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血液惡性腫瘤,可能大家比較熟悉的是白血病和淋巴瘤等。其實除了這兩種疾病,還有一種疾病的發病率也非常高,在我國約為1.4/10萬,僅次于淋巴瘤,已升至血液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它就是多發性骨髓瘤。
男性患病比例高于女性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漿細胞惡性增殖性疾病,正常漿細胞又稱效應B細胞或抗體分泌細胞,由B淋巴細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增殖而形成,可合成和分泌各類免疫球蛋白(抗體),參與人體的體液免疫反應。而漿細胞一旦發生惡變,會在骨髓中廣泛增殖,并產生一種沒有免疫功能的異常免疫球蛋白,稱之為單克隆免疫球蛋白,進而引起一系列的組織和器官損害。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不可治愈的血液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在1.5~2/10萬,高發人群為40歲以上中老年人,中位發病年齡約為65歲,男性會比女性更加容易患病。
本病有著高復發率的特點。相關報道顯示,盡管常規治療能取得暫時緩解,但一般患者在2~3年時間內就會復發,需要再次治療,然后又會進入緩解、復發的循環。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多發性骨髓瘤是無法治愈的惡性腫瘤,現有治療的目的就是盡量延長患者獲得緩解的平臺期,提高生活質量。
目前,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可能和以下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從發病人種看,美國黑人的發病率是白人的2倍,亞洲人發病率最低,有多發性骨髓瘤家族史的個體發病風險增高2~4倍。
2.理化因素。接觸電離輻射,如過去曾患其他腫瘤行放射治療或原子彈爆炸幸存者,以及接觸化學藥品、殺蟲劑、染發劑等會增加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生風險。
3.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如人類皰疹病毒-8(HHV-8)、HIV病毒、EB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感染者,及具有慢性骨髓炎、膽囊炎等慢性炎癥的患者容易發生多發性骨髓瘤。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千燥綜合癥、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發生多發性骨髓瘤風險也會增高。
典型癥狀如“螃蟹”
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表現非常隱匿、復雜多樣,因其四大核心癥狀的英文縮寫連起來是CRAB,而CRAB在英文中是螃蟹的意思,所以多發性骨髓瘤也被稱為“螃蟹病”。
C——高鈣血癥(Calcemia),在新診斷的患者中發病率約10%,臨床常無明顯癥狀,嚴重時可表現為惡心、嘔吐、多尿、腹痛、心律失常,甚至嗜睡,昏迷等。
R——腎功損害(Renal insufficiency),主要是因為輕鏈損壞腎小管及高鈣血癥、高尿酸血癥、淀粉樣變等影響腎功所致,尤以慢性腎功能不全常見,發病率約20%。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腎臟損害僅表現為蛋白尿或血尿,容易被診斷為腎炎。
A——貧血(Anemia),也是多發性骨髓瘤的常見表現,發病率約30%。臨床癥狀多為疲勞、虛弱、頭暈、運動能力降低等;但由于貧血發生緩慢,癥狀不明顯,有的患者甚至發生貧血兩年后才就診,所以建議患者定期體檢或因其他原因就診時注意血常規的結果。
B——骨病(Bone lesions),是多發性骨髓瘤最常見表現,發病率約60%,主要表現為骨骼疼痛、溶骨性損壞或全身骨質疏松、病理性骨折以及骨骼腫塊等。部位多為胸腰椎,通常是胸骨、肋骨、腰背疼痛。但是容易被誤認為是其他疾病,如腰椎間盤突出、骨質疏松等。
除了上述“CRAB”癥狀,多發性骨髓瘤還可伴隨其他癥狀,如因免疫力下降而出現反復感染;血清中M蛋白的增多,出現高黏滯血癥和淀粉樣變性,常會累及消化系統、腎臟、視網膜、心臟和外周神經等,而出現疲乏、視物模糊、紫癜、手部或下肢感覺異常、心衰、舌肥大、肝脾腫大等癥狀。
容易被誤診到其他科室
正是由于多發性骨髓瘤癥狀的多樣化,造成其較易被誤診。約有60%的患者可能以骨科癥狀就診于骨科,30%的患者可能因感染就診于感染科,20%的患者可能因腎功能不全就診于腎內科,僅有部分表現為貧血或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會前往血液科就診。因此,多學科診療協作尤為重要。不僅血液科醫生需要關注多發性骨髓瘤,腎內科、感染科,尤其是骨科醫生也需加強警惕,在臨床上遇到上述癥狀時應充分考慮背后的原因。
當懷疑罹患多發性骨髓瘤后,以下一些常規檢查有利于明確診斷:如血常規檢查常提示貧血,生化常規檢查提示血清異常球蛋白增多,尿本周氏蛋白陽性。骨髓檢查提示漿細胞數目異常增多》10%,且為形態異常的原始或幼稚漿細胞。骨骼X線檢查可見顱骨特征性的多發溶骨性穿鑿樣改變,仿佛被害蟲侵蝕了一般,所以又稱蟲蝕樣改變,PET-CT、CT、MRI等發現病變的機會早于X線檢查。
活過10年不是夢
并不是所有的骨髓瘤患者都需要立即接受治療,通常待患者出現CRAB等癥狀時才需要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治療一般分為誘導治療、鞏固治療及維持治療。對于新診斷的癥狀性多發性骨髓瘤,如患者年齡《65歲,體能狀況好,或雖然》65歲但全身體能狀態評分良好的患者,經有效的誘導治療后應將自體造血千細胞移植作為首選。相關數據顯示,造血千細胞移植治療骨髓瘤的長期有效率達到70%。對于不適合移植的患者,應該根據患者的體能狀態用合適的化療方案進行化療。在患者經過誘導緩解之后,再進入之后的鞏固維持治療。
在新藥出現之前,多發性骨髓瘤中位生存期一般只有3~4年。但是近年來隨著新藥、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如免疫調節劑、蛋白酶體抑制劑及自體千細胞移植、CAR-T細胞治療的成功應用,極大地改善了患者癥狀,延長了生存時間,提高了生活質量。現在多發性骨髓瘤的中位生存期一般可達6~8年,不少患者可活過10年。因此,對于初次確診的患者要有平和的心態,良好的情緒會帶來好的免疫功能,良好的免疫功能對疾病的控制是很重要的,可以減少各種感染及并發癥的發生,從而取得更好的療效和更久的生存。
楊濤副主任醫師,博士。中國抗癌協會會員,重慶市醫學會血液學專委會骨髓瘤學組委員。華西醫科大學博士畢業,師從于著名腫瘤免疫治療專家、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魏于全院士。從事腫瘤內科臨床工作20年,曾受國家衛生部選派為腫瘤學專家執行援外醫療任務兩年,擅長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常見血液腫瘤的規范化療、細胞免疫治療及分子靶向治療等。
骨關節炎好發于中老年人,最終會導致患者關節軟骨退變、纖維化、斷裂、缺損及整個關節面的損害,是老年人致殘的主要原因。對于骨關節炎,藥物是治療的主要方式。雙醋瑞因是其中的重要角色,其既可以改善病情,也有軟骨保護作用。但該藥起效較慢,常于服藥后2~4周方始見效。因此,患者對此要有正確的認識和充分的思想準備,切實遵醫囑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