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巍
(西安美術學院,陜西西安 710000)
在成果豐碩的抗戰宣傳方式中,木刻版畫作為行之有效的宣傳方式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抗戰時期比木刻版畫相比其他的宣傳方式更加形象,也更符合人民群眾的審美傾向以及貼近群眾生活。在為期14年的艱苦卓絕的抗戰中,文藝宣傳特別是繪畫作為宣傳方式是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并且十分有效。木刻版畫作為文藝宣傳的方式之一,具有創作方便、畫面色彩對比強烈、攜帶便捷等其他宣傳方式不可替代的優點。論是木刻版畫所選取的題材還是不可版畫再不同根據地所形成的風格都在抗戰宣傳中發揮了啟發民眾、提高士氣的作用。以歷史視角來研究抗戰時期的木刻版畫并不是為了探究藝術價值等等,而是探究抗戰時期木刻版畫的背后所蘊含的抗戰精神及宣傳地位。
在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時期,大批的木刻工作者居住生活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延安,由于大批木刻工作者的聚集,延安地區的木刻版畫開始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由此也充當了抗戰時期的宣傳工作。彼時,延安地區的文化背景十分特殊,前往延安的木刻工作者浸潤在這種文化氣息中使得他們的木刻風格以及對于題材的選取也漸漸發生了變化,形成了獨特的版畫風格。
抗戰時期延安地區的木刻版畫按照繪畫題材來劃分,可將其分為兩類:一是表現延安地區軍民合作抗戰的熱血場景;第二類就是表現延安地區生活、生產風貌的和藹場景,比如大量木刻版畫家都進行創作的大生產運動以及抗日根據地民主運動等等。總的來說,延安地區木刻版畫主要是介紹風土人情以及表現政治環境的題材。
早期前往延安地區的木刻工作者所創作的木刻版畫中還能看到大量西方木刻的手法,比如老藝術家江豐以及胡一川,這些木刻工作者多是從國統區的大城市前往延安地區的,其教育經歷也較為豐富,所以他們創作的木刻版畫中具有較為明顯的西方木刻的風格特征,此外,他們所選擇的木刻題材也較多是國統區十分常見的木刻版畫內容。根據胡一川創作的《盧溝橋戰斗》可以知曉當時的延安地區并沒有形成獨特的版畫風格。但是延安地區的領導人十分重視文藝宣傳,這一宣傳方式是從中央蘇區流傳下來的,“中央蘇區各個方面軍都為此專門建立自己的文藝單位。這些文藝單位配合部隊的政治工作,由此成為不可或缺的部隊的重要部分,文藝單位與和部隊的戰斗、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并且緊緊地圍繞在部隊工作任務或軍事任務周圍”有這一成功地先例作為榜樣,延安地區的木刻版畫迅速地成為抗戰時期宣傳方式中的一員,成為可抗戰時期美術創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種美術形式。如果從延安地區木刻版畫的主體形象來分析,逐漸轉變為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所帶領的軍事行動。延安地區木刻版畫題材的選擇是意義鮮明的,“延安地區木刻版畫的任務是分析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所提出的方針政策與相關號召,從而通過木刻版畫這種宣傳方式進行宣傳、動員以及教育,將中國共產黨的理想融入延安地區的生活、生產之中。”胡一川《八路軍前往華北抗日前線》明確、清晰的描繪了朱德總司令以及彭德懷副總司令所率領的改編后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軍事行動。此后胡一川創作的《堅持抗戰,反對投降》運用了與《八路軍前往華北抗日前線》所不同的木刻版畫創作手法,如果說木刻版畫《八路軍前往華北抗日前線》采用了較為常規的西方木刻版畫的創作手法,采用了畫面黑白對比的藝術形式來構成版畫的中心,那么之后所創作的木刻版畫《堅持抗戰,反對投降》胡一川則在西方木刻創作技法的基礎上融合了中國畫所特有的白描創作手法,白描作為版畫中鮮明的中國藝術元素使此幅版畫具有了一定的民族特色。這種創作手法作為延安地區木刻版畫較為獨特的特點在之后的抗戰版畫宣傳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延安地區的木刻版畫的題材選擇多是依據當時所發生的真實事件而進行創作,但是這些宣傳版畫的宣傳范圍并不僅僅局限于延安地區以及延安地區所發行的報紙是期刊,它們還大量出現在國統區所主辦的報紙及期刊中,如《新華日報》,宣傳范圍的擴大,促使統一戰線的形成。
除以上所提題材之外,表現根據地民眾抗戰的題材或者是大無畏支援八路軍的題材也是當時喜聞樂見的。展現民眾抗戰精神的木刻版畫題材既有助于抗戰地區民眾抗戰意識的覺醒以及抗戰成果的宣傳。也有利于將中國共產黨所帶領的抗戰隊伍是人民的隊伍這一理念宣傳出去,從而可以使得民眾自愿、自發的支援、幫助甚至是參與到抗戰的隊伍中。由此木刻版畫的這種題材對于宣傳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十分有利。以民眾抗戰為題材的有:焦心河《太行山上的游擊隊》、鄒雅《破堡壘》、夏風《打靶》等。其中,焦心河《太行山上的游擊隊》表現了抗擊日本侵略者期間中國共產黨組建的“名揚游擊隊”的軍事行動。“焦心河《太行山上的游擊隊》描繪了從武鄉千佛塔下出發的英勇游擊隊員,跟隨著抗戰指揮者進入主力部隊的場景。”此外,鄒雅《破堡壘》用鮮明的版畫語言呈現出游擊隊員忘我的破壞堡壘的戰斗場景,夏風《打靶》呈現出游擊隊員們日常訓練的景象。
除描繪民眾抗戰的題材之外,民眾自發援助八路軍的題材也是非常普遍:焦心河《縫軍衣》、夏風《從敵后運來的戰利品》、彥涵《保衛家鄉》等。這些木刻版畫從不同的場景、事件出發,呈現了根據地民眾支援抗戰的事跡,也表達了此一時期根據地民眾與八路軍戰士的軍民魚水情。通過明確的畫面情節,這些木刻版畫形象生動的歌頌了根據地民眾的抗戰精神。
此外數量較多的木刻版畫題材就是呈現延安地區及其他根據地的生活風貌的場景。比如如火如荼開展的大生產運動、民主運動等以一系列運動。總的來說,就是從生活面貌出發的風土人情以及政治環境的題材。如果將這一類題材的版畫再加以細分,可以分為九個小類:民主政權的建立、政策法令的宣傳、教育活動、文化普及、衛生工作、生產合作、紡紗紡織、生產勞動、軍民互助。
其中,描繪民主政權的建立的木刻版畫有:彥涵《村選大會》《豆選》,徐靈《選舉》等。這些木刻版畫主要是宣傳根據地所開展的民主選舉活動,此外,肖肅所創作的版畫《人民代表》和《人民有權向政府批評建議》更是呈現這一時期、地區民眾參與民主選舉和民眾進行參政議政的十分重要的木刻版畫作品。
采用木刻版畫表現政策法令的宣傳的版畫有:胡一川《廣泛開展憲政活動》、古元《減租會》等。從畫面內容來看,這些木刻版畫作品反映了新的政策法令宣布后根據地民眾積極擁護的場景,既體現出中國共產黨所進行的正確的政治改革,也說明中國共產黨設立的政策法令非常成功。
采用木刻版畫表現教育活動的版畫有:肖肅《努力學習提高文化》、古元《棗園燈光》、張曉菲《識一千個字》、羅工柳《學文化》等。根據地的人民群眾樂于學習文化知識是這類木刻版畫主要表現的內容。張曉菲《識一千個字》采用傳統的年畫形式,由此增加了木刻版畫的宣傳強度與廣度,通過版畫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對于根據地民眾進行文化學習的重視。
采用木刻版畫表現文化普及的版畫有:彥涵《新民主主義文化》、張望《歌唱八路軍是恩人》、馬達《破除迷信》、鄒雅《活躍在街頭的高蹺隊》等。由于根據地民眾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所以木刻版畫采用畫面的形式進行宣傳是較為行之有效的方式,由此民眾也能夠看懂并且積極配合開展相關工作。所以根據地大部分文化普及工作都是借用木刻版畫這種形式進行開展。
采用木刻版畫表現衛生工作的版畫有:郭鈞《講授新法接生》、羅工柳《衛生模范》等。中國共產黨根據地所進行的衛生建設,衛生診所以及由此產生的衛生模范均通過這種形式進行宣傳。羅紅柳所創作的《衛生模范》采用年畫形式來表現根據地的衛生模范。
采用木刻版畫表現生產合作的版畫有:李少言《修房子》、王琦《劈石》、張在民《耕》、計桂生《家庭生產會議》等。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根據地進行的敵后生產活動是這類版畫表現的主題,其創作意義在于動員、鼓舞根據地民眾認識到生產的價值所在,從而加入生產活動中。
采用木刻版畫表現紡紗紡織的版畫有:楊筠《努力織布,堅持抗戰》、計桂生《紡織》等,敵后根據地所進行的紡織運動是這類版畫表現得主題。
采用木刻版畫表現軍民合作的版畫有:熊雪夫《軍民共抗旱》、焦興河《商訂農戶計劃》、李書芹《消滅蝗蟲》等等。敵后根據地軍民合作的場景是這類版畫的表現主題。
采用木刻版畫表現互助的版畫有:力群《勞動英雄》、王琦《石工》、莫樸《互助生產》等。以軍民合作共同抗旱救災和變工互助為題材的木刻版畫不僅積極宣傳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是人民的軍隊以及幫助百姓的事跡,也為對于其自身的形象進行了宣傳。
抗戰時期木刻版畫所承擔的宣傳作用并不僅限于對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的抗戰的宣傳,更多的是通過木刻版畫這種藝術形式對中國共產黨所領導根據地的風貌進行宣傳。在14年抗戰中,國共關系一直處于微妙的境地,國民政府所采取的包圍政策,導致外界無法全面、準確的了解延安地區的真實風貌,木刻版畫作為一種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其簡單、便捷、易于傳播的特點使得延安地區的風貌突破國民政府的包圍,通過各種展覽向國內外民眾介紹延安地區的真實風貌與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方針,使中國大批民眾可以有機會去了解并且支援抗戰。
距今半個多世紀的延安木刻版畫是彼時木刻藝術工作者對于民族的熱愛對于抗戰的支援精神的表達,是時代精神的迸發,也是極力當代美術家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