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李先逵 供圖 姜志燕(部分)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了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并要求樹立『四個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重要的基礎。這對于今天的建設事業來說,就是要樹立對中國民族建筑即中華傳統建筑的文化自信,提升并深入發掘傳統建筑的文化內涵。首先是真正保護好傳統建筑文化遺產。在此基礎上,把優秀傳統建筑文化精神文脈融入現代化城鄉規劃建設和建筑創作中,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設之路。同時,大力促進中國特色建筑教育改革,培養懂國情的新一代建設人才。


李先逵
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曾任重慶建筑大學副校長及建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建設部人事教育勞動司副司長、科技司司長、外事司司長。參編建筑歷史、建筑藝術論著多部。除教學、科研外,從事建筑設計實踐,曾設計工業和民用建筑工程數十項。
中國木構建筑體系獨樹一幟,數千年來一以貫之,成為東方建筑文化的代表,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當今,尤為迫切的是,不僅要善于努力創造中國本土特色的現代建筑,還應關注并參與對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弘揚。要留住鄉愁,就要堅守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理念和核心價值。當前中國城鄉規劃建設最大的問題就是指導思想不明確,建筑師對理論認識混亂,新規劃、新建筑缺乏本土文化特色,建筑文化遺產遭到嚴重破壞。對這些應當給予高度重視,并切實加以糾正。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是科技文化知識與藝術的結合體,也是歷史的載體,有豐富的人文內涵。保護好傳統建筑文化遺產就是保存歷史和城市的文脈,以及歷史文化內在的優良傳統。而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寶貴文化資源,包括世界遺產和歷史建筑,一切國家及地方的文保單位,還有各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以及各地歷史街區等。與此同時,還要充分注意在城市建設和現代新建筑創作過程中吸收傳統建筑的語言,使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突出城市個性特色和城市的文化品位。
中華民族復興也包括建筑文化的復興。中國木構建筑體系獨樹一幟, 數千年來一以貫之, 成為東方建筑文化的代表, 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們絕不能割斷歷史, 拋棄這些寶貴而豐富的文化遺產, 去盲目追隨歐美文化潮流。中華民族要發揚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弘揚民族文化精神, 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的創作方向, 用博大精深、雄沉高邁的東方哲學思想和藝術精神來表現當代科技文明, 表現我們的時代生活, 表現我們的民族性格和新的民族精神, 創造中國現代化奇跡,而輝煌燦爛的中華建筑文化必將在現代化的時代潮流中再生。
因此,只有真正留住鄉愁,才能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只有強化創新理念,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我們的城鄉建筑才能更好地體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



要創新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必須了解歷史,了解文化,了解民族,了解國情,了解地域。各地古建民居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應當成為現代建筑創作的源泉。學習傳統民居建造技術是創新現代建筑的必由之路和題中應有之義。如何借鑒、傳承并弘揚本土建筑文脈,是一條艱辛的創作探索之路。中國優秀傳統建筑文化有三大特色:一是有豐富的建筑文化哲理內涵,二是有以人為中心、重情知禮的人本主義,三是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環境生態價值體系。其中,有許多都是與當代人居環境科學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相通的,是與未來建筑的高智能化、高生態化、高情感化、高藝術化的發展趨勢相通的。
要加強并提升規劃師和建筑師對中國優秀傳統建筑文化價值的再認識。這不僅是一種愛國主義教育,也是創造中國特色現代建筑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和基本條件。很難想象,一個不了解國情、沒有文化自信的建筑師會去創造中國特色的新建筑作品,也不可能創造出有文化品位、有思想內涵、有個性特色的建筑精品。
1999年,第20屆世界建筑師大會發表的《北京宣言》指出,21世紀世界建筑的發展趨勢是現代建筑地域化,地域建筑現代化。地域化也就是本土化,也可稱之為“現代建筑的新地域主義”或“新文脈主義”。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各地民居建筑文化和人居環境有著直接的聯系。要創造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也就是使中國的現代建筑本土化,而不是引進舶來品。因此,借鑒中國民居建筑文化精神來豐富和發展建筑創作應成為中國現代建筑本土化的重要基因和動力。而各地區也應從當地的地域建筑文化中汲取營養來推動本地區現代建筑的創作,避免產生“千城一面”的現象。
一九九九年,第二十屆世界建筑師大會發表的《北京宣言》指出,二十一世紀世界建筑的發展趨勢是現代建筑地域化,地域建筑現代化。


為達到新時代建設、保護、傳承發展的要求,專業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包括對建筑師、規劃師、文保工作者等進行培養。其中,最重要的應該是對中國建筑師的培養。
中國建筑學專業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嘗試過各種不同模式,也積累了不少經驗,從古典巴黎學院派到蘇聯計劃經濟教學模式,從向歐美現代建筑學習到結合國情的建筑教育教學改革……面對已經到來的21世紀,中國建筑學專業教育應該認真總結以往的經驗,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學專業的發展之路。這既是一種歷史的責任,也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必然。
中國有著數千年文明,現在又進行著史無前例、舉世罕見的經濟建設,有著非常廣闊的建筑創作舞臺。建筑教育應該跟上形勢和時代的要求,創造并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建筑學專業,在世界建筑學上寫出輝煌的篇章。實際上,我們的高等建筑教育距離傳承文化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崇洋趨勢嚴重,本土特色不突出,特別是對中國建筑歷史文化以及民族建筑特色認知不夠,輕視各地豐富多彩的民居文化,更談不上真心去保護傳統建筑文化遺產并與建筑創作相結合了。當年梁思成先生追求的“辦出中國特色的建筑教育思想和學術精神”的教育目標并未真正實現。
因此,我們的建筑院校應當加強推進建筑教育改革,發揚中華建筑文化的優良傳統,在我們的建筑課程體系中必須加大中國建筑歷史與傳統建筑文化教育所占比重,尤其是要增加學時和實踐調查測繪課程,并開設留住鄉愁、遺產保護、鄉土建筑等新課程。這方面的確是當前中國建筑教育改革的一大薄弱環節。
20世紀90年代,相關部門在全國建筑學專業評估中曾要求,中國建筑史課程不能少于64學時,但各大高校后來卻沒有認真堅持。現在,連學術帶頭院校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都把教中國建筑史課程的學時削減到36學時,而古代建筑史部分還不到20學時。學生對傳統建筑文化只是膚淺地了解,很難樹立對中國建筑文化的自信,也很難讓年輕人記住鄉愁,更談不上對建筑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以及傳承弘揚,遑論再結合時代精神去創新。
此外,地方建筑學也應是當代建筑學發展的方向之一。除了上述所言中國特色建筑學具有的共性之外,各個地方的建筑院系也應有自己的個性和特色,真正做到百花齊放,豐富多彩。這就要求我們深入了解各個地方包括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地域建筑文化傳統,尤其是極為豐富多彩的中國民居。發展地方建筑學是大有可為的。中國民族建筑的國情教育也應該包括對各地優秀傳統建筑文化以及對民居建筑文化的學習。
二十一世紀當代中國建筑教育改革,不只是要提高建筑教育質量,更重要的是堅持辦好真正的中國特色建筑學教育。
21世紀當代中國建筑教育改革,不只是要提高建筑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堅持辦好真正的中國特色建筑學教育,才能培養出更多的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具有傳承精神,努力探索富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真正懂國情的、能記住鄉愁的建筑人才,使他們真正成為熱愛祖國民族建筑文化、勇于走“中而新”之路的新一代,真正成為在保護傳承和發展中創造中國特色現代建筑文化的新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