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利
在大多數人眼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比不上語數英重要,盡管內心知道它對學生人生的意義,但由于種種原因,這門學科往往處于邊緣地帶,不被重視。
我因為承擔著學校的德育工作,這門學科與我的工作緊密相關,所以在教學中,我認真研讀教材和教參,領會每節課的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進行教學設計,以學生喜歡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把每一課都看作教育他們成長的契機。教學中,我認真對待每節課,進行了以下教學實踐,頗有成效。
一、向生活學習
我們都知道,“教育即生活”,道德和做人的學習不同于一般的書本學習,它必須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學習,這是新教材主導的道德學習方式,其中包括向過去的生活、現在的生活和未來的生活學習。教材中有很多環節,是請學生講述自己的生活或分享他人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提取有道德價值的東西,學會將“回望”作為向生活學習的方法論。
比如“假期有收獲”這一課,學生經歷了漫長暑假,有許多真實體驗,急于把豐富多彩的假期生活呈現出來。我提議讓學生根據讀書、旅游、社會實踐、新觀察發現等分成不同小組,各小組確定組長,人人參與,以照片、技能展示、講故事、談感悟等方式分享假期生活。
小組間的分享交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了膽量,為學生搭建了相互學習的平臺,同時讓學生懂得了“做生活的有心人,假期也會有收獲”的道理。
教材中也有很多設計活動體驗,比如實踐、展示、調查、制作等,這些都引導著學生向當下生活學習,發現生活中的道德意蘊。
比如“大家一起來動手”這一課,課前,我展示了學校上學期評出的最美教室,引導學生發現教室美在哪里,激發學生動手美化班級的熱情,之后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設計美化教室方案。
學生暢所欲言,談到了圖書角、衛生角、明星榜、書法園地、繪畫天地等,帶著對教室的熱愛精心設計、共同裝扮。教室面貌煥然一新,學生學習熱情和合作意識也不斷提高。
新編《道德與法治》教材處處洋溢著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引導學生有意義地玩、學會安排在校生活。這門學科力圖體現多元、開放、平等、包容的價值觀,倡導健康的、有活力的、愉悅的生活觀,力圖體現和諧與溫暖的情懷,啟迪著生活中體現的感恩情懷。
我們要在生活中實踐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會學生獨立生活、理解生活、享受生活。
二、在活動中領悟
教育對人成長的意義在于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教育活動,使學生通過體驗獲得成長,這是教育生活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地方。在教學中,我想方設法設計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領悟道德意義。
比如“大家排好隊”這一課,排隊看似是很簡單的一件事,但對二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規則意識還不是很強,并沒有很好的排隊意識。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排隊的意義,從內心接受和認同,建立規則意識,我設計了一系列活動。上課前為學生準備小禮物,讓兩個組的學生到講臺領取,這就出現了有些學生有排隊意識、有些學生亂哄哄的現象。
為了讓學生初步建立排隊意識,我問學生:“如果不排隊,會怎樣?”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出了不排隊有危險、不公平、沒秩序、不文明等。當學生認識到不排隊的危害時,我播放了上海外灘踩踏事故的圖片,以動畫形式播放了幾所學校由于不排隊造成的悲劇,給學生敲響了警鐘。
這堂課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潛移默化中加深了對排隊的深層次認識,從而約束規范自己的行為。
三、榜樣學習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榜樣學習是中國德育最常用的道德教育方式,無數榜樣故事,承載著人類精神,并將其代代傳承。教學中我也經常用到。
比如在教學“我是班級值日生”這一課時,有個環節是“夸夸我班的值日生”。我讓學生敞開心扉夸夸優秀值日生,學生夸得特別真誠,如誰特別有禮貌,每次見到教師主動問好;誰每次拖地很積極,也很認真;誰當值日生不但負責任,而且樂于幫助同學;等等。
我讓優秀值日生談談是怎么做的,趁機教育其他學生。學校定期評選各種小明星,如普通話明星、文明禮儀之星、崗位服務明星、環保小衛士等,以此鼓勵學生向榜樣學習。
“可親可敬的家鄉人”教學中,我讓學生搜集家鄉的榜樣故事。學生在調查、搜集、交流、分享過程中,關注的是家鄉人身上的可貴品質和閃光點。這堂課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也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敬佩之情。
四、繪本的使用
繪本是圖文結合的敘事文體,近些年來深受兒童喜歡。教材中的繪本有說明式或講述式敘事、辨析明理的繪本故事、補充拓展式繪本故事。
如“家鄉物產養育我”一課,“馬頭琴的傳說”屬于補充拓展式繪本故事,教學目標是通過了解家鄉樂器的來歷,進而明了家鄉人的精神與文化。
我讓學生查找資料,搜集家鄉的傳說和故事,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興趣盎然,講述了雪花洞的傳說、杜甫出生的故事、康百萬莊園的傳說等。其他學生認真傾聽,感受到這些傳說都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和追求。我適時引導,讓學生理解了身邊傳說中的道德意義,也增強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
“歡歡喜喜慶國慶”教學中,我帶領學生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來之不易,讓學生搜集革命英雄故事,通過講述來緬懷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從周一升旗入手,創設了情境:“同學們,升旗儀式馬上開始了,有兩名同學遲到了,應該怎么辦呢?”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引出繪本《這時應該怎么辦》,讓學生在討論、交流、辨析中,形成對國旗的崇敬與認同。
繪本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繪本內容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讓繪本故事的畫面動起來,教學活起來,成為連接學生真實生活與內心體驗的橋梁,引導學生從繪本故事中走出來,回到生活情境中,使之成為學生成長的促進力量。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應聚焦學生的核心素養,即必備品格、關鍵能力。要解決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是知識、能力、態度的綜合表現,核心素養是品格不是知識,是情感不是技術,是態度不是表現,是價值觀不是分數。所以,教師的教學方式應注重情境化,情境設置注重生活化,生活素材選擇注重真實化,努力使每節課都達到震撼學生心靈的目的!
在有關教育的論述中,我最贊同的一句話是:“教育是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庇骷铱巳R兒·麥克福爾的《擺渡人》封面上寫著:“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那么誰將是你靈魂的擺渡人?”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做學生心靈的擺渡人,帶他們去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陳友水.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開展體驗式教學[J].教育藝術,2021(3):73,75.
[2]張麗黎.智慧教育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創新的策略探究[J].教師,2021(6):62-63.
[3]張玲玲.融入生活,潛潤課堂——道德敘事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21,01(2):126-127.
[4]劉健.基于立德樹人的小學道德與法治信息化教學研究[J]. 讀與寫,2021,18(9):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