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四月,我們走訪了被譽為紅軍長征第一村的福建省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在蒙蒙的細雨中,參與體驗式教學,感受當年紅九軍團在該村“觀壽公”祠堂前大草坪上誓師長征的情景,現場體驗當年那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壯舉。
一九三五年秋,紅軍相繼丟失了中央蘇區大片根據地,被迫轉入二萬五千里長征。而中復村就是當年紅軍長征四個出發地之一,紅九軍團的出發地。紅九軍團在進行了慘烈的松毛嶺阻擊戰后,奉中革軍委的命令,從此地出發長征,開始了前途茫茫、吉兇莫測的戰略大轉移。
天地陰暗,細雨霏霏,“觀壽公”祠堂前一派莊嚴肅穆。我們學員以小組為單位,模擬當年紅軍出發時的各路縱隊,體驗當年紅軍誓師長征的情景。
在如泣如訴、婉轉悠揚的江西民歌《十送紅軍》樂曲聲中,除去雨具的每一名學員依次向前,向為紅軍壯行的村蘇維埃領導莊嚴敬禮。接過領導遞過來的一碗碗飽含軍民魚水情的米酒,呷一口酸酸甜甜的米酒,體驗那份濃濃的離愁別緒,那份牽腸掛肚的依依不舍。接著,鄉親們送上了染成紅色的煮雞蛋,不要都不行,使勁地往手里塞,那熱乎乎的煮雞蛋,那份根據地鄉親們的熱情,一直暖到了心里。沉重的離情別緒,一時充盈心底,前途茫茫,九死一生,何時回轉,何時團圓,親人啊,幾時再見?身臨此景,感受此情,眼是澀的,心是酸的,每一名學員都收斂了笑容,深深地沉浸到當年的那種離情別緒中,瞬間感到偉大和莊嚴起來。
每個人默默地去廣場邊取了浸了煤油的竹筒做的火把,依次取火種點燃。細雨中,微弱的火苗突突躥動,在淡淡的煤油味中,我們深深地向鄉親們鞠了一躬,每人舉著火把,邁著整齊的步伐上路了。
“一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雨里格綿綿介支個秋風寒……”《十送紅軍》的樂曲在身后更響了,“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一股悲壯的感覺涌上心間,眼澀喉噎,雨水混著淚水順著臉頰潸然而下,恍惚間自己似乎真成了一名使命在肩、舍我其誰的紅軍戰士了,為了國家的復興,為了人民的解放,義無反顧地踏上了九死一生的壯烈征程……
不知何時,陰郁的天空有幾道陽光的芒線破云而出,天地間頓時明亮起來。正在我們心情轉好之際,狹窄古老的街巷里突然涌現出一片五顏六色的花雨傘,雨傘下是孩子們嘰嘰喳喳的說話聲和天真而稚嫩的笑聲,原來是村小學放學了。望著小學生們胸前飄動著的鮮艷的紅領巾和一張張幸福的笑臉,我突然頓悟:這不就是當年紅軍進行偉大長征的動力嗎?一切為了人民,為了人民的一切。
而今,中華民族已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夢想,脫貧進入小康,正在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即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昂首挺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再出發,這不又是一場新的長征嗎?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我們再出發、再出發……
作者簡介:孫秀利,吉林省集安市人,現供職于集安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系集安市作家協會主席。出版作品多部,在全國報刊發表作品500余篇,獲國家、省、市級文學獎10余次。
(責任編輯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