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衛利
我們每個人的皮膚上都會有痣,或在暴露部位,或在隱蔽部位。在臨床上,被稱為痣的皮膚表現有很多,譬如太田痣、褐青色痣、伊藤痣、鮮紅斑痣、貧血痣、無色素痣、皮脂腺痣等。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一種痣細胞痣,簡單來講,就是一團沒有黑素細胞的樹突突起,卻有黑素小體產生的細胞團,通常也稱為良性黑素細胞痣。從我們出生到大約30歲前,這樣的痣數量會越來越多。
它們開始往往表現為邊界清楚的小斑點,后慢慢突起成黑褐色小丘疹。有些痣隨著年齡增長慢慢長大。另有些痣,則隨著時間,其色素會慢慢褪去,并且變軟。長期的日光暴曬會使暴露部位的皮膚痣數量增加。當夏季來臨時,隨著衣服穿著減少和陽光暴露的增加,人們往往會注意到皮膚痣的變化。而在妊娠期,痣的顏色也會加深。
醫院的皮膚科門診經常接診到要求祛痣的人,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因為痣有礙美觀,另一類則是因為發現痣有了變化。醫生通常會根據痣的大小給出正確的解決方案,對于可疑的痣,醫生會手術切除,并做病理學檢查,在顯微鏡下判斷細胞的變化。但是,仍然有不少人在處理“痣”這個問題上,并不尋求專業醫生,而是去農貿集市、游醫處,或者是一些美容場所,這就很危險了。由于有半數以上的黑素瘤來源于先前存在的痣,所以當痣的數量和大小發生明顯變化的時候,需要警惕痣細胞出現不典型增生或惡變的可能。當痣變成風險痣時,輕率地用激光去除或者藥水點除,都會帶來極大的風險。
在判斷痣的可疑變化,是否有不典型增生或者癌變時,醫生通常遵循ABCDE原則:
A.表示痣的不對稱性。不對稱的程度越高,風險系數也就越高。
B.表示痣的邊界。當痣出現邊界模糊不清,不規則,則是不好的征兆。
C.表示痣的顏色。若這個痣有多種不同顏色,譬如有褐色、黑色、灰色、紅色、淡白色甚至紫紅色等多種顏色出現的時候,那么就可能有不典型增生或惡變。反之,如果是顏色單一的從淺到深的褐色,通常表示問題不大。
D.表示痣的直徑大小。直徑小于5毫米的痣多為良性。大于5毫米,并且不斷增大,那通常需要提高警惕,一般可以手術切除再加病理檢查,以判斷細胞變化情況。
E.表示痣的隆起高度。如果一顆痣一直以來都處于一種突起的丘疹表現,甚至能夠左右顫動,那就沒什么問題。但是,如果一顆原本平坦的痣突然增厚隆起,則為警惕信號,需要盡快切除加以檢查。
除了上述ABCDE的一般判斷原則,痣突然出現瘙癢、出血,或者發生擴散的斑點也同樣需要警惕,必要時切除檢查。
筆者門診時常發現,有的人將增生性老年斑(醫學上稱為脂溢性角化)誤當做痣,當發現瘙癢、增大、角化脫落時,就會特別緊張。對于非專業人士來講,要分辨老年斑還是痣,確實不是一件十分輕松的事。所以,定期去醫院皮膚科對于皮膚上的增生物做一個檢查,是比較妥當的解決辦法。此外,對于我們華人來講,通常發生在肢端,譬如手足皮膚和摩擦部位的痣更容易發生惡變,要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