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川猿

1911年初的京都一隅,一位名叫西田幾多郎的中學教師散步在渠邊小道上。在他的身旁,靜靜流淌著琵琶湖的疏水,遠處的寺廟覆蓋著一片白皚皚的積雪,鐘鳴聲響起,一簇積雪顫巍巍地從樹枝上掉落,融進了腳邊的泥土里,一片寧靜祥和。
當時,四十出頭的西田剛出版自己的第一部哲學著作《善的研究》,該作品雖遭到了不少非議,但先生仍是心懷豁達。正在他思索之時,迎面走來一位翩翩的年輕人,見到他異常欣喜,疾步行至身邊與他打趣地暢聊起來。西田和這位名叫田邊元的年輕人都沒有想到,這條渠邊小道,會因為兩人時常在此地的漫步暢談,從而被冠以“哲學之道”的名號。
這條看似普通的哲學之道,從南端冷泉路若王子橋,向北延伸至今出川路銀閣寺橋,全長1.5千米。這原本是為了管理琵琶湖疏水水渠而開的小路。建路之初,能夠享用琵琶湖的湖水是京都府的夙愿。經歷了門禁之變(1864年),又伴隨明治維新,京都府知事北垣國道為振興京都產業,決策開辟渠道,將琵琶湖的近水引入,以供飲水、灌溉、水運等。而西田幾多郎和田邊元等一眾哲學家們常在此踱步沉思的行為,使這條小路充滿了濃厚的文化氣息,因此人們開始稱呼其“文人之道”“思索之道”“哲學小路”,但本地人似乎更習慣叫它“疏水路”。在1969年的疏水線路保護運動中,小路才正式更名為“哲學之道”,被列為“日本百大道路”之一。
1921年,畫家橋本關雪與其妻贈予的300棵櫻樹,種植于道路兩側。如今,春季櫻花盛開,來此散步的人也愈多。漫步在石板路上,正午柔和的日光穿過櫻樹,在泥土地上投射出枝條形狀的斑駁。踱步在這樣的道路上,看著迎面走來身穿和服、洋裝的男男女女,能切身感受到大正年間古典與現代、自然與建筑、和服與西服,各種思潮碰撞的時代氛圍。
沿著約5米寬的疏水渠行走至中段,便能發現小路旁的石碑,刻著西田留下的詩歌。后至大豐橋,小路的石板由兩行變為一行,左側的小路也被樹林所替代。比起前半段路的浪漫,也許是因為莊嚴的寺廟立于末段,這里的風景多了幾分寂寥。橋的左側是大豐神社,正月來此祈愿的人絡繹不絕。與其他神社不同的是,這里裝點的神獸不只是狛犬石像,還有狛鼠、狛猴、狛鳶,以及“神使”狛蛇石像,是新年祈福消災的好去處。另外“京都三閣”之一的銀閣寺也位于此段。
銀閣寺后便隱約出現了不少民房,但此時,石板路突然斷了蹤跡,一時間躊躇不前,不知該去往哪個方向,直到腦海里浮現出西田詩歌:人為人,吾為吾,一言蔽之,人行他道,吾行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