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名子
(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黑龍江大慶 163000)
“審美革命”一詞的產生和它的相關理論與觀念始見于法國學者雅克·朗西埃2002年在《新左派評論》雜志上發表的一篇名為《審美革命及其后果》的論文。旨在抵抗資本主義體制對廣大人民的壓迫和殘害,維護大眾的文化與政治權利。所謂的“革命”是不囿于階級的政權傾覆與重建或社會集體意志、聚落結構等轉變的演進過程,它亦泛指在人類文明的創造中上層建筑領域的深刻質變。而作為對精神文化世界拆解重塑的重要意識形態之一的“藝術”,在其表現與象征層面自然可尋的思想革命的發軔和衍生。
“藝術”的思想革命則在對人們施以審美觀念的教化之中顯現即審美革命。意識指導行為,從審美創新在意識形態領域和陳舊的思想習氣進行拉扯、斗爭的細微之處得以窺見社會中人類生活中方方面面階段性的揚棄革新。把握審美場域中的制高點也就擁有了一定程度上社會文化領域的話語權,審美革命使得社會革命能夠更加順暢的開展。
如果說廣大的人民群眾是審美革命的主體,且群眾之中也會產生相應的意見領袖,那么藝術家就是審美革命的孵化者。他們運用自身充沛的情緒、敏銳的感受力、超凡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技能在新舊審美交替之間有意或無意的創造著蘊含思想價值的作品。當藝術家身處社會大環境下,所創作的藝術作品自然帶有時代的烙印。藝術被社會影響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影響著周遭環境,可以說,藝術對社會存在“反身性”效果。審美革命的推動者們正是利用藝術這一特性為社會集體意識陣地的擴展開辟道路,去塑造社會所需的上層意志。
藝術曾經是社會分工的產物,在民間用來緩解勞作之苦,寄托自身感情。然而在沒有藝術的概念之前,藝術首先是為物質、統治和宗教意圖服務的,比如禮器、圣像畫與雕塑等。可時代最終所留下了的還是包容下了那些對既存社會狀況的維系和約束力意義的藝術作品。無論它來自民間還是封建統治階級。這是統治階級的手段也是時代的特權,它會為社會的發展挑選更適合的意志載體。能夠流傳于世的經典作品一定是能在現實社會諸多層面上賦予一定的參考價值,而脫離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創作終究是會在歷史的進程中被淘汰。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在社會意識的發展過程中,最終一切的歷史記錄都導向于記載時代的上層建筑與宏觀文化環境。應時代環境而生的藝術作為時代性社會思想的衍生物與探索者,完成其革命任務之后又搖身一變成為反映歷史文明的紀實報道,繼續激發后世人們對社會形態與結構的嘗試、整合、革新。
所以藝術社會學研究是學者們繞不開的課題,藝術作品里倒映出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階級的視界。藝術表現單一似乎論證了社會環境封閉,而藝術多元則體現社會意識開放包容程度的提高。與此同時,藝術的“審美轉變”就是一個重要信號,這是環境給予的呼聲引導藝術家進行文化層面的革新,于是社會需要改革的時期來到了。
審美革命的開展之初,需要建立在一個審美平等的觀念基礎上,如果掌握藝術主流精神的“大師”以階級劃分審美水平,那么也就是變相承認人們精神文化和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參與審美活動、提升文化修養需要秉持大量的精力,時間,財力。疲于謀生的窮苦大眾的審美自然會區別于統治階級,審美高下之分就像舊時代的階級之分一樣,封建社會中民主的口號就像一塊遮羞布,覆蓋著下面根深蒂固的階級歧視。至此差異性就會使普羅大眾的思想無法真正的解放,革命陣地似乎旋即減縮,審美革命暗含的社會革新便不能在整體文化大的環境之下順利地進行。“審美平等”的延伸觀點在朗西埃《歧義:政治與哲學》《感知論·序言》和康德的《判斷力批判》中均有所體現。朗西埃以史為證,致力研究如何將審美感受從不同的階層差異中解放出來,獲得一種“感受性的分配共享”,能夠超越世俗化評判更兼具普世性。與此同時,康德在書中所提到的"審美共同體"的看法也與之相似。審美共同體也是精神意識的共同體,新的集體就在這種共同體的召喚之下漸漸凝結。審美判斷是被上層統治者所構造的,審美共同體需要打破這一程式,效力范圍應該涉及自由社會及其商業娛樂的日常審美生活。有平等然后有溝通和共建。在社會意識的發展過程中,最終一切的歷史記錄都導向于“平等”的時代范疇里記錄了當時的上層建筑與文化環境。
其次,文化藝術在審美變革中必然持續地破除陳舊頑固的集體文化意識,再根據自身觀念的發展需要以及時興最具廣泛認同的潮流趨勢去聚合為論證翔實的理論,與文化進程相配合從而發揚再塑一個新的文明里程碑。而凝結后的集體觀念又會成為新一輪的思想專制與理性擁塞的滋生地,等待新審美革命的到來。而我們認為某一審美層面的意志是正確而合理的,正是因為身處時代之中渾然不覺審美革命的勝利而已。
在審美革命的進行時須認識以下兩點:第一,藝術和社會的共同責任就是要“聯通”,給予一種信念給當下的民眾,將新的圖像文字聲音信息置換到舊的信息框中,而具體的藝術作品也只是一個引子,其目的還是為觀看者服務,為更新他們的思想而存在。藝術幫助社會進行重塑,其邊界要比社會的范圍更為廣大。因為只有藝術是一個更大的背景時,藝術在社會意識的變革中才會有其施展余地,同時思想得到萌發,再帶來新的固化。第二,欣賞者對于藝術作品的接受度具有循序漸進性的特征。比以往進一步的符合時代要求和思維邏輯的創新易于被社會環境決定的審美評判標準所接納,而跨越式,或者說只能等待歷史驗證的“離經叛道”式的藝術作品在當世一般得不到普遍意義上的認可。人們以為的那些與時代不適配的藝術思潮,只要能在當世立足就便是存在即合理的社會"應有之義"。
審美革命不光是由個別對歷史進程有重要推動意義的人物引領的,也可以是經過普羅大眾的實踐形成共識。在藝術批評的話語權被精英階層所掌握的現實狀況里,自下而上為爭取自由意志而努力則顯得十分重要。藝術從業者也切勿自發代入精英視角,不疊加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思考,致使差異性審美觀念之風盛行。不同持方的人們相互勸服,有轉舊向新的革命者,有遵循古道的保守派,此時兼容并蓄的思想自由應覆蓋全面,也就是既不拒絕新浪潮的涌入,也努力包容對新事物保留意見的人們。
當精英階層在審美領域開展文化滲透的時候,因為權利缺失而沒有渠道發出自己的聲音的人們只能被動地承受。戴著鐐銬跳舞是文藝工作者的常態,每一步的向前都有多方阻力的牽扯,將新的事物放入單線性的歷史時間軸來看,不一定是進步的,但一定是新的。新觀念在經過時間的洗滌之后變成舊觀念,審美革命層出不窮,如馬克思辯證主義理論所言,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萬事萬物也處于相互聯系之中,唯一不變的就是永遠在變化,被審美革命所影響的社會亦是如此。
社會文明的發展通過藝術領域的審美革命走向更廣闊的未知,但又是建立在已有基礎之上的推進。未來也是現在一步步走出來的,也可以說現在決定了一定程度上的未來。大眾對于藝術的認知愈加多元,深遠,倒逼藝術生產者與當代文化環境的思考水平逐步提高。
一切的藝術形式都將建立在先進的觀念、哲學的探索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基礎之上,還有對自身所處時代生活的狀態表達。藝術是人類對精神世界永恒的期待,是人類文化遺留的憑證。藝術工作者要維護藝術的自由獨立性,別讓藝術的生命力消耗在與社會政治、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的對抗中而非自我的精神表達,在社會學的范疇里打轉而無法超越現實的藩籬,最終在浩浩湯湯的時代洪流中沉淪下去。
西方中世紀被后人稱為“黑暗的時代”,此間的藝術發展完全被歐洲封建制度的統治者壓制,同一單調的形式沿襲上千年,人們的思維模式被迫僵化。這也許正讓當權者感到安心,但越演越烈的階級斗爭和宗教沖突導致了群眾倒逼社會改革的必然結果,文藝復興運動順應而生。所謂復興就是意見領袖帶領民眾呼喚古希臘古羅馬的理念回歸社會。同時借助圣經故事進行新解讀,使人們打開心扉接受新思想,便于革命的開展。以米開朗琪羅為例,其作品刻畫的主題內容、表現形式、運用的科學技術手段無不對當時的人們產生心靈沖擊。以《圣經》為題材的西斯廷教堂濕壁畫呼喚人們道德素質的回歸,《大衛》雕塑刻畫了一位為守護城邦盡心竭力的平民英雄,如同當時民眾的楷模。從公權力政府對這類藝術作品的保護也可以看出它們的政治意義與社會文化價值。
近代中國為抵抗外國的軍事入侵和國內封建制度的壓迫萌發了許多不同性質與目標要求的思想革命,例如戊戌變法,積極創辦新式報刊,出版新書;辛亥革命,宣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五四運動,一場徹底的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造就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新文化運動“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等等。剪長辮、廢纏足、學白話文等等的審美革新囊括廣大民眾衣食住行多個方面,使群眾大規模參與民族企業生產作業成為現實,擴充新興思想的傳播力道,對當時的社會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