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偉煊 陳繼騰 吳臻
當下,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人口流向城市,導致傳統建筑逐漸衰敗,傳統建筑技藝也面臨失傳的困境,因而我們必須要重視傳統建筑工匠隊伍的培養與發展。這不僅僅是為了物質載體的營造,更重要的也是為了讓傳統技藝、營造理念等非物質文化得以保存、傳承下去。因此,為了更好地保護發展好傳統建筑,對于傳統建筑工匠生存現狀的普查與掌握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依托住建部《全國傳統建筑工匠生存現狀調查》的課題,對安徽地區傳統建筑工匠的相關情況進行了調研。由于黃山市地區的地域建筑在安徽省范圍內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因此重點研究調查了黃山市傳統建筑工匠的生存現狀。
本文主要的研究區域為安徽省黃山市,覆蓋了市域內的屯溪區、徽州區、黃山區、休寧縣、黟縣、歙縣、祁門縣,在此范圍內摸清黃山市傳統建筑工匠的家底情況。研究對象為市域范圍內從事傳統建筑工程行業的相關技術人員,包括工作地點在黃山市或籍貫為黃山市的外出務工從業人員。本文查閱了相關文獻資料作為理論性支持基礎,并且通過大量的實地走訪、專家調查及問卷調查等方式作為數據的獲取來源,得到了第一手的數據資料,用于研究的支撐。

調查工匠人數是為對行業大背景和發展潛力進行初步判定和預測。我們將現有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工種進行了歸納,主要有大木匠、磚瓦匠、石匠、木雕匠、磚雕匠、石雕匠、漆匠、彩畫工、泥塑工及窯工十個工種。其中,大木匠為梁柱、椽檁及斗拱等的制作和安裝人員,磚瓦匠為墻體砌筑和屋面臥瓦等施工人員,石匠一般為基礎施工人員,磚、木、石的雕刻工匠為裝修人員等。基于這十個工種,我們對黃山市傳統建筑工匠的人數進行了調查統計,如圖1所示。

圖1 各工種傳統建筑工匠數量

由圖1可知,大木匠有145人,磚瓦匠有122人,石匠有10人,漆匠有8人,木雕匠有14人,磚雕匠有21人,石雕匠有19人,泥瓦匠有4人,彩繪工有10人,窯工有7人。其中,有8人身兼2個工種,1人身兼5個工種,各工種共計360人。相對于黃山市遺存的眾多傳統建筑,傳統建筑工匠較少,無法較為全面、高效地對傳統建筑進行維護和修繕,工匠數量與亟待修繕的傳統建筑數量不匹配。各工種的人數呈現不均衡性,其中大木匠和磚瓦匠一共有267人,占總人數的74.1%,人數遠遠多于其他工種,導致工種組織體系不健全,容易出現技藝應用不全的現象。同時,對調查工匠進行了年齡的分段統計,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年齡在35歲以下的有27人,年齡在36~50歲之間的有74人,年齡在51~65歲以上的有146人,年齡在66歲以上的有113人,其中50歲以上的有259人,占了所有工種從業者人數的71.9%。50歲以上的大木匠人數占到總人數的90.3%,而磚瓦匠的年齡結構組成較為合理。由于其余工種的從業人數相對較少,因此,對工匠群體年齡結構的分析主要以大木匠和磚瓦匠為樣本。總體來看,傳統建筑工匠在年齡結構上呈現出一定的不合理性,老齡化現象較為嚴重,這代表著傳統建筑技藝的傳承越來越困難。

圖2 各工種傳統建筑工匠年齡統計
行業收入是促進從業者長期、持續、穩定生產和生活的動力,工匠的薪資待遇能夠反映其生存現狀,因此我們對360名黃山市傳統建筑工匠的福利待遇和收入情況進行了統計,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月薪在0.5萬元以下的工匠有232人,占總數的64.4%;月薪在0.6~1萬元的工匠有31人,占總數的5.6%;月薪在1.1~1.5萬元的工匠只有1人,沒有工匠月薪在1.6萬元以上,說明黃山市傳統建筑工匠的薪資收入水平較低,高收入從業者寥寥無幾,大部分為低收入從業者。月薪在0.5萬元以下的工匠平均年齡為53歲,月薪在0.6~1萬元的工匠平均年齡為52.5歲,說明低收入從業者多為中老年工匠,年齡增長與收入增加成反比。享受“五險一金”的工匠有11人,占總數的3%;享受政府津貼的工匠有3人,占總數的0.8%。這說明享受政府、社會較高待遇的工匠人數較少,大部分從業者缺乏基本的社會保障和政府福利。黃山市傳統建筑工匠主要集中來自歙縣、祁門縣、徽州區,其余區縣分布較少。
在薪資待遇落后的情況下,傳統建筑工匠的工作環境也不容樂觀。通過對工匠日常工作環境進行實地考察發現,工匠工作的廠房較為簡陋,建筑垃圾與邊角料隨處可見。較差的薪資待遇、較惡劣的工作環境,以及市場無序、中間商抽成、政府重視不足、缺乏社會認可等問題,都讓工匠對行業前景信心不足。
較差的薪資待遇、較惡劣的工作環境,以及市場無序、中間商抽成、政府重視不足、缺乏社會認可等等問題,都讓工匠對行業前景信心不足。
傳統建筑工匠的教育水平影響傳統建筑技藝的傳承。因此,對工匠的教育現狀進行調查,有利于了解傳統技藝的傳承發展情況。具體如圖3所示。
由圖3可知,通過自學成才的工匠有226人,占調查人數的63%;受教育程度為小學的工匠有40人,占調查人數的11%;通過職業高中、初中技術學校獲得技術的工匠有73人,占調查人數的20%;通過大學(專科、本科)系統成才的工匠有21人,占調查人數的6%;沒有工匠受過研究生及以上的高等教育。這說明大部分工匠受教育程度較低,缺乏較為專業、系統的知識教育和科班培訓。事實上,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很大一部分工匠寫字困難、語言表達不清,傳授技藝所需的溝通交流和語言組織能力較弱,這必然會影響到傳統建筑技藝的延續和發展。雖然教育背景僅代表一個方面,但也很關鍵,如果長期如此下去,技藝傳承終將乏力。此外,受教育水平也影響了職稱評定,對工匠的職稱情況統計如表2所示。

?



由表2可知,擁有技術職稱的傳統建筑工匠僅有46人,僅占總數的12.7%。其中,獲高級職稱的工匠只有9人,其他為初級或中級職稱,大部分工匠沒有任何行業等級職稱。這必然會影響到工匠的隊伍發展。

?
由表3可知,大部分工匠就職于民營企業和集體企業。其中,在民營企業工作的工匠人數占比最高,沒有工匠就職于國有企業。由于民營企業用人的自由性與不穩定性,對工匠從業有一定心理壓力。全職的205名工匠中大部分沒有“五險一金”等社會基礎保障,平均年齡在52.4歲。這使得原本年邁的工匠更加缺乏穩定感和安全感;兼職和其他類的工匠也占有一部分,說明全身心投入傳統建筑工程行業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無法完全滿足工匠的生活需求,因此,會有部分工匠另尋其他工作來獲得更多的收入,想方設法地提高生活質量。整體來看,工匠在人事工作上無法得到較高的社會保障,生產和生活環境相對比較惡劣,收入和處境窘迫,生存現狀堪憂。
通過調研分析發現,傳統建筑工匠的從業人數較少,與大量遺存的傳統建筑的建造、維護等需求不相匹配,容易造成工作的低效率。同時,工匠匱乏也會影響行業的發展前景,傳統建筑行業的從業者多為中老年人,后續儲備與有生力量不足。在城鎮化過程中,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涌向城市,使得本就缺乏吸引力的傳統建筑行業更難吸引年輕人。
傳統建筑工匠群體大多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輕的新生力量較少,年齡結構失調。嚴重的老齡化讓復雜、繁重、智慧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傳承面臨重重困難。大木作從業者大多為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攀升,這些老工匠的體力、精力、腦力都會弱化,若不將技藝傳承下去,工作效率將會大大降低,安全風險也會顯著增加,技藝傳承將面臨日漸零落的局面。目前,工匠技藝的傳承方式大多為口傳心授、師徒相傳,由于年輕人長期在外務工,對傳統建筑技藝學習和參與的時間很少,使得傳統建筑技藝的傳承后繼乏力。

大多數工匠的月收入在0.5萬元以下,與當下的社會發展水平及民眾平均薪資水平相比很低,并且,沒有單位為其交納社保,缺少基本的福利和待遇,收入來源單一,生活壓力較大。此外,工匠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年齡、工齡的增長與薪資收入不成正比,這也造成了工匠們在心理層面上的困擾。隨著年齡增長,伴隨勞動能力的下降,巨大的心理反差讓工匠們對整個行業前景產生擔憂,甚至萌生退意。
除了來自家庭的生活壓力,還有雜亂的生產環境帶來的工作壓力。通過抽樣調查和訪談了解到,大多數工匠的工作環境簡陋,灰塵、粉塵堆積如山。由于現代化機械生產的建造方式與傳統建筑的營造工藝有著較大差異,特別是當長時間加工木材、石材、磚等原材料時,現代化機械作業發出的聲音和產生的粉塵造成的污染較為嚴重,長期下來,會對在廠房作業的工匠的呼吸道造成較大的影響。同時,中老年人的工作安全也缺乏基本保障。現代化機械的介入雖然提高了生產效率,但同時對工匠的身心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原有傳統建筑施工工序組合的穩定性。
傳統建筑工匠大多來自鄉村,由于農村的教育條件較差,大多數工匠未接受過較高的文化教育,知識水平有限,無法對傳統技藝構建較為全面、翔實、系統的理論體系,一般以施工圖紙為教材,很少保留影像與音頻資料供后生學習或用于文化傳播。同時,實踐技藝的傳承模式較為單一,僅僅停留在口傳心授與師徒相傳層面,排他性相對較強。部分工匠書寫能力與表達能力較弱,有時會影響工作的交流溝通,甚至造成不必要的麻煩,降低工作效率。

據調查,傳統建筑工匠大多數在民營企業工作,工作缺乏穩定性。企業不為員工交納“五險一金”,工匠也缺乏基本的社會保障。工匠在其他方面也很少會有額外的經濟來源,原本微薄的收入扣除生活成本后所剩無幾,經濟壓力較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工匠們一般都在進行高強度的作業,辛苦付出的勞動有時還會被總包與中間商抽成,壓縮利潤空間,很多工匠不得不尋找兼職增加收入,甚至存在轉行現象,這對傳統建筑行業發展會產生較大影響。

大多數傳統建筑工匠的知識水平有限,無法對傳統技藝構建較為全面、翔實、系統的理論體系。

傳統建筑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大力宣傳優秀的傳統建筑文化,讓更多的學生、年輕人了解傳統建筑的魅力,認識到傳統建筑保護的必要性。
(1) 宣揚優秀傳統建筑文化,鼓勵年輕人從事傳統建筑行業
傳統建筑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大力宣傳優秀的傳統建筑文化,讓更多的學生、年輕人了解到傳統建筑的魅力,認識到保護傳統建筑的必要性,激發青少年對傳統建筑行業的學習熱情和傳承使命感,自發學習、傳承傳統建筑技藝。同時,鼓勵校企聯合,舉行研學交流、技藝研究、實地訓練等社會實踐活動,共同培養專業的技術人才,提高教育水平,吸納更多年輕人從事傳統建筑行業。
(2) 提升社會福利待遇,適當降低職稱評定門檻
出臺一系列惠工政策來保障和提升工匠的福利待遇。可以針對相關施工企業制定傳統建筑工匠的最低薪資保障政策,同時針對工匠開展一定范圍內的普查行動,將所有傳統工匠登記在冊,按照一定標準給予定量的資金補助。對于有卓越貢獻或技藝精湛的工匠可以適當進行榮譽性的獎勵和嘉獎,增強工匠的生產動力,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可以組織行業內專家對傳統建筑工匠進行專業認定,適當降低職稱評定的條件和門檻,避免一些精通技藝的老藝人因為學歷、年齡、平臺等原因而無法獲得職稱。
(3) 加強施工環境監管,規范行業市場秩序
針對工匠廠房、工地等工作環境存在的問題,應由環保部門定期監管環境衛生情況,保障工匠作業時的人身安全,同時要規范傳統建筑工程行業的市場秩序,抵制掛牌、外包施工,禁止層層分包的抽成行為,嚴懲拖欠工資的行為,建立條例規范市場,保障工匠的基本權利,促進傳統建筑行業穩定發展。
建立專業培訓機構專門為提升傳統建筑工匠的職業素養和能力服務,為評定職稱、考證等提供便利。開設專業科目學習,持續加強工匠的素質教育,提升工匠的綜合能力。培訓年輕的工匠,增加他們的知識儲備,增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1) 積極組織傳統建筑技藝培訓,吸納儲備新生力量
企業內部應積極定期組織傳統建筑技藝培訓和交流,向外界開放,吸引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弘揚工匠精神,打造工匠品牌,同時進行傳統技藝的研學、講座、授藝等活動,結合實踐案例分析,以老帶新,共同進步,逐步壯大工匠隊伍,吸納新生人才。

(2)創立傳統建筑工匠協會,加強技藝傳承交流
企業可以通過創立傳統建筑工匠協會或學會,把工匠凝聚在一起,定期召開學術、技藝交流會,內部進行考核,建立企業傳統建筑的工匠專家庫,加大研發力度,同時關注外界其他工匠的就業問題,為工匠提供免費的行業咨詢服務,大力吸納會員,加強工匠間的合作,促進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傳統建筑行業的發展。
(3)適當提升工匠薪資待遇,加大榮譽獎勵力度
基于傳統建筑工匠的收入現狀與家庭環境情況,企業可以適當增加工匠的薪資待遇,為全職工匠交納“五險一金”,更多地關注員工的生活情況,努力為工匠排憂解難。年底基于工匠的績效和貢獻給予一定的獎金補助。對于有一定突出貢獻的工匠,內部可以給予一定的榮譽表彰和稱號鼓勵。同時定期為工匠進行體檢、心理服務,促進工匠的身心健康發展,提升其歸屬感,增強工匠的責任感與擔當意識。
(4)穩定企業與工匠的人事關系,適當降低招聘門檻
傳統建筑工匠還有一部分問題來自勞動糾紛。企業應積極穩固與工匠的人事關系,簽訂合法有效的勞動合同,并依法履行合同條款和相應義務,不應隨意辭退工匠,同時基于工匠的教育背景,可以適當酌情降低招聘、考核的用人標準,避免大量工匠失業、無業現象,以維護工匠市場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1)加強專業知識學習,不斷提升技術水平
在外部幫扶的前提下,傳統建筑工匠要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加強對專業理論的系統學習,提升文化水平,努力工作,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與職稱考評,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藝水平,保留核心技術,增強市場競爭力。
(2)主動整理技藝資料,增強相互間交流協作
傳統建筑工匠應樹立文化自信,認識到技藝傳承的重要性,主動保存好珍貴的文字、圖紙、書籍、影像等資料,為學校教學和傳承技藝提供便利,同時要加強工匠間相互合作的力度,運用傳統工藝,共同生產出高質量產品,打造手工藝品牌,并通過一定的平臺進行展示,傳承和發揚傳統建筑文化。

以上基于實地調研的數據,考察當下傳統建筑工匠的生存現狀,發現了行業內存在的一些問題。在此,我們主要得出以下結論:相較黃山市傳統建筑遺存的體量而言,工匠的人數較少,工作壓力較大;工匠的年齡結構失調,存在嚴重的老齡化現象;新生力量薄弱,技藝傳承后繼乏力;工匠的薪資水平較低,與工齡的增長不成正比,普遍缺少基本的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工匠工作環境相對較差,影響身心健康;工匠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工作中溝通、交流困難,不利于團隊發展;工匠隊伍不穩定,常有變動,容易受到混亂市場的影響。
針對存在的問題,主要提出了以下對策:政府可以從宏觀層面提供工匠生存所需的基本保障和支持工匠隊伍發展的優惠政策;企業或用人單位可以為工匠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基本的社會保障,注重傳統建筑工匠的培養;工匠個人可以從微觀層面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技藝水平,加強理論知識學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通過參與住建部“全國傳統建筑工匠生存現狀調查”課題的契機,深刻了解和認識到傳統建筑工匠們工作的艱辛和生活的不易。他們時刻承受著來自外部工作和內部家庭的雙重壓力。當下傳統建筑工匠的生存現狀令人擔憂,對其保護性發展已迫在眉睫。文化的創造者是人,只有工匠隊伍健康有序發展,傳統建筑技藝才能代代相傳,傳統建筑行業才能蓬勃發展,傳統建筑文化才能不斷傳承創新,也才能實現真正的文化自信。傳統建筑工匠的生存問題是一個復雜且需要長期關注并下大力氣解決的問題,需要社會各界共同推進,共同改善傳統建筑工匠生存的內外部環境,讓所有工匠團結一心,發揚“工匠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