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供稿
加快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廣東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老區蘇區工作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多措并舉、綜合施策,用心用情用功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策法規支撐
廣東省委、省政府將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擺在突出位置來抓,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出臺多份政策法規,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多次深入老區蘇區實地調研。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工作現場會。成立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任組長的老區蘇區振興發展領導小組,統籌協調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工作。出臺《關于進一步推動我省革命老區和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海陸豐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等規劃文件。廣東省人大頒布施行《廣東省促進革命老區發展條例》,為老區蘇區振興發展提供了政策法規支撐。
二、加強財政支持,強化基本財力保障
廣東在用好國家各項政策的同時加大省級層面支持力度,從2019年起,省財政對原中央蘇區和海陸豐革命老區困難縣(統稱重點老區蘇區)專項財力補助提升至每年每縣4000萬元,其他革命老區每年每縣安排1000萬元,每年共安排14億元。廣東省對重點老區蘇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補助、基本醫療保險補助等9項基本公共服務共同財政事權項目,統籌中央和省級資金承擔100%支出責任。省級通過完善均衡性轉移支付、生態保護補償等財力性轉移支付制度,強化對老區蘇區的基本財力保障。2020年,廣東省財政共安排老區蘇區縣均衡性轉移支付及生態保護區財政補償轉移支付464億元。
三、加強資源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2012年起,廣東逐步提高重點老區蘇區境內省管高速公路、國鐵干線項目資本金省級出資比例,2018年起免除市縣出資責任。從2019年起,將重大項目資本金免除當地出資責任的領域由國鐵干線、省管高速公路擴大到國家和省統一部署的機場、港口、碼頭、水利工程、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項目。新增地方政府債券向老區蘇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傾斜,2016—2020年累計安排原中央蘇區縣新增債券額度305.24億元,年均增長25.3%。老區蘇區發展條件進一步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外聯內暢”步伐加快,梅汕高鐵建成通車,廣汕、汕汕鐵路加快建設,梅龍鐵路開工建設,大廣高速、汕昆高速、韶贛高速、寧莞高速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韶關機場軍民合用、湛江機場遷建等項目抓緊建設中。梅州市“十三五”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222.6公里,創歷史新高。粵東天然氣主干管網梅州段基本建成。
四、加強統籌規劃,培育發展特色產業
設立老區蘇區發展專項獎補資金,以重點老區蘇區所得稅省級分成部分作為參考進行獎補,支持其招商引資、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等。2019—2020年,已足額落實安排獎補資金23億元。在統籌安排省級產業類和創新類發展專項資金時,同等條件下傾斜支持老區蘇區,2020年安排22億元支持老區蘇區所在地市企業開展智能化改造,安排10億元支持老區蘇區產業共建,推進產業園區提質增效。制定廣東省“1+20”戰略性產業集群行動計劃,并通過產業共建,鼓勵革命老區發展優勢產業。通過廣州對口幫扶梅州,促成了廣汽集團、廣藥集團等行業領軍企業到梅州投資,形成了“蜂王型企業+產業集群”的產業共建模式。印發《關于組織申報省產業園和特色產業園的工作方案》,指導革命老區申報首批特色產業園。支持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2020年,共安排省級財政資金8億元支持革命老區縣(區)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五、決勝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
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從2019年下半年起,重點老區蘇區的村級組織辦公經費省級補助部分在原來基礎上增加20%。省管黨費優先扶持重點老區蘇區行政村,每村50萬元,開展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試點工作。2020年投入省級及以上財政補助資金7.68億元扶持革命老區877個村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農業特色產業。加大老區蘇區農村科技特派員選派力度,2020年共選派農村科技特派員906名,對接945個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完成廣東農村科技特派員對接全省省定貧困村全覆蓋。大力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及農村電商精準扶貧工作。梅州市有5個縣(市)成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90%以上村莊建成干凈整潔村,349個省定貧困村基本建成新農村示范村,村莊保潔覆蓋率均達100%。韶關、茂名和肇慶等光伏扶貧項目累計幫扶貧困戶5609戶,每年為貧困戶增收3000元/戶。
六、加強民生保障,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切實加大對老區蘇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財政保障力度,推進教育、衛生、文化等項目建設。傾斜支持老區蘇區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技工教育,支持創建現代職業教育綜合改革示范市。中央和省級支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資金,按照不低于其他地區1.2的系數安排至重點老區蘇區。省統一部署的鄉鎮中心衛生院升級改造、縣級中醫院升級建設項目資金,由省級財政按規定標準進行全額補助,2020年足額落實補助資金8.4億元。原中央蘇區縣域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有較大提升,縣域內住院率平均為76.23%,初步實現大病不出縣;遠程醫療已覆蓋原中央蘇區11個縣人民醫院和201個鄉鎮衛生院。印發進一步提升老區蘇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共下達含老區蘇區在內的粵東西北各地市補齊人均公共文化支出短板資金9.78億元,對未達標的61個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共安排4880萬元補助(每館補助標準為80萬元,為非老區蘇區館補助標準的2倍)。梅州、河源、韶關、潮州共建成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6022個,覆蓋率達到99.8%。
七、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傳承紅色文化
加強對紅色文物和革命遺址的保護,優先支持老區蘇區符合條件的革命遺址搶救、整理、保護和維修。啟動葉劍英故居、閩粵贛邊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舊址、茂芝會議舊址等一批老區蘇區革命文物保護修繕和陳列展示及周邊環境整治工程。開展全省紅色革命遺址普查,確認了4269處紅色革命遺址。2020年落實老區蘇區縣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經費0.8億元,增長7.1%。印發推進老區蘇區紅色旅游發展工作指引,推出紅色文化線路。支持老區蘇區創建提升各類國家A級旅游景區。2020年,安排資金1700萬元支持揭西等14個縣區創建成為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安排資金1400余萬支持汕尾城區等打造70余條廣東省鄉村旅游精品線路,老區蘇區新增A級旅游景區49家,南雄市等15個老區蘇區評定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八、加強生態保護,推動可持續發展
印發生態保護區財政補償轉移支付辦法,實現生態補償對生態發展區、生態紅線區、禁止開發區及海洋特別保護區全覆蓋。印發東江流域省內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實施方案,按照“利益相關者補償”原則,對上游地市予以合理資金補償,2020年廣東省財政廳共撥付韶關、河源、梅州市生態補償資金1億元。環保專項資金對老區蘇區給予較大的傾斜,2020年安排中央農村環境整治資金1.59億元,支持老區蘇區開展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工作。一批生態修復保護工程加快推進,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成效初顯。2020年,廣東省老區蘇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100%穩定達標,東江、西江、北江、韓江等主要江河干流水質保持優良;老區蘇區所在地級以上城市的AQI達標率為98.2%,比廣東省平均水平高2.7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