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之
《2020好兒女》是由上海師范大學創作演出的校園歌舞劇,劇名很有特點,前半部是年份“2020”,后半部是由“好”來形容的名詞“兒女”。劇名很直接地告訴觀眾,這部劇講述的故事和抗擊新冠疫情有關。但是,如果僅用“抗疫題材”來定義這部作品,恐怕也有失片面,因為劇名只是這部作品的顯性主題,作品的隱性主題是要揭示“一個真正的中國共產黨員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精神品格”這一內涵。

主題都是要通過內容來實現的。《2020好兒女》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2019年底,某高校師生在排演紅色經典歌劇《黨的女兒》,飾演桂英的何曉蓮總是不能很好地體會人物的情感。寒假到了,何曉蓮回到了家鄉武漢,新冠疫情暴發,何曉蓮的父母日夜奮戰在抗疫一線,孤身在家的何曉蓮得到社區干部和志愿者無私的幫助,她在這個過程中受到感召和洗禮,也成為了一名志愿者。抗疫取得階段性勝利,武漢解封,何曉蓮返回學校,她深刻理解了一名共產黨員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在飾演好角色的同時,何曉蓮鄭重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從文本來看,第一段是何曉蓮在排演《黨的女兒》過程中無法入戲;第二段是何曉蓮寒假期間在家鄉武漢成為志愿者投入抗疫;第三段是經過歷練和洗禮,何曉蓮終于認識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共產黨員,她在精神上實現了升華,也堅定了共產主義的信仰和追求。三段體的戲劇結構非常清晰,而“戲中戲”的設置,切入點又非常巧妙,但是這個“戲中戲”絕不僅僅是為了追求舞臺演繹的新穎別致,它最重要的功能是為主人公思想的轉變尋找到了一個合情合理的現實支點。

從2001年至今,上海師范大學先后4次排演由本校教師和學生參與演出的校園版民族歌劇《黨的女兒》,師生們對這部經典應該已經非常熟悉了。在建黨100周年來臨之際,再次排演《黨的女兒》作為獻禮演出,一定是最便捷的選擇。但是上海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林在勇認為,紅色經典作品對于今天的高等院校而言,藝術的傳承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思想的傳承。《2020好兒女》中安排了兩個戲劇事件,一是師生排演《黨的女兒》,一是新冠疫情當中人物思想的蛻變和升華。這兩個戲劇事件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感”。排演《黨的女兒》是戲劇的主鏈,戲劇的發展是圍繞在排演過程中何曉蓮如何才能入戲展開,抗疫是一個突發事件,但這個突發事件卻促成了戲劇目標任務的完成,看似巧合卻蘊含著必然,戲劇的邏輯性、合理性也都在這種巧合當中實現。抗疫是人們正在經歷的真實事件,即使現在,人類依然經受著疫情的考驗,當觀眾坐在臺下戴著口罩觀賞演出,那種現實情境感也會越發強烈,就會對舞臺上的一切戲劇表達感同身受,繼而引發臺上臺下最大的共情。
“黑夜相信了曙光,大地相信了太陽。樹苗相信了生長,鮮花相信了綻放。相信所有的風雨都是考場,相信所有的明天都是希望。相信人間已經有了榜樣,相信生命終于有了方向,我相信母親的擁抱就是陽光,我相信父親的土地讓我成長。相信經歷考驗帶來力量,相信為了人民值得信仰。”這是《2020好兒女》的主題歌《相信》的歌詞節選,這首歌曲由林在勇作詞,申林譜曲。唱詞中,“相信”二字貫穿始終,但是每一次的“相信”都是情感和精神的遞進,這種遞進與劇情的發展相一致,言之有物、內斂含蓄卻又激奮人心、發人深省,在最后一句點出了戲劇的主題,那就是:“中國共產黨人要時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為了人民,就是共產黨員對信仰最好的踐行。”

《2020好兒女》作為一部歌舞劇,有一個比較完整的音樂架構,《相信》這首歌曲作為戲劇的核心唱段,主題旋律在劇中反復出現多次,不斷加深聽眾的印象,說明作曲家對作品“戲劇”的特征是有考量的。除了主題歌曲,作曲家還為這部作品創作了五首唱段,將《黨的女兒》當中的部分唱段也進行了相應的改編,寫作了與劇情相關的四段舞蹈音樂,以更加符合戲劇情境的要求。現場樂隊包括弦樂、打擊樂、電子合成器、民族樂器等。樂隊在完成音樂演奏的同時,也承擔戲劇“表演”的功能,比如用木琴來表現電話的鈴聲,不僅效果逼真,而且增加了戲劇表演和觀賞的趣味性。場面性的錄音和現場的演奏、演唱也實現了比較好的融合效果。
如今,大專院校進行藝術創作的比較多,但是像上海師范大學這樣舉全校之力呈現舞臺藝術作品的比較少見。作為一所學科建制全面的綜合性高等院校,上海師范大學在各方面都具有人才和能力的優勢。本次參與演出和制作的院系包括聲樂、舞蹈、錄音科技、鋼琴、器樂、數字媒體、動畫設計、美術與設計、雕塑等專業的師生。舞臺呈現簡約,硬裝的舞美幾乎沒有,舞臺上充分利用燈光多媒體的變化,來表現不同的戲劇空間,全部由學生演員擔綱的演出班底盡管尚顯青澀,但卻讓這部作品具有了一種特殊的“真實感”,演員們的表演基本是本色出演,真實不做作,加之戲劇文本的語言比較質樸,沒有空洞的口號,也沒有什么大道理,所以即使作品還缺少足夠的戲劇矛盾沖突,戲劇結構也還需要梳理完善,但是并不影響觀眾會自覺地隨著劇情的發展而走進戲劇規定的情境當中。這部劇的舞蹈段落都是戲劇化的,雖然從調度和編排上還可以和劇情、人物結合得更加緊密,但是舞蹈段落應該達到的戲劇氛圍已經得到了基本實現。在武漢疫情肆虐、病毒猖狂蔓延的一場戲中,飾演病毒的黑衣人占滿舞臺的各個角落,在沉郁的音樂和現代風格的舞蹈中,觀眾的視覺和聽覺都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剛剛過去的2020年春天那段備受煎熬的時光仿佛重現眼前,“藝術的假定性”和“現實的真實性”實現了自洽的統一。

在劇的結尾,戲劇場景是一批學子即將畢業,當林在勇作詞、王晉欣作曲的《今天畢業》這首歌從學子們青春洋溢的口中唱出的時候,凡是經歷過學生時光的人們,無論年齡大小,都會被歌中所表達的真摯情感深深觸動,瞬間穿越回那美好的青春時光,淚水也會不經意悄悄溢滿眼眶:“今天我要忍住眼淚一直微笑,給熟悉的、陌生的,揮手招一招,感恩雨露陽光,一花一草,感念共同歲月,一分一秒,今天從來就不會到此結束,我要和你,從此緊緊擁抱。今天我要好好補課把地掃掃,在房門前、窗臺邊,傾身靠一靠,回看時間空間,一逢一遭,傾聽心靈成長,一汐一潮,今天我記住這里暮暮朝朝,我才知道,一切原來很好,秋去春來,好像許多還沒有開始,草長鶯飛,竟然時光留不住彼此,將要來的都不期而至,舍不得的卻戛然而止,當今天已經變成了回憶,我的心將會永遠留在這里,當明天終于實現了夢想,我還會在你的夢里飛翔。”

2021年5月18日,校園歌舞劇《2020好兒女》在上海師范大學霞棐劇院正式公演。本劇總策劃林在勇,編劇周勝南,作曲申林,作詞林在勇、紀建勛等,總導演王景彬,執行導演苗小龍,主演涂暢、單洋洋、朱圣顥、徐振濤、趙朗云、呂凌滋、王從余等。
如果以專業的標準來衡量歌舞劇《2020好兒女》,或許還有諸多需要完善之處,但是作為非專業院團創作演出的一部舞臺藝術作品,《2020好兒女》稱得上是在思想性、藝術性上品質優良的佳作。作為校園歌舞劇,或許在藝術的表現上并不需要太過局限于專業音樂舞臺戲劇的模式規范,因為這樣的作品,它的核心受眾還是院校的師生,它的功能更多的是為活躍和豐富校園文化的發展,歸根結底是對學校美育教育的引導和提升。在《今天畢業》的動人旋律中,這部劇似乎應該結束了,然而,卻沒有安排常規的謝幕,此刻臺上出現了一位“女教師”,她邀請“校長”為優秀畢業生頒發畢業證書,舞臺的情境幾乎讓我以為真的是將學校的畢業典禮放在了演出的結尾,后來才得知這原來又是“戲中戲”!將“生活的真實”在舞臺上以“真實的方式”來展現,這是《2020好兒女》的一大創新,正是這種創新,讓這部作品自始至終具有了一種“侵入式”的互動能力,這樣的能力,對于舞臺藝術作品而言尤其難能可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