“勸人為善”。作者吳承恩本身對佛國世界存在否定態度,借著佛祖和菩薩的手襯托出人間的荒淫,這一點可以從佛祖對唐僧說的話中得到印證:“你那東土南贍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廣人稠,多貪多殺,多淫多狂……”。如果單純從表面上看,佛祖是在宣傳佛法,教化人心,但從深層次角度來說,與現實社會存在直接關系。正如何錫章先生所講:“吳承恩借如來之口,描繪出社會現實,這是對當時世界的諷刺?!薄段饔斡洝窂牡诎嘶氐摹拔曳鹪旖泜鳂O樂,觀音奉旨上長安”,再到后續的如來觀看四大部洲,印證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朝廷的腐敗無能。作者吳承恩屬于是一個正義的知識分子,能夠感受到民間疾苦,敢于利用藝術手段揭示社會現實。小說的結局,作者借如來之口封孫悟空為“斗戰勝佛”,這也是對孫悟空個人精神的一種肯定,這種精神同樣也是與黑暗、腐朽相抗衡的精神,這種內涵剛好與佛教忍辱無征的觀念相反,對佛教教義進行了諷刺。西行路上,當師徒四人遇到妖怪后,唐僧以勸善理念為主,而孫悟空主張懲惡,然而最終的勝利,主要來源于懲惡。之所以存在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當時的政治腐敗到一定程度,無法通過勸善將問題解決,甚至還會損失更多東西。小說最后描寫了師徒四人到達靈山,在交接真經的環節中,如來佛祖包庇阿儺、迦葉二人,張錦池先生表示:“該環節并不是平常的玩世不恭描寫,而是別具匠心,讓作品擺脫世俗佛法,動搖讀者對于如來的信仰?!爆F實中,吳承恩并不是儒教的叛逆,只是想要從思想中掙脫束縛,讓出發點成為回歸點。
綜上所述,《西游記》中隱含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小說通過對佛門取經故事的改編,借用佛教概念和思想,表達出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思想理念。現實社會之中,吳承恩算是被儒教冷落的小人物,在作品中,他以佛教為解救世人的理念,并不證明他是儒學的叛徒,只是想要探尋出新的救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