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麗
數學文化是一種由職業因素聯系起來的特殊群體(數學共同體)所特有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數學文化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數學對于人們觀念、精神以及思維方式的養成起到的舉足輕重的影響。知識的起源、發生、發展是數學文化,在發生發展的過程中運用的思想方法是數學文化,推動數學發展的數學家數學故事等都是數學文化。數學文化使得數學學科不僅僅是一種思想,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超越。傳承先人留下的數學智慧,更要創造更深廣的數學領域。數學的傳承與教育,我們每位數學教師要做到真正地走進數學文化,走進數學文化的研究,才能使的得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文化的氣息,才能讓學生感受數學文化的價值內涵。數學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有什么重要的意義,小學數學教師要怎樣培養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下面我們來探究這兩個問題。
數學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主要表現有以下方面。
1.數學學習,培養了學生的理性精神。美國著名數學史家克萊因認為,數學是一種精神,一種理性的精神。這種精神表現在學生的“求異、質疑、懷疑、批判”等思維方式上。撥開云霧看真相,數學的學習是求真,求本質的學習過程,數學文化的學習,鍛煉學生的學習意志力,崇高了學生對真理的追求,持有質疑的精神,懂得用批判的眼光看問題,尋找問題的本質,解決問題,追求創新,不斷創新的一種崇真精神。
2.數學學習,感受了數學的真善美。數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數學。數學文化具有科學美,數學文化還具有藝術美。數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學科,作為數學教師,我們不僅僅關注的是學科的知識,我們更要做到關注數學的文化功能,乃至關注到人文價值,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乃至人文素養,要做到對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的培育和諧地統一在了一起 。
3.數學學習,鍛煉了學生思維訓練能力。數學學習,是一種深度思考的探究學習,而恰恰這種鉆研式學習能更好鍛煉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有序地思考,理性地思考問題,本質性地看問題,破規則性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方式,不斷開拓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4.數學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數學學習屬于量化模式學習,學習過程是把學習放置于無限的思維空間里,通過提出猜想,建構,實驗,質疑,證明等一系列的思考模式過程進行學習。創造來源實驗、實踐,數學實踐就是通過一個個實踐異中求同的研究性學習中不斷創新,不斷創造,不斷發展。
5.數學學習,練就了學生用數學語言來表達、交流、溝通。數學也是一種科學語言,一種世界語言。數學文化是世界的大同文化,是人類文明起源發展的結果 ,數學的交流更是人類思想與智慧的交流。數學的學習,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讓學生懂得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思想,用數學的語言與世界溝通交流。
作為數學教師,有時為了追求“高分數”,我們更多的是“急功求利”將“數學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數學知識”的掌握上,以“高學分”的標準去衡量一個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不難發現,我們常常不自覺的將作為科學的數學與作為課程的數學的目的混淆,而又將作為課程的數學的文化脈絡切斷,在數學教育出現斷層,背離了教育的本質。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需要一個積累、 沉淀的過程,數學教育不能急功近利,這就如喝茶,慢慢地品嘗,才能回味無窮。數學教師如何做到在學科上發展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呢?我們要注重思考以下問題。
1.營造“活而實有文化氣息”的數學課堂環境。“活”主要指數學教師要有建立“開放”和“彈性”的教學意識。數學教學模式要以開放思維為主導,問題向開放性設計,向可能性設計,向彈性設計,給予學生探究的空間,時間,散發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學數學,活用數學。“實”課堂教學要能呈現出真實、扎實、充實、豐實。真實地展示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情況,及真實存在的問題,能針對課題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引,共同探討幫助學生學習。扎實落實教學目標,扎實落實知識目標,扎實落實學科素養目標,把發展學生學習素養為目標,充實地提高課堂效率,豐實教學效果,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的學習中不斷促成新的觀點和新的想法,真正發展學科文化素養。
2.張揚課堂數學思考的魅力。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角度思考問題,用數學的思維解決問題。數學課堂應是一個思維碰撞的課堂,一節成功的數學課堂,呈現出的是師生圍繞著學習問題進行探究式學習,有師生合作,有伙伴爭論,有實驗,有證明,有美妙絕倫的數學思維方法的產生。良好的數學課堂學習,能逐步改變一個人的思考方式、方法、視角,培養學生探索不止的數學精神,求真善美的數學品格。
3.豐富數學文化滲透的途徑。第一,數學課堂滲透文化教師要緊緊圍繞著學科內容進行數學文化滲透教育。例如《厘米的認識》,厘米的產生于勞動人們的智慧,在生活中人們發現在記錄測量的結果時要用到一個小的測量單位,能使測量的結果更精準,就產生了長度單位厘米。以此類推,面積單位,時間單位,質量單位的產生來源于生活的實際需要,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的來源和背景,感悟數學文化是人們的勞動智慧的結晶。第二,在自主探究中融入數學文化。例如,學生在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利用割補轉化的方法一個平行四邊轉化成一個長方形來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里滲透了割補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探究三角形、梯形同樣也利用了轉化的思想解決問題,探究圓的面積,教材還介紹了劉徽的割圓術,把一個正方形分割成正五邊形,正六邊形,正八邊形等等,分得越多就越接近圓形。“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 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失一矣”。在數學知識的連貫性的學習中 ,認同學習古人的智慧,感受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三,利用數學人物故事來熏陶數學文化教育。走進數學講壇,了解數學家在成長過程中遭遇過的挫折,了解數學家如何遭遇挫折和犯錯誤,如何克服困難在數學領域中作出杰出的貢獻。讓學生在心里樹立正確的人物形象,以此為榜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數學方法上獲得全新的體會,而且知道大數學家也同樣會犯錯誤、遭遇挫折,對學生正確看待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會產生重要的作用。數學思想形成中的曲折與艱辛以及那些偉大的探索者的失敗與成功還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既不僅僅是訓練思考,更是鍛煉意志力一門智慧學科。
4.提升數學教師的綜合素養。數學和文學、哲學、美學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眼里不能只有數學題目,小學數學教師眼里不能只有小學數學知識,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具有綜合的、全面的能力和素養。教師要一直保持不斷學習的能力,不僅僅要吃透學科課程的教育教學內容,有先進的教學育人理念,還要有著淵博廣泛的文化知識。文學,哲學,美學等方面知識的學習都應該是一個老師自我提升的方法方式,長期保持學習,對提高我們的人文素養、文化品位很有幫助,又對教育教學起到促進作用。
數學教育在每一個人身上是不斷的沉淀和積累的,作為他個人文化底蘊是不可缺少的,是伴隨他的一生的,學了數學能更會理性地去思考、辨析。同時學習數學能夠沉淀下來的東西一定有一個感悟、篩選、消化、攝取的過程,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要不斷感悟數學,那才是真正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