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閻敏
江西宜春人,先后畢業于江西省宜春師專藝術系、華南師大美術系, 結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寶安區群眾文化藝術館美術部主任、深圳大學客座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深圳市美術家協會理事、寶安區美術家協會主席。
在閻敏的工作室里,墻上掛著一幅未完成的山水畫,他又在學習和探索新的藝術形式,繼續豐富著自己的版畫世界。曾經那個癡迷繪畫的宜春小鎮少年,如今已經生了些白發,沒有改變的是他對版畫藝術深沉的熱愛,還有那份仍然在打動和溫暖著我們的家園情懷。
那個20多歲入選全國美展的年輕版畫家
閻敏筆下的夢境家園,很大一部分靈感來源于他的故鄉宜春。 上世紀80 年代,他曾是當地入選全國美展最年輕的版畫家。
自上世紀40年代起,被譽為“版畫之鄉”的江西宜春就活躍著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版畫家。恢復高考的第一年,閻敏考入宜春師專藝術系,師從可谷、謝牛、陳祖煌等一批宜春老版畫家,創作了《秋歌》《農家》等具有宜春風味的拓彩版畫作品。其中創作于1983 年的版畫《上學》是閻敏第一次入選全國美展的作品,那一年他26 歲。創作于1987 年的《農家》是閻敏的第一件獲獎作品。當年在臺北舉行的大陸青年版畫家大展上,這幅有一間農舍、幾只雞以及勞作的母親的溫情作品征服了遠離故土游子的心。
1987 年,宜春版畫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閻敏有5 件作品參展,并分別被中國美術館、中國對外展覽公司、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中央美術學院、浙江美術學院收藏。中央美院版畫系主任宋源文見到閻敏時高興地說:“這么年輕啊,作品挺深沉的嘛。”
那一年,閻敏面臨一個抉擇,是繼續留在政府部門利用少有的業余時間創作,還是成為一名專職畫家。最終,他放棄仕途升遷的機會,來到中央美院進修深造。一年的進修讓他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創作風格更具個性化,形式上也做了大膽創新,開始嘗試綜合版畫探索,漸入佳境。他的探索取得了成功。1990 年,其綜合版畫作品《冬日》榮獲“全國第十屆版畫展”銅獎, 這是綜合版畫作品在全國版畫展中首次獲獎,在美術界開了先河。
20世紀90 年代,閻敏的《冬日》《白云輕輕飄過》《家住小河邊》等小鎮民居系列在版畫界產生了極大影響 。他說:“那個時期的作品讓更多人認識了我。” 斑駁的木樓、靜流的小河、古老的拱橋、泊岸的舟船以及那融在一片氤氳之中,給人以夢幻和向往的小鎮民居,閻敏用樸實、細膩的情感和筆調營造出一個靜謐溫情、樸拙安詳的夢境家園,讓觀者懷念、依戀。
閻敏說:“我是一個故鄉情結很重的人,雖說離開宜春20 多年,但是家鄉小鎮富有特色的民居、街巷、小橋流水、田園樹林、風土人情以及童年、少年、青年的許多回憶,在我心中確有著難以割舍的夢繞魂牽, 也一直是我表現的對象。可以說,有著多年農村生活經歷,又離開農村在城市定居的人,都會有一種深入骨髓的故土情懷,培養出特有的心理意識和審美傾向, 它影響著我的繪畫品味,以至于在多年的藝術創作實踐中,潛意識地注入其情愫,并自覺不自覺地在作品里營造這種氛圍。”
改革開放熱土的藝術追尋
帶著對故鄉的眷戀和對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向往, 1993 年,閻敏作為深圳美術教育引進人才,踏上了寶安這片熱土。
在寶安人大多都不了解版畫的時候,閻敏用上班第一個月的工資買了一臺版畫機。他的一名學生獲得了廣東省第九屆美術書法攝影聯展的金獎,獲獎作品就是用這臺版畫機制作的。為了推廣版畫藝術,閻敏參與了觀瀾版畫基地的籌建,還為中小學美術教師開辦版畫培訓班,傳授版畫創作技法,為深圳培養了不少版畫教育人才。
也許是因為從宜春版畫家群體走出來的,閻敏認為,一個地區美術事業的發展僅靠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于是在1999 年,他策劃了一場轟動美術界的展覽, 一批寶安畫家的作品在中國美術館亮相,沒有人會想到,一個區竟然有這樣強的美術實力。
除了繁忙的工作,閻敏對藝術的探索仍然沒有止步。在窗外芭蕉葉的背景下,一個打著赤腳的嶺南姑娘頗具南粵風情,作品《南風》讓閻敏第一次找到了畫南方的感覺。而這一刻他等待了很長時間。這幅作品后來入選全國第十屆美術作品展,并被中央美術館收藏。繼《南風》之后,閻敏又創作了以寶安外來青工為創作原型的《青春旅途》,還有帶有深圳海洋文明印記的《海風》系列,一艘艘斑駁的古船,比起曾經的小鎮民居,仿佛更多了些滄桑的味道,但仍然講的是時間的故事。
寶安帶給閻敏不同的感受,他不斷地為豐富當代綜合版畫技法、拓展版畫語言積極地探索。如《漢風唐韻》系列中那些記載著滄桑巨變的古文字和具有豐富歷史意蘊的石馬,《時尚》系列中帶有褶皺的舊衣服, 都成為他新的精神載體。閻敏說,各種時裝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更替,他想為大家在快節奏的生活里留存一點記憶。
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民居系列、海風系列,還是時尚系列,也不管是在江西的宜春小鎮,還是在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閻敏的作品始終都充滿了溫情和人文色彩。時代在飛速發展,歲月在無情地變遷, 而這些作品卻讓我們溫暖、懷戀,它們都與人有關, 細膩又深刻地講述了人與時間的關系,卻并不讓我們覺得悲涼。
內心鄉野自然的回望
“我的理想是回歸自然和生活。” 閻敏說。廣西、貴州、太行山,一幅幅精美的寫生作品記錄了他多年來的足跡。印象最深的還是太行山,置身于雄渾壯美的山間,閻敏覺得自己像一個小學生。
從2012 年開始,寶安區文體旅游局、區群藝館組織基層美術工作者開展“走進太行”寫生活動,回歸自然的寫生風氣漸具開來,為寶安美術的發展帶來了新氣象。作為區群眾文化藝術館美術部主任,閻敏三年四上太行山,每次都有新的收獲。“我們去太行山沒有任何接待,就住在山上的房子里,上午帶幾個饅頭到山上待一整天,那里電視信號不好,收不到幾個臺,后來連手機信號也沒了。但是,人的生活越簡單, 內心就越豐富。”他說,畫家面對自然的時候,總是懷著謙卑、敬畏的心,你會永遠感到自己表現能力欠缺。
幾年前,深圳美術館館長宋玉明計劃舉辦“關注本土藝術”系列展覽,閻敏成為受邀參加這一系列展覽的首位畫家,當宋玉明看到那些寫生手稿時,驚喜地說:“這些寫生作品一定要放到展覽中去!”在深圳美術館舉辦的“尋跡——閻敏版畫展”上,60 幅寫生手稿的確成為一大亮點,引起不少觀者的贊嘆。不管是山、樹,還是民居,畫面簡潔而細膩,構圖也有取舍, 作品十分生動。正如畫家譚向東所說:“閻敏的寫生, 呈現出嚴謹的造型和多變的構圖能力,更顯露出真摯深沉的感情。”
閻敏說:“如果說我的作品還有那么些情感真摯、樸實厚重特點的話,那其中切實寫進了我的情感和寄托, 溶入了我童年的夢幻、生活的思索、心靈的期待、精神的寄托。縱使時光流轉,乃至遷居都市,依然初衷不改,秉性難移。”
2017 年,閻敏當選寶安區美術家協會主席,這是一個新的開始,而他仍然行走在版畫藝術道路上,豐富著心靈的故鄉,那是詩意的棲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