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恒孝
(1.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山東濟南 250014;2.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山東濟南 250014)
水牛能很好地適應亞熱帶環境,并能有效地將劣質牧草轉化為有價值的產品,如奶、肉、皮、骨和血。隨著不斷增長的人口及人們對畜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迫切需要提高畜牧生產潛力。除其他因素外,高質量飼料的短缺、劣質干粗飼料的大量使用是制約畜牧業生產力的主要因素。作物秸稈對反芻動物飼養具有一定的貢獻,特別是在飼料短缺期間,它們在日糧中的添加比例增加。小麥秸稈正在成為可持續作物-牲畜生產系統的主要飼料來源。眾所周知,小麥秸稈粗蛋白質和能量較低,但其高纖維含量限制了反芻動物的自發性采食量(袁文煥等,2018)。Selim等(2004)發現,在非蛋白氮(尿素)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糖蜜)的存在下,通過生物技術對小麥秸稈進行微生物發酵,可以改善其飼用價值。不同種類的真菌已被用于提高工業副產品或高纖維農業廢棄物的營養價值,如提高發酵飼料中的總蛋白含量。然而,真菌用于小麥秸稈營養改良的主要缺點是培養時間長,發酵過程中纖維成分降解緩慢(Fazaeli和Mirhadi,2007)。蛛形目真菌可用于提高纖維飼料的營養價值,特別是與固態發酵技術相結,因為蛛形目真菌是一種白腐菌,已被用于許多廢物的經濟利用(Shaukat等,2006)。Ahmed等(2010)發現,用蛛形目真菌發酵玉米秸稈可以產生更高的微生物蛋白,而玉米秸稈的潛在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這些微生物的生長成本,并通過發酵提高微生物蛋白的生產,因為它利用底物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作為合成蛋白質的能量來源,這些方法因其簡單、特異性和規避了物理和化學處理的缺點而更受歡迎。但這些方法在農場層面的應用非常有限,因此,本研究以微生物處理后的小麥秸稈為原料,探討其在全混合日糧中的添加水平對水牛生長性能、養分消化及經濟收益的影響。
1.1 試驗原料與動物分組將收割的小麥秸稈切成2.5 cm的長度,用含有5.4×105CFU/mL的蛛形目真菌、30 g/L硫酸鎂、50 g/L氯化鈣、80 g/L尿素和60 g/L糖蜜的水溶液噴灑,然后在25℃密閉條件下發酵4 d。選擇平均初始體重為(112.26±1.68)kg的水牛96頭,隨機分為4組,每組4個重復,每個重復6頭,各組(對照組、T1、T2和T3組)分別飼喂含有微生物處理小麥秸稈水平為0、6%、12%和18%的全混合日糧。試驗為期18周。

表1 試驗全混合日糧組成及營養水平
1.2 生長性能試驗開始和結束后對每頭牛進行稱重,每2周統計1次全混合日糧的用量,試驗結束后計算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飼料報酬。
1.3 樣品采集與分析在試驗結束的最后5 d,每天收集飼料及糞便樣品,保存于-20℃,樣品在65℃下烘干制備成風干樣品,粉碎過篩,用于分析干物質、粗蛋白質、粗脂肪、中性洗滌纖維和酸性洗滌纖維含量。
1.4 數據分析試驗數據采用SAS軟件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Turkey法進行多重比較,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 微生物處理小麥秸稈對水牛生長性能的影響由表2可知,日糧處理對水牛末重無顯著影響(P>0.05)。T1組水牛的平均日增重和采食量較T2和T3組分別顯著提高了12.56%、12.50%和8.02%、7.20%(P<0.05)。對照組水牛的日增重和采食量與T1組無顯著差異(P>0.05),但T1組水牛的飼料報酬較對照組和其他處理組分別顯著提高4.37%、4.37%和4.95%(P<0.05)。

表2 微生物處理小麥秸稈對水牛生長性能的影響
2.2 微生物處理小麥秸稈對水牛養分攝入與消化的影響由表3可知,T1組水牛干物質和粗蛋白質攝入量較T2和T3組分別顯著提高9.05%、7.96%和8.11%、8.11%(P<0.05)。對照組和T1組中性洗滌纖維和酸性洗滌纖維攝入量顯著高于T2和T3組(P<0.05)。T1組干物質、中性洗滌纖維和酸性洗滌纖維表觀消化率較T3組顯著提高10.33%、16.86%和21.54%(P<0.05),同時粗蛋白表觀消化率較T2和T3組分別顯著提高5.26%和9.04%(P<0.05)。

表3 微生物處理小麥秸稈對水牛養分消化的影響
2.3 微生物處理小麥秸稈對水牛飼養經濟效益的影響由表4可知,盡管處理組水牛的增重飼料成本在數值上小于對照組,但對照組與處理組的飼料價格、飼養期間的飼料成本及增重成本均無顯著差異(P>0.05)。

表4 微生物處理小麥秸稈對水牛飼養經濟 效益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發現,全混合日糧添加6%的微生物處理小麥秸稈較12%和18%微生物處理小麥秸稈組顯著提高了水牛平均日增重和飼料報酬,這可能與干物質采食量的增加、各種營養物質消化率的提高有關,也可能與動物氮狀態的改善有關。但當蛛形目真菌處理的小麥秸稈添加水平進一步增加后,超過這個水平會導致平均日增重下降,這與干物質攝入量的減少有關。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但作者推測12%和18%微生物處理小麥秸稈全混合日糧中灰分含量較高可能會導致飼料適口性降低。Fazaeli和Shafeyi(2003)研究發現,育肥羔羊全混合日糧中小麥秸稈添加水平可以高達15%,超過此比例后,由于礦物質含量過高,營養平衡會降低。Abdel-Azim等(2011)研究發現,用綠色木霉處理過的稻草和玉米秸稈喂養的雜交羔羊干物質攝入量更高,氮平衡得到改善。Kim等(2011)研究發現,犢牛初始日糧中以10%的比例添加乳酸菌發酵的平菇廢棄物可以提高斷奶后犢牛的平均日增重。
針對養分攝入和消化結果發現,T1組水牛干物質和粗蛋白質攝入量較T2和T3組分別顯著提高9.05%、7.96%和8.11%、8.11%,同時,T1組干物質、中性洗滌纖維和酸性洗滌纖維表觀消化率較T3組顯著提高10.33%、16.86%和21.54%,粗蛋白質表觀消化率較T2和T3組分別顯著提高5.26%和9.04%,其中干物質消化率的結果與Fazaeli等(2002)報道的結果一致。同樣,Mahesh和Mohini(2013)發現,在犢牛日糧中添加微生物處理的小麥秸稈顯著提高了各種營養物質的消化率。Arora和Sharma(2009)對采集自印度不同地區的小麥秸稈用4種不同的白腐真菌進行固態發酵,結果表明,短孢雙球菌是顯著提高體外飼料消化率的最佳微生物。Okano等(2009)發現,在固態發酵室中用白腐根孢處理竹葉10周后體外消化率顯著提高。
盡管各組水牛在試驗期間的飼料成本及增重成本無顯著差異,但日糧添加微生物處理的小麥秸稈后,在數值上降低了每千克增重的飼料成本。因此,從生長性能、養分消化和經濟效益上綜合考慮,水牛全混合日糧中微生物處理小麥秸稈的適宜添加水平為6%。
在水牛全混合日糧中添加6%微生物處理小麥秸稈可以通過提高采食量來改善飼料報酬和營養物質消化率。超過這個水平后,由于消化率和適口性降低導致干物質采食量減少,造成生產性能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