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楠楠


虎鯨有著熊貓一樣黑白分明的膚色,流暢的紡錘形身軀,長得像人們常見的海豚——實際上,虎鯨雖然名里帶“鯨”,但屬于哺乳綱、海豚科,是海豚“家族”中的一員。無論是“虎鯨”這個威風凜凜的名字,還是“逆戟鯨”這個殺氣騰騰的別稱,都明明白白地宣告著:它們可不像海洋館里的海豚那樣溫馴可愛,它們牙尖齒利、性情兇猛,是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
作為海豚科中體型最大的物種,成年虎鯨身長可達8~9米,是海洋館常見海豚體長的3~4倍。它們是站在海洋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沒有天敵。企鵝、海獅、海豹都是它們喜歡的食物,甚至戰斗力超強的大白鯊,或是體長二三十米的龐然大物座頭鯨,也對它們忌憚不已。
虎鯨與大熊貓顯然是沒有親緣關系的兩種動物,但二者之間卻有許多有趣的相似。比如,它們都有著黑白分明的外形配色、圓滾滾的體型;看起來憨態可掬,完全可以靠賣萌“取勝”,但實際卻在各自生活的領域里稱王稱霸,成為食物鏈頂端的“超兇”猛獸。由此看來,稱虎鯨為海上“大熊貓”,似乎也沒有什么不妥。
虎鯨的外形就像一個大紡錘,大大的圓錐形腦袋,匹配著聰明的大腦。它們的身體呈對比鮮明的黑白兩色——從下巴往后延伸,整個腹部和尾部都是白的,背部和體側則是黑色,僅在眼睛斜后方和生殖口附近有白色斑塊。光滑的皮膚下面,是一層厚厚的脂肪,幫助它們保存身體的熱量,抵御極地海域的寒冷。虎鯨背上黑色的背鰭既是捕獵時進攻的武器,又有舵的作用,更是分辨它們雌雄的明顯標志:成年雄性的背鰭如利刃一樣直立,最高接近2米,成年雌性的背鰭則為鐮刀型,高度不足一米。它們的鼻孔在頭頂右側,有開關自如的活瓣。浮到水面上時,就打開活瓣呼吸,噴出的氣霧在海面遇冷形成一根又粗又矮的水柱。如果忽略虎鯨上下頜那兩排大而尖銳的牙齒,它們的長相可謂十足可愛。
地球上任何一片海域都有虎鯨的矯健身姿,但它們似乎更喜歡較高緯度海域——熱帶地區海域虎鯨的密度明顯比北極、南極附近海域低得多。它們極其擅長游泳,平均每天可游160公里,最快時速達到55公里,因此長途遷徙對他們來說也很容易——研究者曾經記錄下某虎鯨群一年里往返超過11000公里的行程。
虎鯨是群居性海洋生物,雖然群體數量大小不等,但都具有高度的社會性和復雜的社會結構。典型的虎鯨族群一般由最年長的雌鯨居于領導地位,包含成體、亞成體的虎鯨和幼崽——通常這些成員都是年長雌鯨的后代。終其一生,虎鯨都依戀母親生活,不會離開它們出生的族群,即使到了談戀愛的年紀,它們仍然習慣呆在母親身邊做一個“媽寶”。關于虎鯨的婚戀,還有一個有趣的冷知識:虎鯨群的雌性領袖非常擅長社交,當兩個或更多數量的虎鯨群短暫相遇,雌性會聚集在一起用特有的方式交流,就像人類的相親大會一樣,把自己的兒女,或者干脆把自己介紹給對方。相親成功后,雄鯨會暫時離開族群數小時,最多幾天,去談一場為期很短的戀愛,隨后會再次回到母親身邊。除了負責尋找食物,引導鯨群獵殺,成年雄鯨還承擔照看幼崽的任務——虎鯨的妊娠期將近18個月,分娩和哺乳期12個月,對雌鯨來說非常辛苦,雄鯨參與照看幼崽,這有利于它們的母親或者姐妹再次生育,繁衍種族。虎鯨族群一般比較穩定,只有在個體數目太大的時候,年輕雌性才會帶著自己的后代,建立起新的母系族群。
不同族群的虎鯨,形態和體型略有區別,食性和捕獵文化更是截然不同,據此,人們把虎鯨劃為十一個不同的“生態型”:它們有的專門捕食深海區的鮭魚;有的喜歡海獅和其他體型較小的鯨類;還有的喜歡挑戰極限,捕食同樣兇猛的鯊魚,比如令很多海洋生物都聞風喪膽的大白鯊和灰鯖鯊。
與其他海豚科同類一樣,虎鯨有著與人類說話類似的交流方式。雖然他們“說話”聽起來更像吹口哨,但實際上是相當復雜的語言系統,研究結果表示,虎鯨至少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每個小的虎鯨族群里,甚至能形成數代不變的方言。除此之外,他們還會發射超聲波,通過回聲對海洋環境進行定位。盡管虎鯨的視力很好,但在漆黑深海中,再好的視力對捕獵的幫助也有限。不過,有了超聲波定位,深海就變得不一樣了。虎鯨能通過超聲波反饋的回聲,在大腦中構成一幅類似視覺影像的詳細圖形,并由此判斷魚群的大小和游泳的方向。
虎鯨捕獵往往是群體性的。它們利用超聲波互相溝通和聯系,策劃并實施預定的戰術。例如,在捕獵如鮭魚、鯡魚之類的洄游魚群時,單個虎鯨族群,或是幾個較小的虎鯨族群,會默契地聯合起來,用斷斷續續的、類似用力拉扯生銹門窗鉸鏈發出的聲音互相聯絡,恐嚇捕獵對象,合力將魚群驅趕、集中,形成一個包圍圈,然后輪流進入魚群取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