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婕
(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云南昆明 650106)
中日兩國地理位置較為鄰近,屬于一衣帶水的關系,從最開始兩國之間就存在著文化交流,特別是在語言交流方面,更加拉近了中日之間的關系。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日本最初的文字是由中國的漢字演變而來,漢字經過朝鮮流傳到了日本,日本開始逐漸應用漢字記錄自己的社會發展。到了中國的唐朝時期,中日關系較為友好,日本開始慢慢地學習我國文化,將我國的文化與日本文化相融合,創造出屬于自己國家的文字和語言,正因為如此,在日語語言的發展中漢語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影響。
通過現有資料顯示,日本語言的形成離不開漢語文化,甚至可以說成日本語言文化的形成受到漢語文化的影響。在漢語文化中,其讀音的出現是通過各個音節的相互組合而完成,拼音作為其音節的基礎,主要以聲母和韻母兩種形式為主,截止到目前,漢語文化的靈活應用,與之長久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同時日語中有一部分發音由于漢語文化的影響,所以與漢語的發音是相同的,在日語的發音中,日語的發音主要為一字兩音。之所以會與漢語文化相結合,其原因應該追溯到我國的春秋時期,大部分的語言文化都是從春秋時期漸漸的流傳到了日本,甚至在日本的語言文化中依舊可以發現中國的漢字,而這些漢字的出現主要以兩種形式為主,第一種形式是根據漢語文化的書寫直接進行發展,第二種是直接對漢語發音進行模仿。
大家較為熟悉的發音有“自由”以及“可能”等等,這些詞語的發音,在大體上與漢語詞語的發音并沒有任何區別,由此可見,日語語言學習中是結合了漢語文化的。在這里著重分析闡述的是第二個日語中融合了漢語語言中的發音通過自身的文化發展后產生的日語發音。由于各個國家的文化存在著差異,因此很多語言文化在發音方面也會存在著差異。
在日語漢字發音的音讀中大體上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吳音、漢音以及唐音。其中吳音是我國最早傳到日本漢語發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漢語的發音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因此在日語語言學習中結合漢語文化過程中,吳音所應用的比例越來越小。第二是漢音,漢音主要來自我國歷史上與日本交流最為密切的隋唐時期。在隋唐時期,可以說唐文化非常流行,甚至對于日本的語言文化形成產生了較為重要的影響,在慢慢地傳入日本的過程中,被日本吸收之后,開始正式作為日本語言文化,被稱為漢音。漢音主要來自我國北方一帶的發音。第三部分是唐音,之所以稱為唐音,因為是在唐宋時期之后傳到日本,從而形成的一種文字發音方式。
通過針對日本語言文化進行分析和了解后,發現在其假名中主要以兩種形式存在,一種是平假名,另一種是片假名。究其原因是因為平假名與片假名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片假名的產生與發展是通過漢字的楷書進行演變而來,平假名則是日本本土詞匯演變而來,這兩種文化所應用的方式也存在著差異,平假名主要應用于日語的書寫中,片假名則應用于應對日語中的外來詞匯。
通過針對日本文化進行分析和了解,發現日本語言文化的形成,與中國漢字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甚至在日本文化的其他方面也會用到中國的漢字文化,由此可知,中國的漢字文化所產生的影響較為深遠。日本地區的小學生在接受初級文化時,也會或多或少的接觸一些漢字文化,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影響越來越深刻。可以說在日本語言文化體系中,漢語言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基礎作用。在目前的日本很多重要的文獻資料都是用漢字記載的,甚至截止到今天,日本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依舊存在著漢字的記載和使用,由此可見,漢文化對于日本文化的影響。
除此之外,現階段,在日本的教材中漢字的存在和應用依舊較為廣泛,甚至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之一,日本學生在進行相關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也會與漢語文化相融合。通過進行了解可知,在日本小學生語言學習方面,由于日本本身詞匯較少,資料語言庫并不是很完善,教材的編寫往往選擇國家通用的漢字文化進行表示,甚至在課本中出現的新穎詞匯,日本教師往往也會選擇與漢字文化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進行講解,最終引導學生了解新詞,學會新詞,可以靈活應用新詞。
由此可見,在日本地區,對于日語語言的學習,是與漢語之間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漢語文化作為日語學習的基礎,在結合漢語文化的過程中加快了學生對于日語文化的理解,最終達到掌握日語的目的。
書寫格式是否規范對于日本語言的教學同樣重要,可以說書寫格式是促進書寫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漢語語文中,一般對于漢字的要求較為嚴格,要求其書寫工整、規范,占格清晰明確,在日語語言的學習中也同樣如此,這些都是結合了漢語文化所形成的產物。比如說在漢語語言文化中,兩個人之間進行交流,往往選擇書信的方式,在書信的表達上,開頭都會以問候語作為第一句話,這不但是一種講禮貌的方式也是我國民族文化影響的結果。
在日本的交流方式中,書信的交流方式所占比例較大,同時與漢語中書信的表達有著一定的相似點,開頭語以問候為主,盡管詞語和話術較為客套。
再者,在了解日本的信件中,語言的應用也會與漢語文化相結合,充分學習漢語的書寫形式,在信件書寫完畢之后,也會在右下角標注收信人的地址以及相關信息等等。而在日本信件的封面部分,主要分為三欄進行書寫,第一欄為收件人所在地區的郵編,第二欄收件人信息以及地址等等。
歷史在不斷變遷和發展,不同的文化之間也有不同的發展歷程,但大部分國家之間的文化發展都有一些相似之處。文化與社會的發展與創新,使得每一個國家都具備一個個性化的文化體系。各國之間的文化相互兼容,取長補短,促進世界文化的全面發展。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是各個方面的。中日兩國地理位置接近,所以中日兩國的關系一直都緊密相連。但從目前的世界文化發展趨勢來看,中日兩國的文化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兩國在世界觀與價值觀方面也有不同。但是,不管中國與日本的關系如何,其在文化方面都具有密切的聯系。追溯兩國的歷史發展來看,中國文化發展和日本文化發展有著明顯的重疊部分,日本文化中總會摻雜著中國文化的影子。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通過針對日語語言文化與漢語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解可知,日本語言文化發展到今天與古漢字的演變、傳承、改進是分不開的,生活中的大部分詞匯都是通過日語文化與漢語文化的結合而出現。正因如此,才能體現了文化的內在魅力,同時對于這些詞匯的出現是符合我國語言的發展趨勢,并且在傳入后一度受到國人的喜愛和接納。
當然也有部分學者對于此種文化的流傳和融合產生質疑,認為選擇此種方式對于我國本土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為了更好地傳承漢語語言文化,保護漢語語言文化,應該注意漢語語言文化的完整性,不可與其他的文化進行融合。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考慮到語言文化自身的魅力,各個國家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在交流的過程中必然會運用到語言文化,選擇此種方式可以在語言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完善我國民族語言的內容,促進我國語言的進一步發展,有效地提高語言的創造性和新穎性。加之漢語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本身也會與本地詞匯相融合,因此引入一些同源文化基礎上的日語詞匯,并不會影響到漢語發展過程中的完整性。
綜上所述,在對于日本文化進行分析和了解的過程中,發現其文化的發展深深受到我國漢文化的影響,甚至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歷史的不斷演變,主流文化的變化也在影響著日本語言文化的變化。再者隨著兩國之間的不斷交流,漢文化甚至可以說是日本語言文化的發展基礎,是日本語言文化最初的模型。日語語言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與漢語文化得到了良好的融合,同時近代日語又反哺漢語語言文化,因此可以說漢語對日語語言文化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樣也是兩個國家和諧發展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