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鄭玉晶 供圖邱仰左 卓育興
“我信女五月初五去走橋,看見溪河水漂漂,看見水面一座橋,金做欄桿柴做橋,一同玉女一同信,金童玉女接我信女橋上拜觀音,拜得觀音云頭現,保我信女子孫滿堂做個好福人……”端午這天,嘈嘈切切、如吟似唱的經聲,又在屏南某一座鄉間的廊橋上響起。這就是福建屏南縣雙溪鎮、棠口鎮、嶺下鄉及與其接壤的周寧縣、政和縣等一帶特有的民俗活動——端午走橋。
屏南屬“福州十邑”之一,山高溪多,廊橋也多,走橋習俗在這里代代相傳,如今已經成為屏南廊橋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談及起源,有專家認為,這一習俗或與紀念屈原有關,是楚文化的遺存。也有人認為,其內涵與明代北方的“走百病”習俗相似。萬物皆因“源”而“緣”,“源”牽扯的是那些探究者的腳步,而“緣”卻是屬于廊橋和走橋人的。
在屏南,雙溪鎮的走橋習俗規模最大,由民間佛教女信徒組成的“橋會”負責組織。端午節前夕,“橋會”開始準備經書、元寶、紙錢、絹花、彩線,還有其他佛事中沒有的七座紙橋,為走橋做準備。這七只紙橋大小不一,其中最長的一尺有余,最短的不過寸許。每只船都經過七重折疊,連接起來可以拉伸很長。
走橋儀式主要分祭祀、走橋、拋粽三部分。
參加走橋的人在走橋前要吃齋誦經三日。端午節當天,她們沐浴后換上走橋的服飾,頭上戴漂亮的絹花,胸前掛佛珠、經文袋,左手持兩條顏色不同的手絹,右手持經文,肩上挑一根細小的竹扁擔,扁擔兩頭挑著紙錢和粽子。體弱多病的人還會帶上藥罐子,快走到橋頭時把藥罐丟入河中。尚未生育的婦女在走橋途中還會悄悄地拐到人丁興旺的人家門口,摸一摸大門上的門釘,期盼來年自己能添“丁”。這些習俗與“走百病”有相似之處。


在端午節這天,廊橋不僅是橋,還是祭臺。上午,橋上的祭桌上擺好粽子、五果等祭品,大家虔誠地燃香請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祈求消去自己前世今生的災孽,來生喜樂平安。祭祀儀式結束,她們雙手捧著經文,排著整齊的隊伍,站在橋頭的石階上,一遍一遍請求:“觀音菩薩開橋門,開了橋門拜觀音……”
走橋的人虔誠祭祀,走過意念中的前世因果橋,走過今生的善德橋,走過來世的幸福橋。她們集體誦經,依照代代相襲的規矩,認認真真地演繹著。
正午時分,“橋門”大開。此時,走橋儀式正式開始。走橋的隊伍從橋頭走到橋尾,又從橋尾走到橋頭,循環反復,邊走邊吟誦《觀音經》《龍王經》《過橋經》。午時一過,便開始拋粽子祭祀屈原。信女們站在廊橋上一邊投粽一邊燒化紙錢、元寶、經文、紙橋等,同時誦讀: “一個粽子一個裝,一個粽子落溪中,一頭粽,一頭錢,給你投粽保家運,佑我子孫男女寶貴福壽長……”
然后,隊伍便趕往下一座橋,走完三座橋才結束。有的地方,走橋人要走十座橋,據說走的橋越多,得到的福分也越多。整個儀式一般要到晌午過后才結束。
文化在傳承,也在萌發新的枝芽。如今,屏南走橋吟誦的經文中又多了一篇《端午祭》:“屈原英烈汨羅江,千載端午垂丹青。金粽冥紙訴衷情,呼喚龍水諸神明。扶正祛邪顯威靈,庇佑忠魂保萬民。一拜屈公清清水,清清汨水透江河。江河也有龍華會,龍華會上好修行……”
橋上的人在走,橋下的水在流,民間習俗也隨之流傳。廊橋承載著鄉村通瞿的功能,彰顯著鄉村建筑的藝術,也承載著諸多可以言說和不可言說的鄉村密語。而這些密語就潛藏在類似于走橋的地方習俗中,成為地方文化極其珍貴的部分。
走橋習俗在屏南代代相傳,如今已經成為當地廊橋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