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睿

心理障礙已被公認為是個體健康和社會穩定的嚴重威脅。在過去的數十年中,無數的科學家和學者致力于研究并設計應對心理障礙的方法。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心理學界涌現出了諸多基于新興技術的治療方法,其中通過由虛擬現實技術所營造的沉浸式交互環境來達成治療效果的治療方式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國內學者段姍姍等(2020)總結了虛擬現實技術在治療焦慮障礙、物質濫用、進食障礙等心理障礙上的功效,并列舉了虛擬現實心理治療相比于傳統心理治療的優勢,包括更安全可控的治療過程、更強的生態效度,以及更高的治療效率。
為了能更好地了解虛擬現實技術在心理治療上的應用,澳大利亞學者錢德拉西里和同事們(2020)比較了由虛擬現實技術輔助的正念訓練和傳統正念訓練對于受試者的影響。
在實驗開始前,受試者被要求填寫多倫多正念量表,該量表通過測量與填寫人的好奇心和去中心化有關的問題來評估其狀態。
隨后受試者被隨機分配到實驗組或對照組,分配到對照組的受試者被要求閉上雙眼,并聆聽一段關于正念練習的引導音頻;分配到實驗組的受試者被要求聽同樣的音頻,但與對照組不同的是,實驗組的受試者們聆聽音頻的同時會通過他們的頭戴式顯示器來觀看一段360°虛擬現實視頻,該視頻的內容是南澳大利亞一處沙灘的風景。兩組受試者都被要求專注于他們的外部感覺和呼吸。
實驗結束后,受試者們被要求再次填寫多倫多正念量表并被告知實驗的真實目的。
通過對比兩組實驗數據,錢德拉西里和同事們發現,兩組受試者的狀態在實驗后均有顯著提高,分配到實驗組的受試者并沒有體現出比分配到對照組的受試者更顯著的變化。通過進一步比較兩組受試者在好奇心和去中心化方面的數據,錢德拉西里和同事們發現,雖然兩組受試者的好奇心在實驗前后無顯著變化,但他們在實驗后都體現出了更高的去中心化,且分配到實驗組的受試者在去中心化方面比分配到對照組的受試者有著更加顯著的提高。
去中心化被認為是正念療法中關鍵的一環,其目的是讓被治療者在認知方面不再以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為中心,并認識到當下的任何感受和想法都是一時的,從而學會接受它們,而不是被它們所困擾。
錢德拉西里和同事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由虛擬現實技術輔助的正念訓練在提高受試者的去中心化方面比傳統正念訓練更有優勢,這體現了虛擬現實技術對于正念療法的促進作用。
未來,我們希望有更多的關于虛擬現實技術對于傳統心理治療的影響的研究。
參考文獻
Chandrasiri,?A.,?Collett,?J.,?Fassbender,?E.,?&?Foe,?A.?(2020).?A?virtual?reality?approach?to?mindfulness?skills?training.?Virtual?Reality,?24(1).
段姍姍,?王靜,?范崇菲.?(2020).?虛擬現實心理治療的應用進展.?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39(1),?17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