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 王盟 叢振江 王春偉 陳艷霞
摘要:近年來,隨著科技領域的創新進展,航天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偉大事業,是探索浩瀚宇宙的重要根基。航天科技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要領域,其獲取成就是國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標志。本文基于對學術交流的相關概述,著重就其在航天科研領域的活動實踐展開了深入探究。
關鍵詞:學術交流;航天科研;意義;活動實踐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of Academic Exchange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of Aerospace Research
LI Yue WANG Meng CONG Zhenjiang WANG Chunwei CHEN Yanxia
(Beijing Institute of Space Mechanics & Electricity, Beijing, 100094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erospace, as a great undertak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exploring the vast universe.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fiel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novation, and its achievements ar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instructed that he hopes that the majority of astronauts will bravely climb the peaks and continue to advance on the journe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erospace industry, and contribute to building a strong aerospace country and a worl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Based on the relevant overview of academic exchange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its activities and practices in the field of aerospace scientific research.
Key Words: Academic exchange; Space scientific research; Significance; Activity practice
學術交流作為一項重要的科研管理活動,通過對學術前沿的動態跟蹤,在交叉式的學科學術交互中碰撞思想,激發奇思妙想,對進一步轉化航天科研成果,同步提升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意義。積極組織高質量的學術交流活動,是推動航天科研領域再發展的有力舉措,相關類課題研究備受關注。
1 學術交流的相關概述
對學術交流的認知與理解,是進一步實踐展開的前提,其在現前階段的發展成果顯著,活動組織形式愈加多樣,并由此產出了多方面的價值。本節著重就學術交流的內涵及價值進行了解讀,相關方面的具體論述如下:
1.1 內涵
面對航天科研這項浩瀚的系統化工程,在創新前進的道路上布滿了荊棘和挑戰,很多時候是個體無法獨立解決的,學術交流則將更多的智力資源匯聚在一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價值。所謂學術交流即是指針對規定課題,相關專業研究者、學習者為交流知識、經驗、成果共同參與,繼而分析討論解決問題的系列活動。廣義上,學術交流可理解為學術交流活動的簡稱,泛指以科學技術的學術研究、學術思想等為主要對象及與此相關的科學活動,其本質是信息交流,最終促進科學信息、思想、觀點得到溝通和交流,實現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目前來講,基于科研事業進展的現實需求,學術交流活動日漸頻繁,其展開范式亦是趨于多樣,既可單獨進行又可組合應用,包括科技論壇、學術報告會、專題會、圓桌會議、研討會、分享班等,適用于不同規模的活動組織,目的均是促進科研事業的發展[1]。
1.2 價值
作為科研工作系統的重要構成,學術交流是研究者學術生涯的一種生活方式,亦是人類知識生產力的一種生產方式。我國知名科學理論家趙紅州認為,科學創造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常常超出一個人的智力范圍,需要“科學家智力集團效應”。在此“科學家智力集團效應”絕非簡單的科學家智力因子疊加,而是科學家智力的相互碰撞、相互激發及協作,而這也正是學術交流活動的功能之一,并由此生成了原創性學術思想觀點的“孵化器”、“加速器”。同時,學術交流還有利于促進科研成果與具體實踐的融合,進而推動科研成果的引進和推廣,對學科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意義[2]。另外,學術交流活動將個人鉆研與集體智慧相結合,通過主體間的思想交互與碰撞,在高度自由的爭辯環境中,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因而亦是促進科研人才發展的快速通道。正是基于上述種種功能價值,決定了學術交流活動實踐及其優化的重要性。
2 航天科研領域學術交流活動實踐
學術交流活動之于科研事業發展的價值毋庸置疑,作為學會工作的重要組成,其在現階段的實踐效果顯著,但是客觀來講,受多重因素影響,其中仍舊存在質量差、實用性差、開展活動困難等系列問題,制約著其功能價值的進一步產出,未來仍有著相當的優化能動空間,具體實踐優化如下:
2.1 扎實保障條件
航天科研領域學術交流活動,是推動我國航天科研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在黨中央“推動航天強國建設、建成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成為國家科技創新排頭兵”的戰略部署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正是基于航天科研領域學術交流活動對“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多重意義,應當得到足夠的重視與支持,不斷修繕并扎實保障條件,使之為實現航天夢做更大貢獻。具體而言,在國家宏觀政策體制結構下,地方政府提高對航天科研領域學術交流活動的支持,了解其實踐困境,適當撥付專項轉款,引導整合優勢資源 ,助力其產出效能提升[3]。同時,學會則可以航天科研項目及學術交流活動為載體,主動爭取上級科協等有關部門的立項支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匹配支持,善于整合各類社會資源,在合法的范疇下多渠道、多方式籌措活動資金,確保有序、持續展開。另外,學會作為學術交流活動的組織者、執行者,亦需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完善組織結構,成立專門的航天科研學術委員會,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帶頭作用,做好統籌規劃安排,致力于高品質的會員服務支持。
2.2 完善運行機制
完善的運行機制是確保航天科研領域學術交流活動高質量展開的前提條件。在具體的航天科研領域學術交流活動實踐中,做好頂層設計,認真編制年度計劃,全盤統籌,結合既往經驗所得,制定詳細的學術交流活動立項方案及管理辦法,所涉及到的項目應當包括活動主題、目的意義、參與人員、承辦單位等等。同時,為了進一步擴大受眾面,實現航天科研領域學術交流活動產出價值的最大化,還需編制策劃方案、制作宣傳品、發放征文通知及會議通知等,可充分借助互聯網優勢,事前有籌劃,從而確保該類活動有序、高效展開[4]。另外,要立足于航天科研領域學術交流活動的規范化、標準化建設,編制相應的工作考核機制,明確具體承辦者及其職責承擔,重視過程質量監控,并結合最終結果反饋給予表彰獎勵,及時發現不足,針對問題實時做出調整優化,引導學會工作步入新的臺階。除卻上述這些,要緊密貼合行業發展重點及國家戰略部署要求,針對性地籌劃航天科研學術交流活動,有效激發專家、學者的積極探究情緒,實現縱向深度的延展。
2.3 豐富組織形式
面對“建設航天強國”這個偉大的征程,客觀形勢需要展開多類型、高質量的科研領域學術交流活動,努力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以此來帶動我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在此實踐中,單純依靠一兩個部門來組織是遠遠不夠的,要致力于搭建多元化的活動平臺,推動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學術交流活動實踐,延展交互范圍,積極對接國際一流水平,實現其應有的價值意義。簡單來講,要結合航天科研領域學術交流的主題及需求,選定合適的活動組織形式,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有效提高價值產出率。一般而言,對于科研論壇、學術論壇、研討班等大型學術活動,需要考慮征文過程、論文評審等方面的因素,所消耗的籌備時間較長,最少需要3-4個月;諸如圓桌會議、沙龍、主題會等系列學術交流活動的籌備時間相對較短,一般2-3個月,而學術報告會、分享會等則僅需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對此,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究發展部相繼打造了前沿科技論壇、戰略發展論壇、科技報告會等三大學術交流平臺,并取得了斐然成果,引領了該行業領域的前行方向[5]。
2.4 嚴選活動主題
作為航天科研領域學術交流活動策劃的核心和首要問題,確定目的主題是保證后續有序實踐的關鍵一環,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的原則,兼顧形式與內容,從而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6]。通過對以往航天科研領域學術交流活動實踐的分析,結合既往工作經驗總結,其目的一般集中在市場推介、統一思想、了解前沿、專題研討、培育人才等幾個方面。在具體的航天科研領域學術交流主題選定上,要綜合考量其針對性、前瞻性、理論性以及實踐性,突出研究價值,從而吸引更多人才參與,同步引起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與支持,是活動繼續的重要保障。具有針對性的主題要求突出重點,緊緊圍繞航天科研進展中的熱點、難點以及關鍵點問題,讓學術交流活動開展在點子上,實現其實用價值;其次,航天科研本身作為一個創新創造的過程,需要以富有前瞻性的思維方式作引領,先行于現階段實際,積極對接國際一流水平,對其發展軌跡進行科學的研判,從而有效指導實踐;再次,航天科研領域學術交流活動選定的理論性與實踐性并合,協同推動科研成果研發與轉化。
2.5 聚焦能動建設
航天科研領域學術交流活動實踐,是人的主觀能動行為結果,科研人員的參與積極性、主動性至關重要,是推動該類活動順利實施的關鍵影響因素。對此,要大力展開、全面鋪開深入細致的思想教育,充分做好事前動員工作,提升相關人員主體的統一認知,明確航天科研領域學術交流活動的重要意義,從而增強學會發展的生命力[7]。同時,優化學術交流活動管理,配置相應的獎勵機制,適當引導政策調整向收入分配、工作考核、表彰獎勵等方面的傾斜,努力營造濃郁的人文氛圍,強化行為主體對組織重視程度的感知,使之意識到該類活動之于個人發展的積極作用,鼓勵他們升華心境,從而深入航天科研鉆研,實現更深層次的創新。在此過程中,要大力發展學術民主精神,關照專家、學者及科研人員的主體地位,提倡討論和爭鳴,努力營造自由、寬松的對話環境,最大限度地釋放與會人員的能動積極性,并且有利于凝聚更多的“人氣”,是航天科研領域學術交流活動實踐的重要保障。另外,正確認知并積極響應會員的訴求,結合他們的年齡層次、興趣愛好、科研方向等差異,創辦學術沙龍、學術講座,動態更新航天科研動態、學術動態。
3 結語
綜上所述,學術交流活動實踐之于航天科研領域發展的多重價值意義,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與支持,扎牢各項保障條件,完善運行機制,豐富組織形式,嚴選活動主題,聚焦能動建設,從而將之價值發揮到極致。希望學術界大家持續關注此類課題研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更多有效航天科研領域的學術交流活動實踐建議。
參考文獻:
[1]顧立強.堅持傳承 鼓勵創新 搭建學術交流新平臺[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21,44(01):1-3.
[2]龔亦農.機構知識庫建設中的人文理想與學術交流秩序重構——基于技術社會建構論視角的分析[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1(02):28-36.
[3]嚴煒煒,溫馨,王清燁.“雙一流”高校國際化在線學術交流研究:參與、交互利用及影響力[J/OL].情報理論與實踐:1-10[2021-03-0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762.G3.20210119.1240.002.html.
[4]張琳琳,胡凌,史曉娟,金征宇.開放合作,勇于創新,打造高質量的學術交流平臺[J].中華放射學雜志,2021,55(01):1-2.
[5]呂靜,康磊晶,章雯.航天科研院所學術交流活動探索與實踐[J].航天工業管理,2019(03):48-49.
[6]趙成雄,史開峰,馮曉軍,鄧澤剛,陳鐵義,王明皋. 航天企業審計質量與審計影響力研究[C]. .2007年度中國總會計師優秀論文選.:中國總會計師協會,2008:44-74.
[7]王珊珊. S研究所科研人員激勵機制研究[D].海南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