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槍老太婆》作為“趙派墜子”的代表作之一,開創了河南墜子現代中篇曲目的先河。劇中以劫囚車為主線,塑造了雙槍老太婆的英雄形象。本文以文本為對象,通過對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雅俗的美學特征的闡述來探尋“趙派墜子”的藝術風格特征。
◆關鍵詞:雙槍老太婆;人物;趣味性;雅俗
《雙槍老太婆劫囚車》又名《雙槍老太婆》,是1961年趙錚、荊留套根據小說《紅巖》的情節,并參考李瑞杰的快板書《劫囚車》改編而成。講述重慶解放前中國共產黨在對抗國民黨的戰斗過程中,作為重慶華鎣山游擊縱隊司令員的老太婆為了營救被叛徒出賣而被捕的江姐的故事?!峨p槍老太婆》開創了河南墜子演唱現代中篇曲目的先河,也是趙錚留下為數不多的作詞作曲的作品之一。
《雙槍老太婆》是“趙派墜子”的代表作之一,演出時長約40分鐘。本劇以口語敘事為主,故事結構采用的是中長篇常用的“三迭模式”。即主人公老太婆歷經三次磨難最終達成目標的方式。此劇以評說、敘唱相結合的形式,使用多種藝術手段和表現手法來突出老太婆的英勇形象。本文以《雙槍老太婆》文本為對象,探尋“趙派墜子”的藝術風格特征。
一、人物的多塑性
人物是表現主題、表達思想的最根本的存在,劇中的人物是一切藝術的核心靈魂,是一個劇成功與否的關鍵。鮮明的人物形象主導著整個劇的跌宕起伏,更是整個劇目內容的中心,是傳達中心思想的媒介?!摆w派墜子”從大眾的心理出發,以大眾的好惡和理解來塑造人物。這不僅是藝術創作的需要,更是大眾的情感認同和理想寄托,是大眾主觀意識的情感投射。
中國人自古崇尚近乎神話人物。他們的人格魅力以及理想的倫理色彩使人們向往,從而他們的言行也成為人們模仿的對象,他們的品格也影響著觀眾的思想和行為。《雙槍老太婆劫囚車》的主人公雖已是六旬老人,但也是一位會詠詩頌詞的有識人,更是一名可以領兵殺敵的革命戰士。劇中對其“百發百中,百戰百勝,英勇善戰,臨危不懼”等神化的描寫,塑造了一個近乎完美的英雄形象。所以她成為大眾情感和理想的寄托,成了大眾主觀情緒的投射對象,她的一言一行很容易與觀眾形成共鳴。老太婆出場時,對她的肖像描述為“老人家身體健康,精神飽滿,一不咳嗽,二不發喘。前不沾胸,后不駝背,直挺挺的身子桿兒。黑紫膛色,瓜子面臉兒,高高的鼻梁,一雙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一頭花白頭發,梳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花白小纂兒”,字里行間都透漏著對共產黨人精神面貌的稱贊。相反,對于國民黨的外貌描述卻是“歪戴著帽子,斜披著衣裳;大槍在咯吱窩里夾著,腰彎得像螞蟻一樣,在大橋上‘出溜出溜亂轉?!边@一連串刻意丑化和夸張的描寫與老太婆比較而言,對國民黨的厭惡和諷刺顯而易見,也更引起觀眾對國民黨的反感。
劇中還通過“設扣子”“解扣子”等藝術表現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如故事的開始,“端陽佳節三里長街冷冷清清,關門閉戶沒有一人”等環境的描寫為老太婆的出場設計了“扣子”。在大伙的疑惑中老太婆登場,緊接著又對她“明明是位老人”卻是威名赫赫的“華鎣山縱隊司令員威震川北的雙槍老太婆”的身份提出了質疑。這樣一系列設計扣子、解開扣子的方式,其實是利用觀眾求奇探險的心理,引領他們參與這種的懸念被破解的過程,使其獲得刺激感和成就感。
二、穿插的趣味性
“無噱不成書”表明趣味性在曲藝表演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民眾聽戲看戲,第一目的是為了釋放生活的壓力,所以即使是悲劇也會從中穿插一些詼諧或滑稽的成分。這樣不僅可以調節氣氛,更為塑造人物添磚加瓦。《雙槍老太婆》中則是通過劇中“書筋人物”來實現的劇中的趣味性。即說著四川口音的老板娘。書筋人物不僅推動故事的發展,也增添了故事的曲折性,使原本緊張的氣氛得到暫時的緩解,是點睛之筆。
老太婆喬裝打扮為了營救被抓的江姐冒險來到石橋鎮,正在和進行盤查的國民黨進行周旋的時候,突然出現了四川腔的老板娘。她不僅自夸自己的茶館‘清潔又亮堂”,還努力向顧客推銷自己店里的食物?!氨眮淼奶O果有多么利口,有名兒的川桔滴溜溜地黃。還有蛋糕面包蘇麻餅,油炸的麻團軟又香。還有江米醪槽荷包蛋,這個蜜餞蓮籽百合湯?;鹜若兆游兜篮茫疵佐兆舆€是桂花糖。想吃茶咱也有,一樣一樣的有名堂。大花茶,茉莉香,龍團鳳尾海底楊來沱茶紅茶還有香片,西湖龍井花大方。”老板娘一張口就糕點茶葉列舉了十幾種,有種“數來寶式俏皮的趣味性。觀眾們正處在“救江姐”的緊張氣氛中,這時突然感到一種輕松感,也使故事變得張弛有度跌宕起伏。再如,當作惡多端的警察局長跳窗逃跑時,“飛起開水壺”“砸向后腦勺”“跌個倒栽蔥”等一串動詞,把茶館老板娘把警察局長打趴下的場景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增添了本劇的趣味性。
“現掛”要求演員根據演出現場而進行的臨時發揮和即興創作。不僅考驗演員臨場發揮的功力,更重要的是抓住演出現場的氛圍,在不切斷故事的同時讓觀眾感到一種親近感和互動感,從而體驗到參與表演的樂趣。如,匪兵張得功被共產黨刀架在腰肋時那是攮子?。‰x肚皮只隔著兩層布,手脖子一硬“噗”就進去了,腸子、肚子、撥浪鼓子都出來了的心理描寫,刻畫出了張得功貪生怕死乖乖束手就擒的場面。張得功和李得勝被制服時“成了屬燒雞的-都別了膀兒了”“局長的巴拿馬草帽也掉了,墨色眼鏡只掛住一只耳朵”等一系列“現掛”的方式,描繪出國民黨狼狽滑稽的場面,以博取觀眾的一笑。
三、雅俗的共賞性
河南墜子起源并發展于河南,是中原地區民眾最喜歡的曲藝形式之一。《雙槍老太婆》反映著中原人民的思想感情,蘊含著河南特有的‘俗的美學。首先反映在語言上。河南墜子使用河南方言進行說唱,使用的是“中州音韻”。并且劇中那些來自勞動生活經驗的俗話俚語和歇后語,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如,“有眼不識金鑲玉,太歲頭上敢動土”“射人先射馬,捉住猛虎先掰牙”等這些充滿著生活氣息和市井情趣的語句,使劇情更加幽默風趣且通俗易懂,并且增添了藝術的表現力,使表達的內容更加生動形象。
再次,反映其“大團圓”的結局上。“大團圓”是中國典型的一種審美心理現象,是中國古代敘事文學中的一種傳統結構定式。“大團圓”結局體現的是一般大眾的審美愿望,也可以看作是一種“俗”的美學表現?!峨p槍老太婆》中的主人公老太婆是正直、忠誠、英勇、善良的化身;而反面人物則是面貌丑陋,心靈丑惡,為人不善。本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主題思想,主人公受盡磨難最終圓滿結局。這都是為了迎合觀眾的一般審美情趣而設定的,反映出民眾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也體現出民眾的審美價值取向。
“雅”與“俗”因審美和角度的不同,一直爭議不斷。受儒家思想影響,‘雅正成為一種文化傳統,“雅士”成為一種理想人格,“雅也成了中國古代藝術精神的一種理想品級?!摆w派墜子”《雙槍老太婆劫囚車》中的老太婆與其他的文藝作品(歌劇,快板)里的短打裝扮,腰插雙槍的農民形象截然不同。賦予老太婆理想主義色彩,有著女俠的風范、“儒將”的風采。
《雙槍老太婆》根據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需要進行了“雅言”和‘俗語的分配。全篇多采用通俗的語言進行表演,而在老太婆假扮成國民黨軍官老太太賞畫時,為了迷惑敵人而吟詩:“杯中嘉陵江心水,壺中華鎣山上茶!”句中的“杯中”和“壺中”,“江心水”和“山上茶”對稱的形式是采用了戲曲詩詞中押韻合轍的形式。“押韻合轍”的唱詞,一是符合官宦老太太讀過書受過教育的身份;二是反映了老太婆的聰明機智。劇中根據人物的不同,所使用表現手法也不同。在塑造宦官文人等人物時,唱詞多使用修辭、象征等手法;而在塑造市井民眾等人物時,多穿插生活氣息和市井情趣濃厚的俗話俚語。這樣劇中既有雅文的含蓄和清雅,又有俗語的生動和活潑。
四、結束語
“趙派墜子”的劇目著眼于民眾的生活和心理,透過作品反映編劇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峨p槍老太婆》表現出寓教于樂的特征不容置疑,不僅傳達出深刻的思想內涵也給觀眾以精神的愉悅。本劇著力塑造傳奇老太婆的英雄形象,并通過“書筋人物”的插科打諢以及“設扣”“解扣”“現掛”等藝術表現手法,使得人物典型性與故事趣味性相得益彰。并且利用“雅言”和“俗語”等外向的表現手段表達內面的思想內涵,實現了雅俗的共享性。河南墜子無論在劇目還是唱腔、表演上都需要創新和發現,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繼承和發展的必然之舉。
參考文獻
[1]趙錚,趙抱衡.趙錚河南墜子藝術[M].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
[2]鞏偉.趙錚墜子藝術的審美特質[M].鄭州大學出版社,2011.
[3]何曉明.淺談雅與俗[J].東坡赤壁詩詞,2005(03):58.
[4]李方.情系墜子曲藝人生—記墜子大師趙錚[D].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
作者簡介
王惠麗,女,洛陽師范學院,研究方向:說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