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楊芝干 供圖楊芝干
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的侗族村寨,端午節又被稱為“祖婆節”。在端午節這天,侗族村民不紀念屈原而祭“薩”。“薩”即“薩歲”,是侗族的始祖母、祖婆,是創立村寨的先祖,也是侗族至高無上的女性神。人們都認為她神通廣大,能主宰人間一切,不僅影響風雨雷電,可以保境安民、鎮宅驅鬼、護佑村寨平安,還可以保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端午節時,侗家人家家戶戶包粽粑(粽子),紀念薩歲。
臨近農歷五月,侗家人便開始為節日忙碌起來了。大家到野外采摘菖蒲、艾葉、薄荷、野菜和一些清熱解毒的草藥。吊腳樓的門上、走廊要掛上菖蒲、艾草。木屋周圍要灑一圈草藥屑,避邪驅毒。給小孩佩戴香包、香囊驅蚊蟲。很多家庭把采來的菖蒲、艾葉、薄荷煮成藥水,用來洗浴,可以止癢、去瘡癤、防蚊蟲、舒筋活絡。洗完藥浴更衣后,家里的女性在堂屋里舉行包粽粑儀式。大家首先站立著包幾個連體三角“抱孫粽”,象征著“祖婆抱子孫”,寓意“兒孫滿堂”。接著才坐下來包“枕頭粽”、單體三角粽。包粽粑過程中,講話都要輕聲細語,不能吵到“祖婆”;洗箬竹葉包粽粑稱“給祖婆穿新衣”;用金黃色的稻草捆粽粑稱“給祖婆系黃衣帶”;煮粽粑稱“給祖婆洗澡沐浴”,粽粑煮熟了從鍋里取出來稱“請祖婆出閣護佑子孫”。在侗寨,粽粑被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被賦予了生命和情感寄托。

最熱鬧的是端午節當天。外嫁的女兒會帶著老公和小孩回娘家過節。有的村寨的外嫁姑娘會相約一起回娘家。她們挑著自己做的粽粑,排著長長的隊伍一起回村,場面十分熱鬧。而未結婚的成年男孩要提著粽粑、鴨子和一桶米酒去女朋友家送節禮,以博得心上人和未來岳父岳母的歡心。很多人家也會邀請親戚朋友一起過節。開席前,先要祭拜薩歲,上香火、燒紙錢。酒席上必有粽粑、鴨子、腌魚腌肉、野菜和米酒等當地特色菜。整個侗寨無比熱鬧,敬酒歌和吆喝聲此起彼伏。
侗家人過端午吃粽粑,吃的是一種情懷、一種感恩、一種祈禱。這一樸實的端午習俗在侗族民間默默地傳承著,它是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侗族民俗文化的自然流露和反映,猶如浩瀚宇宙中的一顆璀璨明星,熠熠生輝,源遠流長。
在端午節這天,侗族村民不紀念屈原而祭『薩』。『薩』即『薩歲』,是侗族的始祖母、祖婆,是創立村寨的先祖,也是侗族至高無上的女性神。

包粽粑過節

外嫁姑娘回娘家

掛在吊腳樓上的菖蒲、艾草

長長的挑粽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