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媛媛

◆摘? 要: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勞動教育,許多學校都大力開展勞動實踐活動。本班級也開辟了土地,進行田園種植。學生親歷播種、開花、結果的過程,感受勞動的快樂。教師引導學生將實踐活動的經歷訴諸于筆下,豐富習作素材,提高習作能力。批改習作后發現,教師可以尋求一條學生自我批改的新路徑。
◆關鍵詞:勞動教育;自我批改;習作教學
一、由教師講評走向學生點評
在家常課中,習作講評課時常消失不見。一方面由于教師的不重視,另一方面由于課時安排多,教師不舍得花時間。其實,孩子樂于閱讀、交流、評議同伴的作文,這會給他們帶來新鮮感與真實感。因此,教師要注重作文的講評。在習作講評課上,教師可以選擇一到兩個孩子的習作進行精講。精講時,出示本課的習作目標和修改符號,引導學生學會像教師一樣對照著目標進行點評和修改。在講評過程中,要增強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讓學生經歷質疑、思考和修改的過程。
二、由教師批改走向學生批改
學習互改作文文,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這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方法之一。但是在學習互改作文之前,要明確統一批改符號、統一批改的標準,避免出現“尺度不一”的情況。
1.借助批改符號改錯點。
自我批改要求學生默讀習作,用正確的批改符號改文章的錯別字、病句和錯誤的標點,使語句通順連貫。學生正確使用修改符號進行修改,不僅提高了修改病句的能力,也促進了其閱讀能力的提高。
2.借助閱讀批注找亮點。
自我批改要求指導學生從寫閱讀批注向習作批注過渡。一篇習作對于讀者來說就是一篇閱讀理解,寫閱讀批注的方法可以遷移到寫習作批注中來。如:從這個標點,我感受到了(? ?);某個詞語寫出了(? ),讓我感受到了(? );這句話用了(? ?)手法,讓我感覺到(? )。批改者從他人的習作中,習得一些好詞好句或者一些寫作手法,這既是批改的過程,也是一個積累和內化的過程。
3.借助習作目標找“批改點”。
我們時常看見這樣的總批:如果你把這個比喻寫清楚就更好了;如果把這句話寫得生動形象些就更好了;如果再加上一些好詞好句就更好了。這樣的評語十分寬泛且無操縱性。這樣的“無用功”教師無需再做,因為對于提高學生的習作力毫無幫助。教學目標就是一個指揮棒,指揮棒往哪個方向,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就應該往哪個方向。因此,筆者認為學生應該向習作目標借“批改點”。請看下面的《勞動我最行》的“習作評價表”。這篇文章是學生在翻土、播種之后,筆者要求學生寫的循環日記。
借助表格能清楚直觀地展示本篇習作的教學目標或者學生批改的依據。這也是衡量習作質量的重要標準。學生對照著幾個目標進行打勾評價,習作的優點和缺點一目了然。最后學生的總評圍繞著習作目標進行,可以寫下不足之處,也可以寫下自己的批改收獲。
4.借助習作經驗找“提升點”。
由教師批改走向學生批改并不代表全程都要學生修改習作。教師有著豐富寫作經驗,能更加清晰敏銳地發現學生習作的長處和不足。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參與作文批改的角色不同了,要站立在主導的位置上。教師的修改必須在學生互改的基礎上進行,了解學生具體的互改的相關信息,以及學生批改能力。在實施批改過程中,教師要圍繞著習作目標進一步進行二次修改,尋找作文的“提升點”。要求突出重點,有針對性,不求面面俱到。做到短時高效,事半功倍。
作文是真實生活的再現,是學生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凝聚了學生創作的汗水和心血,學生的每一篇用心的作文都應該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賞識。教師要學會贊賞學生的習作。但是,如果一味地夸贊也會適得其反,讓學生處在“怎樣寫都很好”的迷惑中。如學生寫《秋天的落葉》一文,缺少了落葉的動態美。這里教師可以進行旁批:樹葉掉落是什么樣的?發揮想象,補充一段,寫出其動態美。若學生過渡生硬,教師可以旁批:此處過渡較生硬,建議這樣開頭:落葉紛紛揚揚地落下來,我撿起一片落葉仔細地端詳起來。如果你想到了其他的過渡方式,記得寫在旁邊喔!筆者認為個別細節之處,若學生能力暫時達不到,教師可以直接選擇直接告訴學生。
其實,習作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宜操之過急。那些沒能學好作文的孩子,其實都不缺少寫好作文的先決條件,而是在寫作文的過程中,逐步喪失了寫好作文的信心。教師要善于鼓勵兒童多實踐、多觀察、多表達,在實踐中感悟、記錄,寫出富有個性的作文;要善于尊重每個兒童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和寫作風格;要善于引領和點撥,帶領兒童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往前走,逐步提高習作能力。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有話可說,有情可表;自我批改將教師從繁忙的作文批改中解放了出來,讓兒童參與了作文批改,這不失為一條通往習作教學的“最佳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