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秀梅
摘?? 要:“五育并舉”中的“勞動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有其必要性。途徑可以是:強化課堂指導,使學生具體感知勞動者的形象之美;注重體驗情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培植學生深厚的勞動情懷;勤于練筆,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通過親歷活動,引導學生弘揚勞動精神。
關鍵詞:初中語文;勞動教育;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1)14-0022-03
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我們始終應貫徹的教育方針。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和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都將勞動價值觀的塑造放在核心地位。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豐富、拓展勞動教育實施途徑”“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
“五育并舉”中勞動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語文是一門思想性極強的人文學科,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是非常好的育人途徑。
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必要性
(一)語文學科擔負著重要的育人功能
語文知識包羅萬象,語文思想凝聚智慧,作為教師除了傳授學生語文知識外,還要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綜合培養,其中勞動教育必不可少。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體味文學作品反映的生活,理解只有付出勞動才能創造美好生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當前青少年勞動教育缺失的需要
由于社會的復雜化及環境的多樣化,一些青少年存在好逸惡勞,瞧不起勞動人民的思想,甚至一些長期生活在農村的孩子也厭惡勞動,總想不勞而獲。一些教師或家長甚至以懲罰孩子勞動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好好學習,這樣更加促使學生形成了扭曲的勞動觀。在這種背景下,將勞動教育滲透到日常的學科教學中,是當前我們每位教師的重要使命,尤其是語文教學。
(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初中語文作為最基礎的一門人文學科,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人才的重任,力求使每一名學生步入社會后,都能融入勞動者的隊伍中。試想,假如我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忽視勞動教育,那么學生就會因為缺乏勞動素養和勞動精神,成為社會上的“閑人”。因此,新課程改革迫切要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勞動教育。
二、積極探索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
初中語文教師如何破解學生勞動意識淡化的問題,根除他們好逸惡勞的壞習慣,使他們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呢?這就需要教師把勞動教育切實滲透到語文的常規化教學中。
(一)強化課堂指導,使學生具體感知勞動者的形象之美
部編初中語文教材中,諸多內容都蘊含著勞動教育的元素,展現出勞動者的形象之美。教師在教學時,要對學生因勢利導。比如,教學八年級上冊朱德同志的《回憶我的母親》時,多媒體播放歌曲《母親》,創設情境讓學生小組探究,通過品析詞句感悟文中母親的勤勞。圍繞母親“勤勞一生”探究作者描述了母親哪些具體事件。結合課文了解母親在家庭接連遭遇困境時,依靠節衣縮食、借債供朱德讀書;母親離開土地就不舒服;獨自操持一家人的生活;85歲高齡,仍不輟勞動。步步引導、層層分析使學生具體感知母親熱愛勞動、樂觀堅強、勤勞儉樸、艱苦奮斗的美好形象。
同樣,依靠反面人物的教學讓學生警醒。例如,教學九年級上冊《范進中舉》時,引導學生認識到范進雖然有文化,但卻深受封建禮教的毒害,甘心將全部精力投入在科舉考試上,卻屢試不第。他鄙視勞動、缺乏必備的生存技能。以至于中舉前窮得連飯也吃不上,中舉后又喜極成瘋。教學時隨機提問學生:“假如范進沒有中舉,那他的命運將會怎樣?”拓展學生思維,使學生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及勞動能力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本領。相似的人物還有九年級下冊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讓學生知道沒有勞動能力的孔乙己結局是可悲的,“連秀才也沒撈著”,最后被打成殘疾,在窮困潦倒中活活餓死了。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透過對一個個具體、鮮活的勞動者形象分析,讓學生感受到熱愛勞動的重要性,認識到勞動者的美好可愛。
(二)注重體驗情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初中語文教學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獲得思想共鳴。比如,教學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時,抓住重點詞句聯系情境深入分析、精心引導,使學生從作者的意識與行為變化的歷程中知道,越是困難越頑強堅持,方能成功。使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時要具有勇于付出的勞動精神。
教師備課時,必須對學生做好個案分析,客觀審視好學生的思維態勢,做好預案。比如,有些初中生受不良習氣影響,養成了好逸惡勞的壞習慣。為此,筆者在教學七年級上冊《女媧造人》時,多媒體課件演示女媧揉泥成團造人、揮藤灑泥造人的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從中感悟到女媧辛勤付出的母親形象,體會女媧勤勞樸實的美好品質。同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聯想自己的母親,懂得母親懷胎育子的辛勞,進而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又如,教學八年級上冊《愚公移山》時,出示畫家徐悲鴻的畫作《愚公移山》,引領學生探究愚公攻堅克難、不辭辛苦的勞動精神,教育學生新時代更需要這種勇于付出的勞動精神。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只有人人都熱愛勞動、勇于奉獻,祖國才會繁榮昌盛、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美好。勤勞儉樸、不坐享其成是每個人都應信守的勞動觀念與價值追求。
(三)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培植學生深厚的勞動情懷
課堂上,我們可以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授課實際,讓學生品味勞動的甘甜,感悟勞動過程的愉悅,強化勞動育人的效果。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安塞腰鼓》一課,文章彰顯了一個個普通勞動者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在教學中,筆者通過多媒體播放舞蹈畫面,讓學生形象生動地感受安塞腰鼓表演的磅礴氣勢,多元化理解文中對生命力的張揚、對民族魂魄的熱情歌頌,給學生以視覺上的感受,使從未看過安塞腰鼓的同學,被安塞腰鼓的沖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張揚所感染,提升了審美境界。使學生了解安塞腰鼓憑借其催人奮進的激情與力量活躍在陜北大地上,懂得課文是借歌頌安塞腰鼓來謳歌奮斗不息的黃土高原人,安塞腰鼓成為勞動人民永遠奮進的強音。
又如,執教八年級上冊《中國石拱橋》時,通過多媒體演示中國石拱橋的造型,特別是趙州橋和盧溝橋這兩座有代表性的石拱橋的畫面,采用小組探究、模擬導游、問答互動等多種形式,使學生體會我國石拱橋在設計和施工上的獨特創造及不朽的藝術價值,進而使學生產生崇尚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情感。實現由知識傳授到精神培養的對接,全面提升學生的勞動價值觀。類似的還有,八年級下冊的《核舟記》,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核舟雕刻的精巧,使學生體會這一傳統民間藝術之所以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制作者大量的勞動付出。講授這些介紹勞動技藝的文章時,要使學生認識到勞動創造了“美”。教育學生懂得,只有付出勞動,才會收獲美好,培養學生深厚的勞動情懷。
(四)勤于練筆,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通過寫作訓練強化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通過各種情境,讓學生勤于觀察身邊的普通勞動者,如父母、環衛工人、醫護人員、交通警察等。通過觀察,使學生發現這些人物所具有的勞動品質,認識到勞動的崇高,進而提升自身的勞動素養。例如,教學八年級上冊朱自清的《背影》時,有的學生讀到父親買橘送別的一連串動作后,聯想到自己的父母對自己格外疼愛的細微表現,喚醒了自己的情感,將靜態的文本延伸為動態的生活,加強了生活體驗,筆者立即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將讀寫相關聯形成習作。二是注重讓學生勤于觀察身邊的勞動場景,善于及時記錄下當時的勞動場面,從中體會勞動的樂趣,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
(五)通過親歷活動,引導學生弘揚勞動精神
勞動是生活的基礎,是幸福的源泉。部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好多活動都是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最佳樣本。比如,執教七年級上冊一單元寫作“熱愛生活,熱愛寫作”時,要指導學生用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身去經歷生活、用心靈去聆聽生活,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教學七年級下冊四單元綜合性學習“孝親敬老,從我做起”時,組織學生參與“孝親敬老月”活動,培養學生心存感恩、孝敬父母、回報社會的勞動精神;教學九年級下冊二單元綜合性學習“歲月如歌——我們的初中生活”在組織學生搜集資料、創作文稿中使學生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在組織學生編輯加工、裝幀制作后,品嘗到勞動的美好滋味。其次,還要有效利用語文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比如,組織學生到學校農場種菜記錄勞動的美好,進社區進行環境保護宣傳活動,舉行“我愛勞動”的家務勞動視頻比賽等,這樣既能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又能增強學生的勞動素養,更重要的是還能弘揚寶貴的勞動精神。這樣在活動的親歷親為中,教育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
將勞動教育滲透于初中語文教學中,使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既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又能提升語文教學的魅力,使二者互相促進、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