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切中性”問題是近代哲學認識論轉向以來所有哲學家都不可回避的問題,大哲學家胡塞爾在《現象學的觀念》一書對這個問題也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他說:“認識體驗具有一種意向,這屬于認識體驗的本質,它們意指某物,它們以這種或那種方式與對象發生關系。盡管對象不屬于認識體驗,但與對象發生的關系卻屬于認識體驗。對象能顯現出來,它能在顯現中具有某種被給予性,但盡管如此,它既不是實在地存在于認識現象之中,也不是作為思維而存在”。也就是說,在胡塞爾這里,認識總是意指的某物,這里的某物就是我們要討論的意識活動的對象。這段話基本揭示了對象的三個基本特征:一、對象不是孤立存在的,更不是與認識主體相對立的存在,而總是與意識發生這樣那樣關系,是意識之內的存在;二、對象具有認識主體賦予的被給予性;三、由于認識主體賦予的被給予性,因此對象是能夠顯現自身的對象。
一、意識活動的對象是意識之內的存在
在胡塞爾“意向性”理論中,意向性要意指一個某物,那這個某物就不是意識意指不到的東西,那么什么東西意識意指不到呢?意識意指不到就是外在的客觀存在的事物,這個事物天然保留其自身自在和自然的狀態,與我們主觀意識是相分離的,是一個不以我們意識所轉移的自在之物,這也就是康德所說的“物自體”。那么也就是說意識活動的對象并不是一個與意識無關的或者說與意識相對立的自在之物。
那么意識活動的對象是什么呢?胡塞爾在引文中已經提到,“它既不是實在地存在于認識現象之中,也不是作為思維而存在。”這里的對象就是被我們意識到了的對象,也即能夠被我們思維把握到的存在,是存在于我們意識之中的存在。為什么這樣說?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以為我們把握到的世界是真實存在的世界,其實我們真實把握到的是我們每個人意識中的世界,每個人因為各自意識的不同,把握到的世界的模樣也不盡相同。胡塞爾將這樣的對象成為“現象”,所謂現象學,就是對意識對象研究的科學。在現象學中,世界總是體現為與自身不盡相同的狀態,這就是我們頭腦中的關于世界的意識狀態。這意味著世界和意識中的世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實在。就這樣,胡塞爾把我們的目光從客觀世界引入意識世界。
也就是說,按照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的觀點,意識活動的對象不再是客觀實存的,與人們意識無關的自在之物,而是被意識到了的對象,是意識之內的存在,是與意識發生這樣那樣關系的存在,至于那些在意識之外的現象學尚未延伸到的存在,即在意識之外的東西,因為與生活世界并未發生關聯,所以它尚未成為我們意識活動的對象。
眾所周知,意識活動由意識活動的主體,意識活動的對象,和意識活動的結構或者方式構成,既然我們已經說了,在胡塞爾現象學中,意識活動的對象是包含在意識在內的,那也就是說在意識活動中,意識活動的主體和意識活動的對象是同時存在于意識世界中的,意識活動的主體,意識活動的客體,以及意識活動本身三者是一體的,而世界就是顯現于我們的頭腦中的意識世界。胡塞爾這樣的認識世界的方式同以前的主體和客體的二元對立認識方式顯然不同,最重要的是將意識作為的世界存在的基礎。
二、意識活動的對象具有認識主體賦予的被給予性
在《現象學的觀念》一書中,胡塞爾提到“對象能顯現出來,它能在顯現中具有某種被給予性”。也就是說在胡塞爾看來,意識活動對象是能夠顯現自身的對象,而他之所以能夠顯現是因為對象具有認識主體賦予的被給予性。
在胡塞爾“意向性”理論中,自我意識能夠賦予意識活動對象以意義。任何對象之所以成為該對象,是由于它具有特定的意義,而對象的意義不是對象自身固有的,它是由意識活動的主體,及自我意識所給予的。通過這種意識主體有意識的投射,不僅使得意識活動的對象和意識活動的主體都包含在意識活動中,同時賦予意識活動的對象以意義和價值,自我意識指向某一對象,某一對象就具有了特定的意義,即被給予性,這種被給予性不僅對個別事物是這樣,對整個世界來說都是如此。
那么為什么主體會有這樣給予對象意義的能力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胡塞爾現象學思想的一個內在的根由,即客觀對象與主觀的被寄予方式之間的“相關性”原則。對此,胡塞爾是這樣描述的:“一切存在著的東西,不論具有什么意義,不論屬于什么范圍,都是主觀的相互關聯的系統之標志”。[ ]對于這種主觀的相互關聯的系統,胡塞爾有進一步闡釋:“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體驗處于另外的給予方式中的世界。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以為每個人所看到的事物和世界都像它們展示給他的那樣,這種單純的自明性,如我們所認識到的那樣,掩蓋了一個由值得注意的真理構成的廣大的地平線,這些真理從來沒有按照自己的特征和自己的系統關聯進入到哲學的視野,世界(我們總在談論的世界)和世界的主觀給予方式的相互關聯,從來也沒有引起哲學上的驚異”。
也就是說,在胡塞爾看來,存在著這樣一個世界,這是一個由“給予方式”組成的世界。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和聯系只有通過主體的意識活動來連接,因為意識主體自身多種多樣的“預先被給予方式”都來源于這個世界,這個世界被胡塞爾稱為“思維的被給予性領域”,他是這樣描述的“諸思維表現著一個絕對內在的被給予性領域,無論我們是在什么意義上說明內在。在對純粹現象的直觀中,并且同時是在一個純粹被直觀之物的絕對自身被給予性意義上被給予”。
胡塞爾認為,當我們去研究一個事物的變化時,“要始終不渝地注意在它本身中包含著的顯現與顯現者本身的相互關聯”。就是說,每一個事物本身都在其自身中包含著一個事物自身的顯現與其相關聯的顯現者的關系。這種相互關聯性適用于一切包含在時間空間中的存在者,即“每一種東西都處于與它的屬于自己的在可能經驗中的給予方式的關聯之中”。也就是說,對于主體和對象之間的問題,胡塞爾是通過相關性來解決的:意識活動是有指向性的,這種指向性本身就是認識主體與客體或者認識對象的一種結構,在這個結構中,認識對象的意義和價值是由認識主體給予的,而對象的這種被給予方式本身來源于一個預先就已經存在的,先驗的“思維的被給予性領域”的世界。胡塞爾說:“當第一次想到經驗對象與給予方式這種普遍關聯的先驗性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以致從那以后,我畢生的事業都受到系統闡明這種相互關聯的先驗性的任務的支配。”
三、意識活動的對象是可以自我顯現的對象
在《現象學的觀念》一書中胡塞爾提到的“對象能自身顯現出來”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對象顯現自身,顯現的自然是對象的本質,對象的本質如何才能顯現呢?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對象不是與意識無關的自在之物,而是在意識之內的存在,是被意識到了的對象,那么對象的本質自然也不能向意識之外求,只能在意識之內尋求。因為對象的本質是意識主體賦予的,那么也就是說對象本質顯現的過程就是我們意識從剛開始把握的個別的、變動不羈的被給予性到達絕對的被給予性的過程,那么意識如何達到絕對的被給予性,即達到事物的本質呢?胡塞爾提出了本質還原的說法。
什么是本質?在《本質直觀作為把握先天的真正的方法》中,胡塞爾說:“我們面臨一個問題,在對一個原像,或者說,在對一個事物進行自由變更時,什么東西作為常項、作為必然的普遍形式、作為本質形式保留下來,而沒有這種本質形式,這個事物,作為它這一類事物的例子,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胡塞爾在此所要探討那個“不變更”的原像,也即“常項”的描述,就是事物的本質,不管我們世界的事物無論發生怎樣的變化,都會有一個基本的“常項”貫穿和延續其間。這個“常項”是先驗的,是永恒不變的,是先驗的主體賦予的絕對的被給予性,對于這樣一個先驗的本質,意識怎么才能把握到呢?
科學的方法是有限的,它不能解決認識對象本質的根本問題,只有采用本質還原的方法才可以明察到,即它是如何給予我們,我們就如何接受它:“有一個作為某物或內容在此相合性中必然保持不變的普遍本質始終保留了下來……它在通過這樣一種途徑而產生的理念直觀中本身是如何直接地被給予我們,我們也就如何來理解它”。也就是說只有通過直觀體驗的方式,才能把握對象的本質,胡塞爾認為傳統哲學邏輯歸納或者邏輯演繹的方式,剩下的只有一些空洞的形式,而相對于這種方式,只有直觀和體驗才能賦予認識以內容,而之所以體驗和直觀能達到事物的本質,是因為我的認識對象本身就不是赤裸裸的意識,必然是經過主管改造過的,是意識的改變物,本身就有體驗的成分,也就是說對象的本質本就是主體賦予的,是絕對的被給予性,因此通過這種直觀的方式可以實現胡塞爾本質還原的目的,從而把握到事物的本質。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意識活動的結構是雙向的,一方面,作為意識活動的主體是一個有著先驗的“思維被給予領域”的“先驗自我”,有著先天的主觀給予方式,在意識活動中,不斷的建構著自己意識的對象,賦予意識對象以意義和價值,像胡塞爾說的那樣“如果我們把純粹意識比作一座燈塔,可以說先驗自我是光源,意向性則是耀眼的光束,而光芒四射的范圍就是意識對象的領域。”也就是說,意識活動主體不斷的主動的意識活動的對象綜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意義和本質的對象;另一方面,胡塞爾提到意識活動的對象是一個自我顯現的對象,對象是可以自我顯現其本質的,因為對象的本質是“先驗自我”賦予的,因此不應該從對象本身去挖掘本質,而是應該從主觀的給予方式著手,不斷的向內求。而主體剛開始只是個別意識直觀或體驗到的變化不羈的個別的被給予性,但是現象學的任務就是從變動的內容中把握本質以及本質之間的關系,把握不依賴于個體意識,而是對個體意識普通有效的規律,這樣主體最終直觀和體驗到的就是絕對的被給予性。這是對象主動向意識活動主體靠近的綜合過程。因此,在胡塞爾那里,意識活動是一個主動綜合和被動綜合的雙向過程,這兩個方向同時構成了胡塞爾認識何以可能的最重要的環節。
胡塞爾意識活動結構的雙向過程,是胡塞爾自己對思想的切中性問題的解決方式,無疑是哲學史一個偉大的創舉,本文認為他的這種解決方法扭轉了近代認識論轉向以來,主客體二元對立的狀況,調和了二者之間的矛盾,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追求到自身意識的明晰性,將哲學納入到本質直觀的框架中,使得哲學可以在一個全新的維度和全新的起點再次出發。
參考文獻
[1]胡塞爾.現象學的觀念[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2]倪梁康.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M].北京:三聯書店,1999.
[3]張祥龍.現象學導論七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倪梁康 《智性直觀概念的基本含義及其在東西方思想中的不同命運》[J].哲學研究,2001(03):167-173.
作者簡介
王麗圓(1989.11—),女,回族,河南省新密市,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現象學、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