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慧
◆摘? 要:為了讓高段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基于農村學校的校情,我校開展了高段STEAM課程與小學科學課融合的實踐,并對課程主題、活動設計、課程評價、課程實施等方面進行了創新性實踐。
◆關鍵詞:STEAM課程實踐;科學課;深度融合
為了讓高段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我校基于農村學校的校情,實施了借助學校周邊的生態園,高段學生開展STEAM課程與科學課的融合實踐,讓學生通過STEAM課程,體驗創造性學習。教師發現學生個人潛能、師生體會團隊合作力量,發展我校“和美教育”方針。
一、確定課程目標
我校基于農村學校的出發點,提出“和美教育”方針,要培養學生樂于學科學、善于學科學、探究科學的精神,更要創造性學習,依托STEAM課程實施,確定創新性學習目標,即STEAM課程與科學課的深度融合。
二、建構課程模塊
我校STEAM課程,作為高段學生的必修課,課程既要打磨團隊建設精神,又要發展學生個人潛能,科學實踐、技術課程、工程課、數學課程、藝術課相結合統一。在STEAM課程實施時,借助周邊生態園資源,實現園校結合,課內課外結合、線上線下結合。STEAM課程與科學課結合,是學生必須經歷的理解、內化、實踐的過程。
三、課程活動實施
1.首先要考慮路程安全問題和時間節點。
由班主任帶隊,生活老師在班級隊伍尾部,副班主任在班級隊伍中部,大隊伍前頭由級段長領導。公路上老師們時刻提醒注意安全問題,提醒學生靠右行走,一路縱隊步行到生態園,返校時等同。
各班注意時間節點,按照時間表帶領學生借用生態園教室,進行STEAM課堂與科學課融合的學習探究。
2.關鍵是STEAM課程與科學課融合的實施。
第一課是造紙。首先是創設情境,從科學課的角度了解手工造紙和機械造紙不同。學生采用準備好的麻類、樹皮、稻草等原材料,采用新型手工工序泡料、煮料、洗料等。通過造紙,學生體會到創新造紙緊迫性,減少污染又省時。
第二課是陶繪。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首先了解科學課所學材料陶瓷的性質。再從數學角度計算陶盆外表面積大小,計算需要的各種顏料用量。學生再從藝術角度設計各個面的美圖。最后在陶盆表面繪制美圖并貼上標號。教師把成品排成視頻或抖音發到家校群里,讓現場和不在場的家長線上線下共享孩子們的STEAM課程,通過APP在限定時間里公正打卡評價作品。班級根據評分選取優秀作品參展。
第三課是動力圈。這個動力圈直徑有100米。五年級學生在老師的的帶領下,首先從力學角度計算每個同學大致雙手握力大小為多少牛頓。然后眾人共同使勁拿起動力圈,第三步是在音樂配合下,共同發力才能有節奏韻動動力圈。同時老師們拍視頻發家校群,家長在APP留言評價打分。
四、課程評價深度融合
本次STEAM課程利用家校群,家長老師都通過APP評價分值,因為每項課程都從APP上看到科學、藝術、工程、技術、數學五方面的分度值,打分既方便又公正。對于分值高的作品可,下節課繼續融合延伸,保留深度融合的課程。
五、教師團隊建設鞏固
完成本次STEAM課程與科學課融合,絕非三兩個老師能做的。步行路程保護、課程教學設計指導、APP評價設計等,都是全校各教研組老師,尤其是科學組團隊建設的結晶,后續的課程設計,教師團隊建設相繼出臺。通過STEAM課程與科學課融合,更加鞏固了教師團隊建設。
STEAM課程與科學課融合,讓學生認識到科學、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思維與實踐的異同,并且在做項目的過程中逐漸內化科學、技術、工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通過STEAM課程與科學課融,學生會認真思考自己的想法,幫助協會說呢過更好地了解學習過程及自己的想法。學生認真聽講過程中,也有了一次洞察他人思考過程的機會,這也包含了一些學生自己沒有考慮到的思考方式。
參考文獻
[1]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2]麥克·格爾森.從備課開始的50個創意教學方法[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
[3]李傳健.讓課堂活起來[M].吉林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