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育敏
(河北省正定縣文物保管所,河北正定 050800)
河北正定歷史悠久,具有豐厚的文物資源。國務院1961年3月4日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就包括正定的隆興寺和廣惠寺華塔兩處,直到2019年10月國務院公布的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含正定的梁氏宗祠,這是正定的第十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還有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8處。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正定縣公布不可移動文物162處。2021年2月26日河北省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河北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中正定有9處。可見正定是一座文物大縣,堪稱 “佛教文化博物館”。
隆興寺內古建筑眾多,涉及宋、明、清各個時代,且在建筑造型及梁架結構上獨具特色,堪稱古代建筑范本。摩尼殿,為隆興寺內現存古建中最重要的一座,俗名五花大殿,也是隆興寺現存四座宋代木構建筑中唯一有明確紀念的建筑,這歸功于1977年摩尼殿維修落架時發現的有文字記載的題記。摩尼殿的重要價值下面借用重要的古建專家梁先生的話概述。
“摩尼殿是隆興寺現存諸建筑中最大最重要者。十字形的平面,每面有歇山向前,略似北平紫禁城角樓,這式樣是我們在宋畫里所常見,而在遺建中尚未曾得到者。斗拱奇特:柱頭鋪作小而簡單;補間鋪作大而復雜,而且在正角內有四十五度的如意拱,都是后世所少見。殿內供釋迦及二菩薩,有阿難迦葉二尊者,并天王侍立。”
摩尼殿獨特的建筑造型深深地吸引了梁思成先生,1933年竟冒著兵荒馬亂前來考察,還特意將此拍照收入《世界建筑史》。摩尼殿宋《營造法式》建筑的典范,可見其重要地位。
摩尼殿始建于北宋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建成后,經歷了434年以后至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進行了一次比較全面的整修,又經歷了二百多年至清康熙四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之間(公元1703-1780年)又進行了較大的修繕。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進行了上檐脊步的局部落架和瓦頂翻修。1977年-1980年進行了最徹底的一次落架大修。
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有敦煌研究院開展了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壁畫保護項目,工程主要內容包括:對檐墻、扇面墻壁畫出現的顏料層起甲、污染、裂縫、地仗層脫落、劃痕、歷史加固、酥堿、拼接縫開裂等病害進行修復,并對五彩懸塑倒坐觀音進行了加固維修。工程歷時一年半。壁畫修復進展中大膽嘗試了開放式修復,既不影響游客參觀的熱情又不影響項目的修復進展,收到了游客的極佳好評!
2020年4月-9月實施完成了隆興寺摩尼殿修繕工程,該工程2016年獲國家文物局批準立項,2018年工程設計方案獲省文物局核準。2018年8月,國撥資金113萬元到位。工程于2020年4月開工,內容主要是摩尼殿二層兩山瓦瓦頂揭瓦、全部瓦頂檢修、臺明、月臺、散水揭墁、階條石、垂帶踏跺粘接拆安、臺幫磚剔補等。2020年9月工程竣工。
據正定文保所文書資料記載:隆興寺摩尼殿 1973年12月25日經國務院文物事業管理局批準并撥款“進行落架重修”。由于種種原因直到1977年4、5月份才召開專題會議,6月12日國家文物局文物處處長陳滋德,計財處副處長田育仁以及祁英濤、羅哲文高級工程師親臨現場對修繕工程作出指示;6月16日河北省文化局副局長李煥秀、張文西等同志在正定再次召集省、地、縣有關負責同志參加的會議,對摩尼殿修繕工程作了具體的部署。
這次落架過程分三階段,第一階段揭取壁畫,其中共揭取壁畫66塊,計180m2,拆壁畫外墻171m3;第二階段揭落瓦頂;揭瓦面積達2100m2,上檐800m2,下檐1300m2,共計瓦件55000件。脊筒924件,筒瓦13600件,板瓦24400件,勾頭、滴水1620件,望磚4800件,各種小瓦件9646件。第三階段拆落木架,整個落架工程共拆除上下檐椽、飛椽3529根,上下檐內槽及襻間斗拱243攢(其中上下檐斗拱127攢),計6930件,上下檐大木500余件,博風68m2,天花342井,照壁板156m2。于1978年1月15日落架全部結束。
正是當時把每一構件當成文物認真對待,所以共發現有文字的磚186塊,瓦51塊,木構件8件,鐵釘1個,共計246件。其中最為寶貴的是木枋上書有“皇佑四年”建廟的年號。歷代重修的有明代成化、萬歷年間的題字,清代的康熙、道光時代的題字,給摩尼殿從創造到歷代重修以明確的紀念,解決了摩尼殿的建筑年代在文物界長期爭論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說明了斜拱在古代建筑上的使用,并非在遼金時代才開始創用,而是遠在金代之前起碼在北宋時代就已經開始使用了,同時通過摩尼殿斗栱件的實物進一步說明,當時已經運用成熟。
在我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筑中,“斜栱”1.最早出現在轉角鋪作中的實例是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建于遼統和二年(公元984年);2.最早出現在補間鋪作中的實例是山西陵川禮義鎮南吉祥寺中殿建于北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內的天宮樓閣(公元1038年),除轉角斗栱使用45°斜栱外,并在北壁上檐明間補間斗栱中使用45°斜栱四層(柱頭斗栱為七鋪作雙杪雙下昂)。3.摩尼殿是轉角、柱頭和補間鋪作中全部出現了斜栱,因此最具代表性。摩尼殿下檐在補間鋪作和外轉角鋪作使用45°斜拱;上檐東西明間各有兩個柱頭上使用45°斜栱。可以說這一重要發現,不但提高了摩尼殿本身的歷史和工程技術價值,為進一步探討研究北宋時代的歷史建筑和科學工程技術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證據,對于明清時代重修摩尼殿文獻的發現,為進一步考證摩尼殿歷史發展工程和今后復原、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四處宋代墨書題記:最早發現的一件是在上檐后明間柱頭斗栱的昂底皮,墨書題記兩行:“皇祐四年二月二十三日立 小都料張德故記”;第二件寫在上檐內槽西山面補間斗栱大斗底皮,墨書題記兩行:“小都料張(?)從(勿)二十八立 皇祐四年二月二十日三立柱口”;第三件寫在上檐內槽后明間東補間斗栱中的斜散斗底皮,墨書題記為“真定府都料王(?)”。此處雖未寫年月,但從木質、制作細部手法以及所題都料、真定府寫文字,都應定為宋代構件;最后一處是在內槽西次間闌額上皮發現的,墨書題記共二十一個字,每字平均12厘米見方,總長約280厘米,內容:“大宋皇祐四年二月廿六日立柱記常寺僧守義故題”。
摩尼殿由于年久失修,梁柱傾斜,檐墻坍塌,壁畫酥殘,于1977-1980年進行了比較徹底的修繕。局部落架后撥正柱子,更換或加固殘損的梁枋、斗栱。在落架之前先揭取了檐墻的壁畫,修復后按原位安裝。安裝的方法是:在永樂宮安裝壁畫的方法基礎上,加以改進。施工過程中,在有充分的科學依據的前期下,恢復了宋代的透空山花和隔扇門,在殿內取消了后代增添的天花板,使整座建筑物的內部,恢復了宋代“砌上明造”的規制。
摩尼殿梁架為抬梁式。上層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共用梁架四縫,由前后布置的內外金柱承托。殿身平梁斷面高與寬之比近于3:2,符合宋代構件斷面尺寸,不同于唐代2:1和清代5:4或6:5的斷面比例。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說:“梁架的結構為清時輕巧,而各架之疊處的結構、叉手、駝峰、襻間等等的分配,多于《營造法式》符合。”
四抱廈中,東、西、北三抱廈的梁架結構相同,為四架椽屋用二柱的結構形式。里縫梁架的四椽栿置于兩柱之間柱頭枋上,外縫梁架的 四椽栿搭在抱廈斗拱后尾上。南抱廈梁架結構較為復雜,三縫梁架各不相同。外縫梁架的四椽栿的兩端坐落在抱廈檐柱斗拱后尾,由于四椽栿與平梁之間距離較近,期間只用斗子支撐。中縫梁架平梁下施大斗和短柱,短柱直接立在六椽栿上,短柱兩側用縱向的單栱承托襻間枋和中平槫,從而取代了四椽栿的功能。里縫梁架的四椽栿很滋潤地架在下檐的乳栿上,四椽栿與平梁件采用丁華抹額栱,栱的兩旁施托腳,承托平梁和襻間枋。摩尼殿的梁架舉折為1:3.41,既不想唐代1:5或1:4那樣舒緩,又不像清代1:3那樣陡斜。
摩尼殿的斗拱也是人們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不僅用量大,而且配置雜難,在和諧統一的前提下富于變化。上檐、下檐、內槽斗拱共計一百二十七朵(不包括襻間斗拱)。其中下檐一圈六十七朵(下檐南面21朵,西面15朵,北面20朵,東面15朵,四角轉角斗拱兩面共用,共計67朵),上檐三十八朵(上檐,東面斗拱9朵,南面12朵,西面9朵,北12朵,轉角斗拱兩面共用),內槽二十二朵(內槽東、西面斗拱5,南、北面8朵,轉角斗拱兩面共用,共計22朵)。按位置可分為柱頭鋪作、補間鋪作、轉角鋪作。其式樣多大二十余種,但總的來說都為五鋪作偷心造。上下檐斗拱皆為單抄單下昂,內檐出雙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