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希杰
工業在促進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在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速度與數量方面,更是農業無法企及的。通俗地理解,工業是將自然界存在的動植物或礦產等自然資源,通過一定的技術和設備加工成人類需要的產品。自然資源是發展工業的基礎,一個地區發展什么樣的工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擁有何種自然資源。如果一個地方的礦產資源較為匱乏,或者受到其他約束無法開發,那么這個地區的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發展就會受到比較大的限制。福建省壽寧縣就是這樣一種情況。
2020年,筆者利用在壽寧縣掛職服務的機會,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大三祥”工業發展戰略,深入全縣工業企業和園區實地調研走訪,召開部門座談會了解情況,全面了解壽寧縣工業發展的歷史及現狀,對資源相對匱乏的山區農業縣如何發展工業問題進行了調研和思考。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供有關方面參考。
一、壽寧縣發展工業的歷史脈絡
福建省壽寧縣地處閩浙交界深山腹地,縣域面積143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0—800米,是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壽寧縣曾是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下黨鄉是習近平總書記長期牽掛的地方。80年代末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曾“九到壽寧、三進下黨”訪貧問苦、指導發展,留下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四下基層”等寶貴精神財富,至今依然十分牽掛。壽寧縣于2019年成功脫貧摘帽,下黨鄉鄉親們給總書記寫信匯報脫貧成果。總書記欣然回信,勉勵他們繼續走好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壽寧是傳統的農業縣,茶是主導產業,全縣70%的人口從事種茶、采茶、制茶、售茶等與茶相關的產業。以茶葉加工為代表的輕工業是該縣工業的“常青樹”,而其他工業則比較羸弱。從20世紀70年代初的電力和糧食加工開始,壽寧縣的工業企業換過幾茬,先后涉足機電、鑄造、紡織、機械冶煉與建材、化工、眼鏡、食品加工、工藝美術、日用輕工等多個行業,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三資企業、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等多種所有制性質的企業都同時存在過,多數為勞動密集型企業。1993年,全縣有工業企業1820家,工業總產值3.11億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52.3%,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之后,隨著國家治理整頓和企業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國家銀根緊縮,銀行擇優放貸,政府不再向國有企業投資。由于長期習慣計劃經濟管理模式,管理與技術落后,設備陳舊,產品質量差、積壓嚴重,加上貨款被拖欠,借貸難還,三角債嚴重,大多數國有企業、集體企業、鄉鎮企業相繼破產倒閉。至2001年,全縣集體工業企業幾乎全部消亡,全縣僅剩1家處于半停產狀態的國有工業企業和1家鄉鎮工業企業。
工業企業體制改革后,壽寧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當年開出的“鍥而不舍唱好山歌”“馬不停蹄辦好工業”的根治窮病“良方”,工業意識再次增強,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加大,稅收獎勵等支持政策密集推出,工業發展環境逐步改善,民營工業企業迅速發展。在此期間,福建壽寧工業園區、際武工業集中區、武曲工業集中區、際頭仔工業小區等工業集中區相繼創建,主要承接浙南溫州等地區轉移過來的低端工業,以傳統、初級的機械加工、鑄造等為主,產業精度不高,產業關聯度低。針對這種狀況,壽寧縣從2015年開始,著力發展以三祥新材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新材料工業,建設三祥科技園,全力扶持三祥公司發展。目前,三祥公司已成為縣內最具發展潛力的龍頭工業企業,也成為寧德市重點工業企業、福建省重要冶金生產基地。
二、壽寧縣的資源稟賦與約束條件分析
壽寧縣境內擁有較為豐富的水能資源、森林資源、富硒富鋅土壤資源和一定的礦產資源,但同時也面臨著生態環境方面的約束,無法對這些資源特別是礦產資源進行深度開發。
(一)水能資源情況
壽寧是全國第二批農村電氣化縣和福建省水電十強縣,全縣流域總面積超過200平方千米以上的溪流有4條,50—200平方千米的有2條,其中,最大的斜灘溪流域面積730.9平方千米,大小支流1700多條。全縣多年平均徑流量總量17.65億立方米,坡降陡峻、源短流急,落差大、高水頭開發,水能蘊藏量27萬千瓦。
(二)森林資源情況
壽寧縣境內群山起伏,森林資源豐富,2019年全縣森林覆蓋率72%,林業用地面積170.78萬畝,毛竹豐產林8萬畝,油茶種植面積6.5萬畝。境內山高、林密、霧濃,雨量充沛,海拔落差懸殊,晝夜溫差迥異,氣候溫暖濕潤,黃紅土壤土層深厚,具備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造就了香而不濁、清而不淡、鮮爽甘甜的茶葉品質,茶葉采摘期可從每年的2月下旬采摘到11月上中旬。生產的“壽寧高山烏龍茶”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壽寧高山茶”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登記和中國地理標志認證,有130個茶葉產品獲得省級以上名茶和優質茶獎,先后獲評“中國名茶之鄉”“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茶產業百強縣”等國家級榮譽稱號。2019年全縣茶園面積15.5萬畝,茶葉年產量1.45萬噸,產值11.5億元,茶葉相關產業鏈總產值達24.9億元。
(三)富硒富鋅土壤資源情況
壽寧縣境內已探明58.2萬畝富硒和68.8萬畝富鋅土壤資源,分別占壽寧縣土地面積25.8%和32.2%。壽寧富硒富鋅土壤有4大特點:源自天然,土壤中所含的硒、鋅元素均為天然存在,沒有外源性因素;雙素共生,土壤中硒、鋅元素富足,且富硒富鋅區大部分重疊;含量適中,硒、鋅雙素在土壤中既達到富硒富鋅標準,又沒有突破上限;無重金屬,富硒富鋅區土壤沒有伴生重金屬污染,土壤清潔度99.5%,整體處于清潔狀態,是福建省土壤環境質量最優越的地區之一,獲評“中國硒鋅綠谷”。2019年全縣富硒富鋅產業產值10.2億元。
(四)礦產資源情況
壽寧縣境內已探明金屬和非金屬礦產19種:鐵、銅、鎢、金、鉬、銀、錳、鉛鋅、硫鐵礦、白云巖、石墨、明礬石、葉臘石、石英石、高嶺土、紫砂陶土、飾面用的花岡巖類、建筑用花岡巖類、磚瓦粘土及河沙。探明各種礦產資源礦區儲量有32處,按儲量規模劃分,大型1處,中型4處,小型以及零星分散27處;按礦種劃分,建筑石料10處、飾面石材9處、葉蠟石3處、冶金用白云巖2處、銀礦2處、明礬石、硅石、硫鐵礦、鐵礦、石墨礦、礦泉水各2處。白云巖、葉臘石、石墨、飾面用花岡巖、飾面用凝灰巖、紫砂陶土礦等非金屬礦是優勢礦種,紫紅色凝灰巖石礦是福建省少有的紅色系列石材品種。
但同時,壽寧縣也是生態環境本底良好的地區,擁有三個生態文明方面的國字頭稱號: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水源涵養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生態立縣的發展定位決定了壽寧縣在開發自然資源方面必須有所取舍,特別是不能大力發展礦產開發型工業。歷史上,壽寧縣也曾出現過石板材加工等產業,其出產的“壽寧紅”石板材一度擁有良好的口碑和市場。但這個行業對青山綠水的破壞非常嚴重,甚至將原本干凈清澈的河流變成了“紅河谷”。后來,縣委縣政府痛下決心,不再發展石板材加工業,堅決取締關閉相關企業,終于恢復了河流的本來面貌。再舉一例,雖然壽寧縣擁有豐富的水電資源,但因建水電站會減少下游水量,盡管有最小生態下泄流量的要求,但在枯水季節,還是有很多溪流水道日漸干枯,有的僅剩涓涓細流,對生態的負面影響很大。這些都決定了壽寧發展工業必須摒棄傳統的資源開發型道路,需要另辟蹊徑。
三、壽寧縣的工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壽寧縣委縣政府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立足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政策,堅持新發展理念,提出了“大下黨、大三祥、大城鎮”三部主題曲的發展戰略,涉及鄉村振興、工業強縣、新型城鎮化建設等縣域經濟發展三大領域。工業板塊主要依托縣內“一枝獨秀”的工業企業——三祥新材有限公司,重點圍繞三祥新材的主打產品進行產業鏈拓展,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推進工業百億攻堅戰,工業發展進入快車道。2020年,全縣規上工業企業78家(不含供電,其中中小型科技企業5家,上市工業企業1家,年產值上億元的工業企業9家),完成規上工業產值48.63億元,規上工業用電量2.7億千瓦時,貢獻稅收1億元。
主要涉及新材料、機械設備制造、金屬冶煉與壓延加工、橡膠制品、茶葉加工、竹木制品、水電等七大行業。
(一)新材料工業
主要就是三祥新材有限公司,是壽寧縣提高縣域產業集群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性龍頭工業企業。三祥新材是一家主要生產鋯系列產品的上市高新技術企業,在加工鑄造類企業遍地的壽寧縣可謂鶴立雞群。鑒于三祥公司產品廣泛的應用領域,“大三祥”戰略就是圍繞三祥產業鏈的拓展延伸進行招商引資,圍繞氧化鋯在各領域的應用落地項目。
(二)機械設備制造工業
以壽寧縣斜灘宏建鑄件廠、寧德市大裕精密鑄造有限公司為代表,規上工業企業17家,主要生產電動機、泵體、汽車冷凝器等產品,為寧德及周邊區縣的相關產業提供配套支撐。
(三)金屬冶煉與壓延加工工業
以福建聯生鋼材有限公司、壽寧縣瑞銘鋁制品有限公司為代表,規上工業企業8家,主要生產各類金屬閥門、電機等產品,為周邊的福安市電機企業等提供配套,也有部分產品出口。
(四)橡膠制品工業
以壽寧縣豐源橡塑有限公司為代表,規上工業企業4家,主要生產再生橡膠、鞋底材料等產品,為浙南等地的制鞋企業提供配套。
(五)茶葉加工業
以福建閩翔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福建省天禧御茶園茶業有限公司、壽寧縣春倫茶業有限公司等為代表,規上工業企業32家,主要生產高山烏龍茶的初、精制品,是壽寧縣的傳統支柱產業,也是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產業。
(六)竹木制品業
以壽寧縣恒輝木制品有限公司、福建森鑫工藝品有限公司為代表,規上工業企業8家,主要生產兒童竹木玩具、竹木家具等產品。
(七)水電業
以福建壽寧牛頭山水電有限公司、壽寧縣富源水電有限公司為代表,規上工業企業3家。
(八)其他工業企業
以福建恒力混泥土攪拌有限公司為代表,廬嶺礦業為其提供砂石骨料等原材料配套,另有3家紡織品和紙制品制造企業,有規上工業企業5家。
四、存在的問題
總體上看,壽寧縣工業發展“基礎差、底子薄”,工業經濟總量偏小、實力偏弱,特別是龍頭企業少、科技含量低,仍處于工業化的初始階段,工業發展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
(一)產業鏈短且有缺失,產業聚集度低
壽寧縣大多數工業企業之間的關聯度低,沒有形成配套協作的機制和能力,很多企業都是為縣外工業企業配套,本縣產業鏈不完善。例如,工業龍頭企業三祥公司“兩頭在外”,原材料和一半的市場都在國外,特別是原材料嚴重依賴澳大利亞進口,在本次疫情中受到一定沖擊。公司產品以氧化鋯等工業添加劑為主,產品深加工和行業應用剛起步,產業鏈有待進一步延伸拓展。再如,大裕鑄造公司由于本縣受到環保政策約束,無法對鑄件進行上漆工藝操作,不得不專門運到隔壁的福安市,完成上漆工序后再運回來,大大增加了企業生產成本。
(二)工業品種較為單一,且同質化嚴重
園區基礎設施配套滯后,服務功能不夠完善,缺乏投資吸引力,龍頭企業沒有發揮好對上下游和相關行業的帶動作用。同時,由于經營管理處于初級水平,缺乏統一的產業發展指引和相應的準入標準,導致各工業園區的工業品種單一,同質化嚴重,全縣規模以上企業78家,僅鑄造類企業就有25家,且三個工業園區均有分布。
(三)瓶頸制約問題突出,發展要素緊缺
壽寧縣地處山區,土地資源匱乏,工業用地存量不足與項目建設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區位優勢不明顯,交通欠發達,僅有一條過境的溧寧高速,其他都是普通的省道、縣道。缺乏專業的物流市場,與發達地區的銜接渠道少,難以形成良性互動。近年來,壽寧縣的基礎設施建設雖然取得長足進步,但與周邊縣市相比仍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是全省少數幾個未通鐵路的縣份。工業集中區及三祥科技園都是邊開發邊建設,只能做到“三通一平”,離“五通一平”“七通一平”等要求差距較大,園區承載能力弱,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性強的項目難以生成落地。
(四)企業創新能力不足,資源利用率低
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科技、創新型企業少,企業技術水平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低,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較弱。以資源依賴型、粗放加工型、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為主,工藝技術設備落后,低水平生產能力過剩。二是綠色制造和清潔生產水平有待提升。多數企業缺乏節能意識,也未實施節能技改項目。部分企業仍有一定的氣味、噪音污染。一些茶葉加工廠仍在使用傳統鍋爐,以煤或木材為加熱燃料,煙塵排放有污染,且不利于茶葉品質提升。
(五)基礎環境亟待優化,人力資源匱乏
由于縣域工業規模小,效益一般,收入報酬不高,發展空間不大,教育衛生等城市生活配套公共服務方面存在較多短板,一些有技術、懂管理、善經營的大學生畢業后不愿回壽寧工作,外地人才也因各種原因不愿到壽寧工作,引不來也留不住人才。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規上工業企業用工3940人,其中中高級技術人員206人,僅占職工總數的5.1%。同時,工業企業普遍存在用工不飽和、人員流失嚴重的問題,新生代農民工在掙錢的同時,還需要一定的精神生活,更看重生活品質,而壽寧在這方面明顯滯后,造成農村有效勞動力大多奔赴發達地區務工發展。
五、關于壽寧縣工業發展策略的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指出,“閩東工業的發展前途在于建立穩固的原料供應的基礎,不能搞‘無米之炊。”要“著眼于本地資源的加工利用,發展產品適銷對路、本地又有相當生產優勢的工業”。總書記還指出,“應當是緊緊圍繞農業發展工業,以發展工業來支援農業。”這樣的理念在今天看來,仍然是極具現實意義的。
基于上述指導思想,根據壽寧縣的資源稟賦,結合生態立縣方面的約束,建議壽寧縣將不同類型的工業分為優先、重點、審慎、禁止四類,實施不同的發展策略,即:優先發展種植加工型工業,重點發展周邊產業鏈配套型工業,審慎發展飼養加工型、林木加工型、礦產資源開發型及水電工業,禁止發展對生態環境有污染的工業。目標是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與保護青山綠水之間找到平衡,途徑是走綠色工業發展之路。
(一)優先發展種植加工型工業
壽寧是傳統的農業縣,農業資源優勢特色明顯。15萬畝茶園、120萬畝富硒富鋅土壤,以及眾多的國家級農產品榮譽稱號,是壽寧農業的靚麗名片。建議按照總書記“靠山吃山唱好山歌”的指示,一方面大力發展高山茶、生態硒鋅農業產業,重點解決規模和品質兩方面問題,著力打好綠色、有機、生態牌;另一方面,在鞏固提升現有茶葉加工業的基礎上,圍繞縣里近幾年著力發展的葡萄、獼猴桃、錐栗、臍橙等特色農產品,探索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通過農產品深加工延長農產品保質期,拓展銷售半徑,延伸農業產業鏈。同時,大力培育、宣傳推廣“下鄉的味道”縣域公共品牌,在充分發揮其政治效應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發揮其市場效應。強化銷售引領,做大做強“下鄉的味道”電商平臺,逐步形成以電商平臺為主、線下銷售為輔的農產品銷售新格局,以銷售引領生產和加工,打通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全鏈條,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二)重點發展產業鏈配套型工業
產業鏈能夠串點成線,帶動上下游關聯企業協調發展,使行業更具穩固性。縣內形成產業鏈可以抱團發展、“肥水不流外人田”;與縣外企業形成產業鏈可以優勢互補,增強本企業的盈利和抵御風險能力。根據壽寧縣目前工業企業現狀,建議縣內充分發揮三祥新材的引領作用,依托其主導產品在全球細分行業處于領先地位的技術優勢,舉全縣之力推進鋯鎂新材料全產業鏈發展,打造產業鏈,構建產業網,推動壽寧縣工業新材料產業從“鏈”向“網”拓展。縣外主動融入寧德市工業發展大格局,為四大主導產業提供支撐配套,爭取成為市級工業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環。
(三)審慎發展飼養加工型、林木加工型、礦產資源開發型及水電工業
生豬養殖、雞鴨飼養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屠宰加工廠等雖然也能發揮壽寧的生態優勢,但畢竟對生態環境有風險。盡管技術層面養殖場、屠宰場具備相應的環保處理能力,但由于管理層面可能發生“貓捉老鼠”的游戲,建議對此類食品加工業采取審慎發展的態度。林木產業可能會引發私下林木采伐行為,不利于森林資源的保護。閩東地區的礦產資源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已經開采過一輪,當時興建了明礬廠、銅礦、硫磺廠等,后多數因資源枯竭停辦。在當前重視生態文明的時代背景下,更加不宜大規模開發利用。水電站會對河流生態產生負面影響,盡管有最小生態下泄流量方面的要求,但現實中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所以,這些工業形態需要審慎發展。
(四)禁止發展對生態環境有污染的工業
壽寧縣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水源涵養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保護生態環境是發展任何產業都需要考慮的問題。2018年,壽寧縣出臺了《壽寧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對限制類、禁止類產業作出了明確規定,包括金屬礦采選業、皮革制鞋業、造紙業等。2020年,壽寧縣劃定了畜禽養殖禁養區和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在保護水源、改善空氣質量等方面通過制度予以保障。今后要把這些限制性規定落到實處,堅決頂住利益的誘惑,保護好這一方干凈水土。
六、應當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是打造特色鮮明的工業園區。發展工業,園區是聚集地,更是主陣地,園區發展既要布局清晰,更要特色鮮明。加快推進工業企業進園區工作,加強南陽、際武、武曲三個工業園區的精細化管理,以現有主導企業為基礎,強化培育,分別形成特色,打造主導產業。如武曲以鑄造、食品加工為主,際武以金屬制品加工、汽摩配件為主,南陽以鋯鎂新材料、茶葉加工為主。推動幾個園區之間形成產業鏈,或者園區內部企業之間形成產業鏈,鼓勵園區內部企業之間加強交易,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生產成本和研發成本等,不斷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二是注重節能環保和綠色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壽寧是全國50個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之一,應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通過技術創新,加快推廣綠色技術裝備,大力發展高附加值工業產業,推動現有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提升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建議適時組織開展“工業綠色體檢行動”,對全縣所有工業企業進行一次“綠色體檢”,內容包括節能、節水、環保、廢棄物綜合利用等,儲備若干節能環保技改項目,分批分期組織實施。邀請循環經濟專家診斷各園區企業以及工業與農業之間的循環利用現狀,挖掘循環經濟或資源綜合利用潛力,通過項目化方式落地實施,整體提升全縣工業的循環利用水平。抓好現有礦山的日常監管,嚴格執行采掘量、采掘邊界等方面的規定,落實環保措施,最大限度保護好山體植被,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三是注重信息化手段的應用。大數據時代,信息化不受山高路遠、交通閉塞等基礎設施滯后的影響,是山區和落后地區加快發展追趕超越的難得機遇。建議壽寧縣從增量和存量兩個角度,一方面在招商引資工作中,注意引入高科技信息化企業,適當發展一些諸如神經三維標注等勞動密集型高科技配套產業,提升全縣工業檔次的同時也引導年輕人回鄉就業;另一方面在推動現有工業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高度重視信息技術的引進和應用,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率先開展能耗環保在線監測等方面的工作,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推動縣域工業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作者為中組部、團中央第20批博士服務團成員,國家節能中心綜合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