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讓文



劉子源
深圳市荔枝青年劇團創始人。系寶安區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畢業于深圳大學影視戲劇表演專業,曾獲全國大學生藝術節展演戲劇類專業組一等獎,廣東省戲劇曲藝花薈銀獎,多次獲得鵬城金秋金獎。制作原創話劇《四根火柴人兒》《劉小源和李小花》《留下來的理由》《幸福百分比》《群主郭子》及現代舞《云上》《天使》,小品《開眼》等。
“藝術貴在創新,貴在突破,貴在獨辟蹊徑,貴在題材和人物有個性色彩。”這是荔枝青年劇團團長劉子源對藝術創作的首要要求。他“勤”有獨鐘,“擇”有所成,扎根戲劇深處,身入、心入、情入,努力讓自己的每一個作品都充滿藝術感動,都布滿藝術沖擊力和感染力。
“ 晨光”漸展霞滿天
一個人能找到一生都愿意追尋的光并不容易。劉子源說:“這一點上我很幸運,少時就認定我的光在舞臺。”
1989年,劉子源出生在蒼茫浩瀚、廣袤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這里遍地都是蒙元文化的印記,居民大多能歌善舞,一年四季永不停止的民族活動成為了劉子源最初的藝術啟蒙,并在潛移默化中滋生著他的藝術情結。
雖身處文化氛圍濃烈的環境,但從事醫藥行業的父母都專注于工作,沒有條件和意識去培養劉子源的藝術能力。直至2000年,一家人跟隨南下創業的父親長住深圳后,劉子源才又一次“鉆”進藝術的“金字塔”里,一發不可收拾……
轉學至龍崗龍城小學上五年級的劉子源,很快成為學校“模特隊”的一員,并在參賽、演出中日趨嶄露頭角。
“當時還是一個靈活的小胖子,加之舞臺感好,造型設計酷,我在隊里格外亮眼。”劉子源在隨隊演出“見世面”中機緣巧合被龍崗電視臺《青蘋果樂園》欄目選拔為小主持人。此后,他課余時間基本泡在電視臺里,開始有板有眼地錄制節目,有模有樣地播報全區青少年活動動態。
少兒播音主持是一門以語言表達為基礎的綜合藝術,對文學、音樂、舞蹈、戲曲、曲藝等藝術門類時有涉獵,這不僅開闊了劉子源的視野,擴大了他的知識面,活躍了他的思維,培養了他的想象力和表現力,還為他在潛移默化中埋下了結緣曲藝的伏筆。
小學畢業進入龍城初中后,劉子源幾乎包攬了學校體育節、藝術節等活動主持,這項才藝讓他長時間成為了學校的風云人物。
“優越感”讓劉子源不滿足于學校狹小的展示舞臺,他開始有意識地外出比賽、學習。2003年,深圳市工人文化宮擬開設一個影視戲劇少兒班,并面向全市廣泛招收學員。
劉子源迅速報了名,并做了充分準備。才藝展示環節,他表演了一個精彩絕倫的曲藝節目,獲得評委老師的一致好評,并讓當時坐在觀眾席上“觀摩”的深圳寶安實驗曲藝團創始人、團長王立海眼前一亮。
王立海,原廣東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原深圳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原深圳市戲劇家協會理事,原寶安區曲藝家協會主席。八歲學藝,拜師于相聲表演藝術家白英杰先生,并多次到北京天津等地受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指教。1986年被評為東北十大笑星。
該影視戲劇少兒班最終由于報名人數不夠不了了之,但劉子源卻誤打誤撞成了王立海的弟子。此后,幾乎所有的課余時間,劉子源緊隨王立海左右,開始勤奮學習快板、繞口令、段子、單口相聲、對口相聲、雙簧等曲藝門類。
恩師善長因材施教、注重啟發式引導,劉子源聰慧、不怕吃苦。一來二去,他對曲藝這門藝術已了然于心。
16歲那年,劉子源在恩師王立海的力薦下參演了舞臺話劇《他是一名義工》。該劇取材于深圳義工生活,采用真人真事與綜合虛構相結合的創作方式,將深圳義工群體中的典型人物(叢飛)與典型事跡嫁接融合,集中詮釋了新時期的深圳義工精神,充分展示了深圳義工的形象和感人事跡。
該劇高潮迭起,扣人心弦,得到諸多學者、專家和群眾的一致好評,稱其是一部“能讓人流淚的主流話劇”。并斬獲了中國戲劇文化獎。
因為在參演中的突出表現,劉子源得到了該劇導演,現任深圳戲劇家協會主席,深圳大學影視戲劇學院副院長王維斌的好評。獲得肯定的劉子源回校后立即轉報了藝術特長生,并于2010年順利考入深圳大學,主學影視戲劇表演專業。
進入大學后,王維斌是劉子源的表演老師。好學校可提供好的學習氛圍,好老師可把學生隱藏于心的火苗越燒越旺。在王維斌的點撥下,他全面學會了體悟角色、塑造角色,并能自如地表達人物情感。
南山區戲劇家協會秘書長、深圳大學陳箭箭老師是劉子源大學期間的班主任。大學畢業前夕,劉子源主演了她編排的小型音樂劇《夢在飛》。該劇充分展現了深圳大學生陽光、團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并在全國第三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上榮獲藝術表演戲劇類節目(專業組)一等獎、優秀創作獎,隨后被“全國藝展組委會”選入參加此次大賽閉幕式的演出。
這次擔綱表演,既是劉子源為自己大學學業劃上的圓滿句號,又激勵著他在曲藝舞臺上繼續魅力四射。
“ 寶劍”鋒從磨礪出
未畢業先創業。劉子源這支“劍”篤定選擇用磨礪來錘煉鋒芒。
“我們對于表演真的很熱愛。未畢業先創業,動力源于陳箭箭老師的一句話,她希望我們做劇團能給師弟師妹們一個繼續表演的機會。當時,深圳的原創戲劇團還沒有那么多,我也覺得這是一種責任,我們有責任讓深圳的年輕人看到深圳的原創力量,也有責任把深圳的戲劇推廣出去。”
2014年底,劉子源和妻子李華慧一同成立了荔枝青年劇團:“取名‘荔枝,一方面是因為深圳大學有一片荔枝林,那里承載著我們學習戲劇、編排戲劇的點點滴滴;另一方面是‘荔枝諧音‘勵志之意,劇團的成員幾乎都是來自深圳大學表演系,我們就是這樣一群走出校園卻不想放棄戲劇夢想的年輕人,希望用屬于青年人自己的語言、思維、生活進行創意演出。”
荔枝青年劇團做的第一部戲是“深漂”都市話劇《四根火柴人兒》,該劇由陳箭箭執導,劉子源制片,李華慧監制,由荔枝青年劇團鄧忱超、易晨冬、潘騫、朱丹、郭振宇出演。劇情是個典型的深漂故事,發生在一間出租房,三組故事,畢業的大學生、南下打工的情侶以及懷揣夢想的音樂人,四個人在同一屋檐下不同的苦衷和心酸。整部劇以深圳為背景,以喜劇的形式再現了人情世故,生動刻畫了平凡“深漂人”的各色形態,幽默之余詮釋“深漂人”的忙碌狀與孤獨感,最終呈現給觀眾一場有關“奮斗”的青春詩歌。在劉子源看來,“這部劇就是想和深圳觀眾達成共鳴!”
《四根火柴人兒》的主創清一色是“90后”,曾經有些演員還并非專職,劉子源說:“有個師哥,他當時有本職工作,只有每晚10點下班了才能和我們一起排練,一直排到凌晨兩三點,就這樣堅持了兩個多月。其實,劇里也有很多演員們自己畢業后、工作后的經歷,很像他們自己。”所以,深圳的快節奏,也讓劇團的年輕人們把感悟寫到了海報上。“我們究竟在深圳為了什么?我們甚至沒有傷感的時間就要投入到這個城市當中,那么請給我們一次傷感的機會,接著點燃那根帶給你希望的火柴,繼續過著不同尋常的生活吧!”
劉子源說荔枝青年劇團剛成立時,日子辛苦,心卻不苦。 “剛開始做劇時一點錢都沒有,找了同學做編劇,找了師哥師姐做演員。因劇結緣,我也和同班同學李華慧走到一起,我們也一起擔任制作人。那時候想辦法給大家湊錢,基本就是靠在外拍微電影賺錢養劇組,給劇組買道具、服裝。”
有付出就有回報。在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深圳市戲劇家協會、西鄉街道黨建服務中心的支持下,升級優化后的《四根火柴人兒》成為2017年中國國家話劇院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廣東省唯一入圍的參賽作品,并榮獲田漢戲劇獎一等獎。憑借該劇,荔枝青年劇團終于在寶安西鄉有了自己的“家”。
好的開始讓劉子源和其他劇團成員信心倍增,他們熱血沸騰,緊鑼密鼔地出品了第一部商演輕喜劇《劉小源和李小花》。劇中劉小源和李小花是一對情侶,從相識、相知到表白、熱戀、結婚、共享幸福甜蜜的二人世界,再到平淡、背叛、猜忌的夫妻生活……
短短一個半小時的演出,從戀愛到婚姻到出軌再到死亡,采用時空交錯結構,以時空對話的形式,既展現了生活的喜怒無常,又蘊涵著深刻的道理給人以啟迪。
這種笑點與淚點交織的劇目往往最能吸引人、打動人。果不其然,作品剛誕生便收獲了大量關注,“票賣了八成,演了2場獲得了12萬票房。”劉子源說。
此后,劉子源這支“劍”越磨越鋒利,他的荔枝青年劇團名聲大震,并先后承辦了南山戲劇節、龍崗大學生戲劇節、龍崗青春戲劇社活動、寶安戲劇月等大型文化活動。同時,他們在本土原創劇目上也不斷發力,相繼創作了音樂劇《留下來的理由》、音樂劇《幸福百分比》、輕喜劇《群主郭子》,并獲得廣東省戲劇曲藝花薈銀獎,鵬城金秋金獎等多個榮譽,逐漸成長為深圳本土青年劇團的代表。
“為有”源頭活水來
劉子源是一位勤勉的人,他認為一個人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同時,劉子源還是一位敢于嘗試、敢于推陳出新的人。“在深圳做戲劇可以得到政府支持很幸運,深圳的戲劇氛圍也越來越好,還有可以成長的空間,但仍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棵樹上,戲劇形式需要不斷翻新、延展,才有可能‘青春永駐”。
劉子源這樣想,也一直在努力這樣做。正是時刻用發現的眼光看世界,才給了他與木偶戲“一見鐘情”的機會。
2018年,劉子源結識了來自晉江的青年演員洪金雕,并零距離欣賞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木偶戲:一群年輕的木偶演員通過提、撥、勾、挑、扭等操線動作,手中的木偶突然“活”了起來:孫悟空的英勇果敢、豬八戒的憨態可掬、鐵扇公主的刁蠻任性……每個木偶角色的逼真“表演”,無不令人拍案叫絕。
劉子源被眼前的精彩深深吸引,他立即盛邀洪金雕加入自己的劇團,并在洪金雕的幫助下,趁熱打鐵,聯合國家話劇院《戰馬》團隊傾情打造了木偶肢體劇《我和病毒躲貓貓》。
《戰馬》團隊的另一部代表作品《小兵張嘎·幻想曲》是一部戰爭題材作品,用一種幽默和詼諧的方式來講述戰爭。作品面世后,在國際上名聲大震,曾參加英國愛丁堡藝術節,在皇家-英里大道連續四天用極具“功夫”的中國舞蹈、美輪美奐的即興現代舞、幽默風趣的肢體啞劇加上中國北方特有的“花鼓燈”鼓點伴奏和紙人木偶的生動表演,獲得了觀眾的極高贊譽。
之后,該劇在愛丁堡“焦點劇場”連演四場,令“小兵張嘎”成為最具人氣的戲劇風景。“小兵張嘎”這個極富中國特色的名字吸引了膚色、年齡身份迥然不同的觀眾。
在將戲劇與木偶完美結合中嘗到甜頭的劉子源,馬不停碲,繼續深挖其中的潛力。
2020年7月,荔枝青年劇團原創的“學習強國”木偶快板劇出爐,精心打造的“學習強國”吉祥娃娃“王學習”也正式發布。
該劇以“王學習”小朋友一家三代人的學習故事展開,講述了他們眼里的“學習強國”,并把木偶快板和戲劇表演結合在一起,使用了大量的道具,形象生動,極具可看性,推出后便深受老百姓喜愛。如今,提線木偶已成為西鄉街道的文化品牌,極具文化意蘊。
在戲劇路上,劉子源及他的劇團大膽嘗試,永不停歇。除引進木偶戲外,近兩年他們還涉獵了舞蹈創作、小品編排等多個領域。如現代舞《云上》曾榮獲廣東省嶺南舞蹈大賽作品、編導、表演三項金獎及中國舞蹈“荷花獎”入圍獎;小品《開眼》獲深圳市第十七屆“鵬城金秋”市民文化節原創作品比賽(戲劇類)“金獎”。
一入戲劇行,終生戲劇人。無論音樂劇、舞劇、小劇場戲、木偶劇或是其他先鋒的形式,舞臺永遠是劉子源和他的荔枝青年劇團迸發靈感與激情的“源頭之水”——“我們將不停編下去、演下去,全身心感受觀眾的歡笑、眼淚,掌聲乃至靜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