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侯大千[中國科學院大學, 北京 100049]
20世紀上半葉,日本在極端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曾對東北亞地區進行殖民侵略。在村上春樹的作品中,對日本殖民史的闡釋以及對其制度性根源的反思曾屢次出現?!?Q84》出版于2009年,在小說中,村上通過描述開拓移民、朝鮮勞工后裔和殖民地原住民在殖民時期的經歷和創傷,對殖民問題進行了多重文學闡釋,并表達了否定與反思。《1Q84》的殖民闡釋體現在兩個方面:對殖民相關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對殖民經歷的創傷書寫。這些闡釋源自村上的殖民反思,與20世紀的日本殖民史緊密相扣,體現出一定的進步性,但同時也存在曖昧與局限性。
自20世紀80年代起,對殖民的闡釋和思考就在村上作品中屢次出現?!度ブ袊男〈罚?980)刻畫了主人公對中國人的負罪感,有學者指出,這種負罪感暗指日本人因侵華歷史而對中國人懷有的罪惡感。1986年后,村上旅居海外,開始以旁觀視角對日本制度和歷史進行反思。1994年,村上訪問殖民時期的諾門罕戰役遺址,指出鼓吹殖民的體制是一種拿平民當“無名消耗品”的“封閉組織”, 這種“封閉組織”若持續存在,日本人仍會成為“無名消耗品”。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作為一個日本人”,“我們將去哪里”的問題。
此后,殖民闡釋在村上作品中開始逐漸“顯化”,一方面體現為對戰爭暴力性的描述,如《奇鳥行狀錄》(1995)、《海邊的卡夫卡》(2002)、《天黑以后》(2004)中均描繪“二戰”期間的殘酷場面,《刺殺騎士團長》(2018)涉及南京大屠殺事件的數據和證詞;另一方面體現為個體創傷書寫,如《刺殺騎士團長》中繼彥因參加“南京攻城戰”而心靈受創,割腕自殺,對殖民暴力性和創傷性的描繪傳達了村上的否定與反思。
村上對殖民問題的關注和思考曾數度引起日媒乃至公眾的批評,甚至有學者稱之為迎合東亞市場的有意之舉。但無論如何,村上通過對殖民暴力性及創傷性的描述,傳達了其否定和反思態度,本身值得肯定。然而,村上小說殖民書寫中加害者形象的缺失和受害者形象的“失焦”是其局限所在,這一點在《1Q84》中尤為明顯。
《1Q84》主要通過個體形象塑造和創傷書寫實現殖民闡釋。小說中,開拓移民、朝鮮勞工后裔和殖民地原住民三類人物代表殖民帶來的三類創傷:歸屬感缺失、身份認同障礙和傳統文明受損。他們的遭遇和命運傳達了村上對殖民的否定和反思。
天吾的父親是《1Q84》中的重要人物。他一方面影響著主人公天吾的心理狀態,間接決定了小說的情節走向,更重要的是,他的滿蒙開拓團成員身份及遭遇,是《1Q84》殖民闡釋的重要環節。
“開拓團”是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殖民形式之一?!熬乓话恕笔伦兒?,廣田弘毅內閣將“二十年移民百萬戶計劃”列為基本國策,主張大肆進行殖民掠奪。在政府宣傳的煽動下,大批日本農業貧民進入滿洲(現東北和蒙東)墾殖。至1945年8月,滿洲的開拓移民達約十萬戶(30萬名),集中分布于三個地帶:“開拓第一線地帶”即與蒙蘇接壤的邊境;“第二線地帶”指興安嶺、松遼平原地區;“第三線地帶”即鐵路沿線及重要城鎮?!?Q84》中,天吾父親出生于日本東北的佃農家庭,十幾歲時為謀生加入滿蒙開拓團。小說中描述的開拓團經歷與現實貼合程度極高,具體細節如墾殖地點、任務、開拓團性質等都與史實高度吻合。
從地理位置上推測,天吾父親處于“開拓第一線地帶”。小說中,他抵達中國后從大連乘火車到中蒙邊境,日本戰敗后,他又“快馬沖到火車站,擠上了開往大連的倒數第二班火車”。當時,毗鄰蒙古且與大連通車的只有滿洲里車站。天吾父親騎馬可抵達該車站,說明其開拓團就在附近,屬于“開拓第一線地帶”。
從開拓團性質來看,天吾父親應該隸屬于“義勇隊開拓團”。書中描述,他去滿洲前曾接受軍事訓練;抵達滿洲后“分到了耕地、農具和步槍”,可見其任務不僅是墾殖,還帶有軍事色彩。史料記載,當時只有第一線地帶由義勇隊開拓團駐戍,他們“不僅具有一般農業移民的作用,而且更多的是具有軍事作用”,“必要時充作兵站和據點”。
結合駐地和年齡來看,天吾父親的情況又與“青少年義勇隊”吻合。青少年義勇隊 “成員多是無繼承權的……由日本佃農的次子或三子、四子組成”,他們墾殖、軍備任務兼有,是“日本侵略軍的現地兵源,又是戰時守備鐵路、軍用設施和鎮壓中國人民反抗斗爭的別動隊”。天吾父親在佃農家庭排行第三。小說中,他在退休后第四年(1984年)去世,按日本法定退休年齡(60歲)計算,他生于1920年前后,加入開拓團時不足20歲?;厩闆r與“青少年義勇隊”一致。
村上集中筆力描述了開拓團的經歷給天吾父親帶來的身心創傷。第一線地帶位于邊境,環境惡劣,并非政府宣傳的富饒之地,他依靠政府補助才勉強生存。肉體消磨尚可忍耐,心靈創傷則難以磨滅。日本投降前,偽滿政府人員得到消息提前潰逃,開拓團移民卻被當作對抗蘇軍的防線蒙在鼓里,成了“棄民”和“炮灰”。“棄民”經歷極大地喚起了天吾父親對“社會歸屬感”的渴望,集中體現為后來他對NHK收款工作近乎病態的癡迷:失憶后他只記得收款話術;彌留之際其靈魂還去敲門收費;立遺囑要求穿工作服下葬……之所以如此癡迷,因為這項工作讓他 “終于在圖騰柱的最底端確定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歸屬感。
開拓移民作為日本帝國的殖民工具,嚴格來講是殖民侵略的間接參與者,但在小說中,天吾父親無疑以無辜受害者的形象出現,或者如前文所講,是殖民活動的 “無名消耗品”。
他對工作的病態癡迷及因此釀成的悲劇,直接原因在于開拓移民經歷引發的對社會歸屬感的強烈渴望,根本原因則是日本的社會體制和殖民歷史。日本社會包容性小,個人必須穩固位置,否則會被體制“過濾”;而在殖民時代,他作為渺小的個體無法控制自己成為“棄民”的命運,因而才生發出對社會歸屬感的強烈渴望。
朝鮮裔日本人Tamaru是《1Q84》殖民闡釋的重要一環。他出生于日本殖民地樺太的一個朝鮮勞工家庭。他兩國三地的身份背景以及因此造成的身份認同障礙,是村上表達殖民闡釋和反思的重要方面。
朝鮮勞工是日本東亞殖民的產物。當時,為緩解勞動力虧空,鎮守開發新殖民地,日本在朝鮮強征勞工,為殖民活動提供人力。截至1944年,有約200萬名朝鮮勞工被“被強制押送到日本,在民族歧視和壓迫下被迫服苦役”。小說中Tamaru的父母就是被強征至樺太的朝鮮勞工。
殖民地服役的朝鮮勞工戰后大多成了棄民。以樺太為例,蘇聯占領南庫頁島后,遣送島上的戰俘和勞工,然而日本只接收本國戰俘,拒絕朝鮮勞工入境。小說中,Tamaru一家因此成了“棄民”。不到一歲的Tamaru被人帶到日本孤兒院,后被領養入籍,才成了朝鮮裔日本人。
出身朝鮮勞工家庭,生于殖民地樺太,后又入日本籍,Tamaru的身份背景涉及兩國三地,他也因此表現出了身份認同障礙。村上著重描寫Tamaru在民族認同和社會行為上的曖昧性,即他在日本人與朝鮮人、健全公民與社會邊緣人之間的搖擺。表面上看,他是地道的日本人,也是良好公民。他高大壯碩,與殖民時期朝鮮人的羸弱刻板形象完全相反;他按時納稅,信用良好,堪稱社會基石。然而表象之下,他缺乏民族認同,從不使用日本姓“田丸”,只以羅馬字Tamaru為代號;其社會行為包括從性取向到黑社會經歷,再到工作——以暴力保護弱勢群體更是都處于法律和良俗的灰色地帶。
Tamaru的“表里不一”實際是其身份認同障礙的外化,也就是說,他曖昧的民族特征和邊緣的社會行為源于其身份認同障礙。他不認同日本籍,卻又無法回到朝鮮,只能在“日本化”與否間搖擺。他用羅馬字Tamaru取代了日本姓“田丸”和朝鮮姓“樸”,用良好公民的表象掩蓋了復雜的身世背景,從戰爭棄民后代變成健全日本公民。然而,朝鮮特征依然存在于其生活細節乃至社會行為中。以Tamaru與雇主——日本貴族老夫人的關系為例,他們像是主仆:他擔任她的保鏢和助理,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都親力親為。雖然日朝殖民關系早已瓦解,但朝鮮后裔Tamaru和日本貴族老夫人之間的關系,儼然兩個民族權力關系的復刻與延續。
Tamaru是《1Q84》中的又一殖民受害者。他的身份認同障礙源于其顛沛的身世命運,根本原因則是日本的東亞殖民。故國朝鮮淪為殖民地,父母被迫離鄉成為勞工,他生在異國,長在異國,即便殖民時代結束,也無法回歸祖國;即便在日本入籍更名,實現身份轉換,也依然缺乏歸屬感。從這種意義上講,Tamaru更是殖民時代因被國家拋棄而成為“棄民”或“棄民后代”而產生身份認同障礙群體的一個縮影。
吉利亞克人是《1Q84》殖民闡釋的另一環節。村上在小說中大量引用關于吉利亞克人的資料并評論,傳達出對殖民地原住民生存狀態和民族傳統的思考。
吉利亞克人是薩哈林島的原住民?!八_哈林島”即庫頁島,也就是前文朝鮮勞工后裔Tamaru的出生地“樺太”。歷史上,庫頁島曾先后歸俄、日所有。俄國從1861年起開始對薩哈林島進行“懲罰式的墾殖”,到20世紀初,島上移民已達兩萬,“流放苦役犯、流刑移民占該島人口的絕對多數”。
《1Q84》中關于吉利亞克人的引文出自契訶夫的《薩哈林島》(又譯《薩哈林旅行記》)。該書描述薩哈林島的風土人情,主要記錄苦役犯、流放犯、強制移民的島上生活。村上卻選擇書中唯一關于原住民的章節,引用了描述吉利亞克人與俄國人區別的內容:如他們矮小野蠻、習性特殊、風俗落后等。吉利亞克人的民族傳統是村上的關注重點,在引用和評論中,他著重體現了吉利亞克民族傳統與俄國殖民帶來的現代文明的沖突。以馬路問題為例,《1Q84》描述吉利亞克人“不能理解馬路的使命……即便是在馬路已鋪設完的地方,他們照舊艱難地行走在馬路近旁的泥濘中”。
這種描述一方面屬于對殖民地原住民的“他者化”建構,另一方面直觀地體現了殖民給原住民群體帶來的負面影響。事實也是如此,俄國在薩哈林島的懲罰式殖民帶來了大批苦役犯,島內社會迅速俄羅斯化,原住民傳統遭到損毀。由于無法接受現代文明,吉利亞克人口數量直線下降,一度瀕臨消失。
作為薩哈林島的原住民,吉利亞克人無疑是殖民的受害者?!?Q84》突出地體現了殖民時期吉利亞克人的生存困境,并對其如何保留民族傳統這一問題進行了討論。村上以“馬路”指代現代文明,指出對于吉利亞克人來說,相較于走在馬路上,“走在密林中”才能“更明確地把握自身的存在”,暗示面對外部殖民,原住民只有努力堅持民族傳統,才能保留民族身份。
開拓團成員、朝鮮勞工后裔以及殖民地原住民三類人物,構成了《1Q84》的殖民闡釋體系。他們在殖民時代角色各異,但在《1Q84》中均以受害者形象出現,代表殖民帶來的三種創傷:歸屬感缺失、身份認同障礙以及民族傳統遺失。天吾的父親作為日本帝國的殖民工具,從移民變成棄民,苦苦追尋社會歸屬感;Tamaru作為勞工后裔離鄉背井,即使在異國入籍,也依舊缺乏身份認同;吉利亞克人傳統文明被殖民損毀,民族瀕臨滅絕。三類人物的命運關鍵詞都是“遷移”:遠離故土、身份轉換、文明變遷。被動“遷移”的根本原因是殖民,通過對殖民受害者的個體創傷進行集中刻畫,村上表達了對殖民的否定態度與反思。
《1Q84》通過人物形象塑造及創傷書寫進行殖民闡釋。具體來講,其闡釋方式一是以全知視角記述個體經歷,一是以內部殖民的方式呈現殖民關系。通過這兩種闡釋方式,村上傳達了對殖民問題的否定態度和歷史反思,然而對殖民受害者無差別的塑造以及對加害者形象的回避,造成了真正受害者形象的模糊與“失焦”,這也是《1Q84》殖民問題的曖昧與局限之處。
1. 全知視角
全知旁觀視角允許敘述者從整體把握或大或小的殖民場域并分析其中的現象。敘述者能夠對故事進行從全局到微觀、從時代背景到個人行為的把控,從而揭示個人行為的隱秘根源,令讀者全面了解殖民時代的個體故事?!?Q84》以全知旁觀視角敘述滿蒙開拓團成員、朝鮮勞工后裔和殖民地原住民三類人物在殖民時代的個體經歷,以點帶面,以個體命運反映時代群體命運。
在全知視角下,《1Q84》的敘述伴隨視點的受限又產生了側重性,如滿蒙開拓團成員和朝鮮勞工后裔的故事分別以天吾和青豆的視角敘述。敘述視角“受限”對故事的呈現利弊兼有。一方面,人物故事基本停留在表面,對個體的心理刻畫很有限,另一方面,直接呈現個體經歷,可以帶動讀者主動思考,更重要的是,通過敘述視點的轉換,小說調節了敘述的選擇和側重性,集中描述殖民時代的個體創傷及后果,更能傳達出作者對殖民的否定態度。
2.內部殖民
《1Q84》成書時,殖民時代已成歷史,但殖民對東亞各民族造成的影響依舊存在?!?Q84》建構殖民問題的主要方式是“內部殖民”,即把與殖民問題相關的、不同民族背景的人物放在同一場域下,以國家內部民族關系映射舊時殖民關系。
內部殖民現象在殖民及后殖民時期普遍存在,指國家內部曾存在殖民關系的主體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殖民現象?!爸趁裰髁x事實上不僅僅限于外部,也同樣體現在內部白人與少數民族的關系上?!眱炔恐趁褚彩侵趁駟栴}的文學闡釋方式之一,即在文學作品中將國家外部的殖民關系體現為國家內部主要民族與邊緣民族之間的權力關系。殖民時代種族、民族間的情感遺留、歷史記憶、心靈創傷都被濃縮到同一“容器”中集中呈現。
《1Q84》故事發生在1984年的日本,小說人物民族群體不同,與殖民的關系也不同。在此基礎上,人物的社會地位及關系“復刻”或許反映了舊殖民關系。例如,朝鮮勞工后裔Tamaru和日本貴族后裔緒方社會地位懸殊,前者屬于邊緣群體,后者身居上流社會;二者的關系也類似“主仆”,Tamaru出身朝鮮民族,如今依然是“仆從”,緒方則依然是“主人”。二人的社會地位和權力關系,是殖民時代朝、日關系的縮影。
通過內部殖民的闡釋方式,《1Q84》得以在后殖民時代,以國家內部民族關系的形式反映殖民問題,以不同民族個體的社會地位和權力關系映射舊殖民體系中的民族關系模式,從而以新的角度體現舊殖民體系對不同群體造成的影響甚至傷害。
《1Q84》的殖民反思主要通過對殖民受害者的創傷書寫來傳達,三類人物分別代表殖民帶來的三類傷害:天吾的父親由移民變成棄民,造成社會歸屬感的嚴重缺失;Tamaru被迫切斷與故國的聯系,因此產生身份認同障礙;吉利亞克人傳統文明遭到損毀,瀕臨滅族。創傷書寫傳達了村上眼中殖民的殘酷性,以及他對殖民的否定態度。
然而,《1Q84》對殖民受害者的塑造,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焦現象。開拓移民、朝鮮勞工、殖民地原住民三類人物在殖民時代的角色地位不同,但在小說中都以無差別的“受害者”形象出現。小說對三類人物的描述關注其創傷事實、對角色性質乃至創傷程度缺乏分類與界定。即便對于三者中最應為殖民侵略承擔少部分責任的開拓移民,小說也圍繞墾殖經歷帶來的心靈創傷及人生悲劇進行描述。毋庸置疑,殖民中的主動、被動參與方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但將殖民相關人物普遍塑造成無差別受害者,難免會導致真正受害者形象的“失焦”和“弱化”,以及真正責任者、加害者形象的缺位。
總之,《1Q84》殖民反思的曖昧及局限在于殖民關系中責任者、加害者形象的缺失,以及真正受害者形象的弱化和“失焦”。歷史上,開拓移民、朝鮮勞工、殖民地原住民三類群體的角色和經歷不同,受到的傷害程度不一。然而在《1Q84》中,村上將這三種形象統一劃歸為受害者,并未區分受害程度輕重,導致殖民的主要受害者——殖民地人民形象的 “失焦”。另外,在殖民題材的作品中,一般對于殖民受害者的塑造與同情,總是伴隨著對加害者的責任推定及控訴。然而《1Q84》的殖民闡釋中明顯存在加害者的缺位,責任推定自然也無從談起,這也是《1Q84》殖民的曖昧與局限之處。
① 〔日〕藤井省三:《村上春樹心底的中國》,張明敏譯,時報文化2008年版,第44頁。
②③ 〔日〕村上春樹:《邊境 近境》,林少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117頁,第118頁。(士兵在日本這個封閉組織中被當作無名消耗品以極差的效率殺害了。)
④ 〔日〕村上春樹:《刺殺騎士團長》,林少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55頁。(書中譯“南京攻城戰”,其實就是南京大屠殺事件。)
⑤王承禮:《中國東北淪陷十四年史綱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年版,第347頁。
⑥⑩? 姜念東等:《偽滿洲國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5頁,第345頁,第345頁。
⑦??? 〔日〕村上春樹:《〈1Q84〉Book1》,施小煒譯,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115頁,第116頁,第331頁,第350頁。
⑧ 〔日〕村上春樹:《〈1Q84〉Book2》,施小煒譯,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114頁。
⑨ 金海:《日本在內蒙古殖民統治政策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215頁。
? 李淑娟等編:《日本殖民統治與東北農民生活(1931—1945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78頁。
?? 〔日〕今忠比呂志:《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在日朝鮮人和“三一”獨立運動》,馮瑋譯,載《韓國獨立運動血史新論》,石源華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54頁,第252頁。
? 王曉菊:《俄國東部移民開發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頁。

? 趙稀方:《后殖民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