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明確指出要尊重客觀規律,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形成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湖北城鎮體系較為完善,長期以來圍繞“一主兩副、多極發展”戰略,大力支持武漢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支持襄陽和宜昌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同時注重推動經濟基礎好、帶動能力強的地級市加快發展,是研究不同層級中心城市差異化發展的典型地區。以湖北為例,通過城市競爭力指數分析、實地調研和部門座談,深入分析不同層級中心城市的突出問題,研究提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差異化策略,為全國及其它地區最大化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功能,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提供鏡鑒。
一、湖北省中心城市發展的區域背景
(一)城鎮化邁入快速發展中后期,城市發展需要更加注重動力轉換和質量提升
國際經驗表明,城鎮化率達到60%后,城鎮化速度進入放緩期,各類城鎮化問題將集中爆發,需要更加注重向宜居宜業宜游的多維城鎮化發展目標轉變。2019年湖北省城鎮化率達到6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位列東部省份首位,城鎮化放緩趨勢較為明顯,對城市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三五”時期,湖北城鎮化率年均增長約1個百分點,分別低于同時期中部地區和全國增長水平約0.4和0.1個百分點;與“十二五”時期相比,年均增長放緩0.4個百分點,放緩趨勢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和中部其他省份。
(二)城市體系呈現“強龍頭、弱頸部、底部低水平均衡”總體特征,需要進一步激發次級城市“承上啟下”作用
長期以來,湖北省城市發展的梯隊格局未發生明顯變化,武漢一城獨大和全省次級城市發育程度不足長期并存。與其它擁有GDP過萬億元城市省份相比,全省仍未有城市邁過GDP5000億元門檻。一是“龍頭城市”武漢保持強勁發展勢頭,2019年GDP和人均GDP分別位列全國城市第8和第9。二是“頸部城市”發展未能有所突破,“十二五”以來,襄陽和宜昌經濟總量占武漢比重保持在30%左右,與武漢的差距沒有明顯縮小,與廣東、江蘇、浙江、山東、河南等省份第二梯隊城市相比差距依然較大,在全省城市體系中“承上啟下”作用未能充分發揮。三是其余10個市(州)經濟總量徘徊在1000億—2500億元之間,整體呈現低水平均衡,缺少發展梯度差,容易導致各城市之間出現重復建設和同質化競爭問題。
(三)區域經濟仍處于發展動力極化階段,發展要素向武漢、襄陽和宜昌集聚態勢明顯
2019年,武漢經濟和人口占全省比重分別為35.4%和18.9%,較2010年人口和經濟占比呈現雙提高,分別增加0.4和1.8個百分點。襄陽和宜昌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也顯著提高。2010至2019年分別提高了0.8和0.4個百分點,增長幅度明顯高于其他地區。湖北省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顯示,武漢市集聚了全省31.8%的法人單位、33.1%的法人單位從業人員、29.1%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人員和53.2%的有效發明專利;襄陽和宜昌合計集聚了全省18.6%的法人單位數、17.7%的法人單位從業人員、26.4%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人員和17.4%的有效發明專利。
二、湖北中心城市發展的類型劃分
根據中心城市基本特征,構建中心城市競爭力指標體系,重點反映中心城市經濟和人口集聚程度、創新策源能力、要素配置和生產服務水平、門戶樞紐功能,以及城市綠色宜居和公共服務等可持續發展水平(見表1),通過將17個考察指標無量綱化處理,采取統一權重加總的方法,對全國29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競爭力評價分析。
根據城市競爭力綜合指數,湖北省地級市可以大致劃分為三類中心城市(見表2)。
第一類:成熟型中心城市。主要指武漢,其在全國范圍具有強大的競爭力,是中部地區的龍頭城市。武漢綜合競爭力排名中部地區第一位,在全國298個城市中位列第六,僅次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等城市。
第二類:成長型中心城市。主要包括宜昌和襄陽,其在全國范圍具有一定競爭力,在中部地區具有較強競爭力。宜昌和襄陽綜合競爭力在中部地區80個城市中位列第八和第九,在全國298個地級市中位列第59和66位。
第三類:培育型中心城市。主要包括十堰、黃石、咸寧和荊州,其競爭力處于全省和中部地區中游水平,位于全國100至200名之間和中部地區前50名,具有一定發展基礎和條件,可作為繼宜昌和襄陽之后重點培育的新興區域性中心城市。
三、湖北中心城市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武漢呈現“四強四弱”典型特征:與副省級城市對比
1、智力資本強、創新轉化弱
武漢普通高等學校數量和普通本專科在校學生數量分別位列15個副省級城市第一名和第二名,然而專利授權數僅排名第7,分別僅為深圳、廣州、成都的23.1%、36.1%和56.5%。
2、消費市場強、生產服務弱
武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位列副省級城市第二位,僅次于廣州。高端生產服務功能相對較弱,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和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城鎮就業人數占比僅分別為3.4%和4.5%,分別低于成都2個和0.9個百分點,低于深圳2.5個和0.9個百分點,低于廣州3.5個和1.7個百分點。
3、交通區位強、樞紐組織弱
武漢是我國內陸市場腹地和中部商品集散中心,具有承東啟西、接南轉北的區位優勢。然而,武漢的樞紐門戶作用未充分發揮。全市客運量僅位列副省級城市第7位;航空樞紐功能尤為不足,民用航空客運量和貨郵運量不足成都的30%;開放短板明顯,貨物進出口總額位列副省級城市第11位,僅為深圳的7.2%、廣州的21.9%和成都的43.1%。
4、生態本底強、人居環境弱
武漢被稱為“百湖之市”“濕地之城”,生態本底良好。然而,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短板突出,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最后,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排名倒數第三。公共圖書館圖書藏量僅位列副省級城市倒數第五,為深圳、廣州、成都的17.7%、28.7%和36.5%,綠色城市、宜居城市、人文城市建設進展相對滯后。
(二)副中心城市凸顯五大發展短板:與典型省份第二梯隊城市對比
1、中心城區綜合承載能力不足
在12個同水平典型省份第二梯隊城市之中,襄陽和宜昌城區人口規模僅位列倒數第四和倒數第二,中心城區人口分別僅為洛陽的56%和39%。同時,對外來人口吸引力不足,襄陽呈現人口凈流出態勢,宜昌凈流入人口位列倒數第5。
2、創新動力不足,智力資本整體規模較小
襄陽和宜昌專利授權數位列樣本城市中倒數后兩位,分別僅為溫州的10.8%和17.4%,洛陽的47.1%和75.8%。普通高等學校數量明顯偏少,大部分樣本城市具有10個以上普通高等學校,而襄陽和宜昌僅各有5個,普通本專科在校生數量和普通高等學校數量均位列倒數第二和倒數第三。
3、生產服務功能和消費活力有待加強
襄陽生產性服務業就業占比處于樣本城市中游,宜昌位列倒數第四。同時,襄陽和宜昌消費市場規模較小、活力不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位列樣本城市倒數第二和倒數第一。
4、對外開放短板突出
宜昌和襄陽在交通物流樞紐方面具備一定競爭力優勢,兩市客運量分別排名第二和第四,襄陽貨運量排名樣本城市第一。然而,對外開放短板突出,宜昌和襄陽貨物進出口總額分列樣本城市倒數第三和倒數第二。
5、生態環境品質不高、公共服務保障相對不足
兩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處于樣本城市中下游水平;襄陽醫療衛生短板突出,每萬人醫院床位數排名倒數第五;兩市公共圖書館圖書藏量和博物館個數位列樣本城市倒數后三位。
(三)培育型中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相對較弱:與中部地區非省會城市對比
與中部地區74個一般地級市競爭力指標平均值對比分析表明,湖北省培育型中心城市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和城市功能相對較弱(見表3)。一是經濟總量較小。十堰、黃石、咸寧經濟總量為中部地區平均值的70%—90%。二是人口均呈現凈流出態勢。其中,荊州城區人口凈流出高達82萬人,咸寧城區常住人口僅為41萬人,僅為中部地區平均值的56.6%。三是創新和人才等內生發展動力不足。其中,十堰和咸寧專利授權數僅為中部地區平均值的65%左右。四是商務服務等城市功能相對較弱。其中,咸寧和荊州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城鎮單位就業人數占比僅為0.7%,不足中部地區平均值的一半。五是樞紐和開放功能短板較為明顯。十堰和黃石貨運量僅為中部地區平均值的50%左右,十堰和咸寧貨物進出口總額僅為中部地區平均值的30%左右。六是城市公共服務保障能力相對較弱。文化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咸寧和荊州的醫療衛生短板尤為突出。
四、提升湖北中心城市競爭力的建議
按照“提升龍頭、次級突破、多點支撐”的總體思路,全面支持武漢做大做強,著力提升城市高端要素管理配置功能、創新策源和新動能孵化功能、門戶樞紐功能,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中心城市和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打造新發展格局的中部地區核心樞紐城市。推動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和宜昌夯實功能、提升能級,打造鄂西北和鄂西南次區域增長極,建設國家內陸地區戰略腹地城市,打造成為全省推動就地就近城鎮化、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加快提升培育型中心城市發展能級,重點提高綜合承載能力,推動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共同構建帶動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系統。
(一)推動武漢聯動周邊增強國家中心城市輻射力和影響力
1、強化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
著力提升高端要素配置和管理功能,做強總部管理、資本配置、商貿物流、現代消費等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全面提升創新策源和新動能孵化功能,打造國家戰略性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研制基地,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大力增強門戶樞紐功能,加快推進國際陸運樞紐、國際航空樞紐、國家多式聯運樞紐建設。積極爭取長江新區早日獲批國家級新區,打造中部地區最具活力的新興增長極。
2、建設生態宜居、安全韌性“新武漢”
加快補齊城市應急管理、聯防聯控、智慧城市建設短板,建設中部地區的救災物資集散中心、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調度中心、國家疾控中心、區域醫療中心等。提升城市綠色生態和文化名城魅力,營造開放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圍,不斷增強白云黃鶴、楚風漢韻等漢派文化影響力。
3、以“武鄂同城”構建武漢大都市區
在不打破行政邊界的基礎上,推進武漢、鄂州同城化發展,加強規劃政策統籌銜接,完善頂層設計,拓展武漢發展空間。堅持交通先行,率先推動交通建設運營管理“同城同網”,加快都市區軌道交通建設,推動武漢地鐵率先向鄂州延伸。加快培育建設現代化大武漢都市圈,支持武漢與其他毗鄰城市共同建設一批同城化發展試驗區。
(二)推動省域副中心城市因地制宜提升中心城市功能
1、支持襄陽加快建設漢江流域中心城市
打造區域性產業創新中心和先進制造業基地,突破性發展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制造、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漢江流域現代服務業中心,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和具有荊楚特色的現代消費中心。打造漢江流域核心交通樞紐和航運物流中心,加快推進鐵路物流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航空貨運服務,爭取漢江航道及梯級樞紐通航聯合調度指揮平臺落戶。建設區域性文化旅游和藝術中心。立足襄陽古城、三國文化、漢水文化特色,打造漢江生態經濟帶旅游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區重要旅游集散地。建設區域醫療衛生和科教人才中心,打造一批區域性綜合性醫院,推動湖北文理學院“雙一流”建設,積極創建應用型綜合性大學。
2、支持宜昌加快建設長江中上游區域性中心城市
打造區域先進制造業中心,加快推進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生物醫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集群。打造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城市,持續建設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打造區域性商品集散基地、交易市場和跨國采購中心。打造區域性金融中心和綜合金融服務基地,推廣三峽股權引導基金經驗,吸引社會資本成立產業引導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金融租賃公司等新興金融機構。打造區域性文創中心,做精巴楚、三國、移民等特色文化,建設三峽區域文化產品制造中心、文化創意設計中心、文化金融融合發展示范中心。打造區域性科教人才中心,放大三峽大學水利電力特色優勢,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內“雙一流”大學。打造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
(三)著力增強培育型中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推動經濟要素向市區適度集中,重點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城市住房問題,鼓勵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優先向中心城區傾斜,持續增強中心城區商貿商務服務、物流集散和公共服務功能。優化中心城區行政區劃,重點解決咸寧“一市一區”問題。突出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推動十堰、黃石、咸寧、荊州等綜合競爭力較強城市率先突破。
〔本文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2020年度重點課題“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的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編號:A202005101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