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奎,丁 可
(1.淮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淮北 235000;2.中國礦業大學 深部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蘇 徐州 221116)
在井下巷道掘進過程中,由于地下水與巷道圍巖中巖石礦物產生物理、化學作用,在富水巖層,巖石遇水浸泡后強度不斷衰減,圍巖承載力也隨之降低,容易引起巷道內圍巖的變形[1-4]。特別是在軟巖巷道中,膨脹性軟巖吸水并造成大面積變形,支護難度較大,對煤礦開采構成嚴重威脅[5-9]。張農等[10-11]以巖石全應力-應變加載過程為基礎,對地下水影響不同巷道巖石裂隙漸次開發的過程進行了分析;Chen等[12]探討了水浸弱化巖石的力學特性;周翠英等[13]則對富水軟巖的軟化作用進行了研究;劉長武等[14]針對富水巷道圍巖泥化的機制進行了分析;馮志強和康紅普等[15]發明了1種有機材料對富水巷道圍巖進行了支護;Gao和Xu[16-17]采用錨網索噴的支護方式對富水巷道進行支護研究;李桂臣等[11]根據富水巷道圍巖破壞特征,提出了富水巷道重點強化支護技術;Zeng等[18-19]針對富水軟巖巷道特點,對巷道的支護參數進行了修正;吳智明等[20-21]則從預防巷道冒頂的角度,針對富水巷道頂板圍巖強度降低的特征,提出了普通錨桿支護+錨注的巷道支護方案,效果顯著。上述研究表明,地下水對巖石有一定的弱化作用,采用錨注支護方式進行富水巷道支護可以有效控制巷道圍巖變形,但是,對于錨注支護參數的選擇以及巷道注漿加固范圍沒有明確的依據,容易出現支護過度或支護不足的情況,造成支護材料的浪費或支護效果不達標的問題。為此,以桃園煤礦Ⅱ1采區邊界上山為研究對象,運用理論分析、數值模擬和現場監測等方法,基于注漿加固圈厚度對富水巷道的錨注支護參數進行優化,得到最佳錨注支護方案,對今后礦井此類富水巷道的錨注支護參數選擇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桃園煤礦Ⅱ1采區邊界上山,位于Ⅱ1采區,10#煤層頂板巖層中,地面標高為23.2~26.8 m,巷道標高-581.8~-799.2 m,巷道上有Ⅱ1001工作面,北為零采區軌道石門,南現無采掘活動。巷道是在10#煤層頂板施工,巖層傾角17°~22°,巷道傾斜長818 m,在施工中以細沙巖和粉砂巖為主,局部為泥巖。巷道所在巖層及相鄰巖層之間層序關系如圖1。
圖1 桃園礦Ⅱ1邊界上山綜合柱狀圖Fig.1 Comprehensive histogram ofⅡ1 boundary roadway in Taoyuan Mine
桃園煤礦Ⅱ1采區邊界上山掘進期間受地下水影響,巷道圍巖強度弱化。其主要充水因素為砂巖裂隙水,涌水方式主要為淋、滲水。
桃園礦Ⅱ1邊界上山原支護情況如圖2。巷道原支護設計采用2次錨網噴支護。即一次支護為錨網噴支護,全斷面掛網,錨桿型號為GM22/2400-490型錨桿,間排距800 mm×800 mm,底腳錨桿沿底板布置,水溝錨桿沿水溝底布置。二次支護為錨帶網噴支護,全斷面掛網,錨桿型號為GM22/3000-490,間排距800 mm×800 mm;鋼帶型號GDM200/3600,排距800 mm。
圖2 桃園礦Ⅱ1邊界上山原支護情況Fig.2 Original support structure diagram ofⅡ1 boundary roadway in Taoyuan Mine
在Ⅱ1采區邊界上山采用原支護設計方案進行支護加固時,由于地下水影響,出現了支護施工困難,頂板下沉、底鼓和錨網開裂嚴重的情況,影響長期穩定和安全性。因此,現場采用錨注支護方式,實現巷道穩定,但現場對于錨桿-錨注協調支護機理認識不足,導致錨注支護參數選取上缺乏可靠理論依據,不能很好地指導現場支護設計。因此,需要對錨桿-錨注協調支護機理進行分析研究,保證巷道穩定性的基礎上,進行支護參數優化設計,實現工作面經濟、安全、高效生產。
采用理論分析、數值模擬及現場實測相結合的研究手段,揭示錨桿-錨注協調支護機理,基于注漿加固圈厚度分析,最終確定錨注支護參數,進行現場試驗,驗證圍巖控制效果。
以桃園煤礦Ⅱ1采區邊界上山為工程背景,結合錨桿、錨注協同支護原理,從載荷方面確定注漿加固圈厚度,進而確定錨注支護參數。
考慮錨桿、錨注支護方式不同,分析錨注加固機理,如圖3。注漿錨桿注漿后將浸水后松散破碎圍巖膠結成整體,可以提高巖體的黏聚力、內摩擦角及彈性模量,從而提高巖體強度,可以使圍巖本身作為支護結構的一部分,使加固范圍內破碎巖體形成1個整體,擴大支護結構的有效承載范圍,提高支護結構的整體性和承載能力。隨著加固圈厚度的增大,注漿擴散加固拱所提升巖體強度的范圍越大,承載載荷的能力也越大。
圖3 錨注加固支護機理示意圖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bolt grouting reinforcement mechanism
因此,在進行錨注支護設計時,可以根據注漿加固厚度,對注漿擴散加固拱的整體承載能力進行判斷,進而對錨注支護參數進行優化。故根據加固圈受力狀況建立力學模型如圖4。
加固圈內徑向應力σr與周向應力σθ表達式[22]為:
式中:pa為錨桿錨固提供應力;pb為圍巖載荷;ra為等效巷道半徑;rb為注漿加固圈支護外徑。
巷道遇水浸泡后圍巖巖體較為松散破碎,以Hoek-Brown強度準則fg為判斷依據,準則判據表達式[23]如下:
式中:σci為完整巖石的單軸抗壓強度;mb、s、a為材料參數。
將式(1)與式(2)聯立可得:
fg會隨著注漿加固圈厚度增加而減小,為避免加固圈出現破壞,則fg<0,而當圍巖應力、錨桿錨固力、注漿材料等參數一定,通過式(3)則可以得出強度準則fg=0時的加固圈厚度,基于此結合桃園煤礦Ⅱ1采區邊界上山的支護情況對錨注支護參數進行優化。
結合桃園煤礦Ⅱ1采區邊界上山水淹后地質條件,參數選取如下。
等效巷道半徑ra=2.0 m;錨桿錨固力pa=15 MPa;圍巖載荷pb=18.5 MPa;完整巖石的單軸抗壓強度σci=20.7 MPa;材料參數mb=2.64;材料參數s=1;材料參數a=2。計算得到注漿加固圈支護外徑rb=3.5 m。
注漿加固圈厚度h為:
計算得到注漿加固圈厚度為1.51 m,取1.5 m。結合桃園煤礦Ⅱ1采區邊界上山支護情況,按照注漿加固圈厚度為1.5 m進行巷道錨注支護方案設計。
1)模擬模型。以桃園礦Ⅱ1采區邊界上山巷道為基礎,建立數值模型,模型本構關系采用莫爾-庫侖模型。計算模型如圖5,模型尺寸為50 m×40 m×30 m(長×寬×高),巷道附近網格加密。煤層及頂底板巖層物理力學參數見表1。錨桿采用cable單元,錨桿錨固力學參數見表2。巷道布置11根普通錨桿,間排距為800 mm×800 mm。
圖5 計算模型Fig.5 Calculation model
表1 計算模型物理力學參數Table 1 Physico-mechanical parameters for calculation model
表2 錨桿錨固力學參數Table 2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roof bolts
2)模擬方案。主要研究基于注漿加固圈厚度的錨注支護方案設計問題。注漿加固圈厚度劃分0.5、1.0、1.5、2.0 m 4個水平。通過改變注漿錨桿間距實現對于漿液擴散范圍的控制,具體方案見表3。
表3 錨注支護模擬方案Table 3 Simulation scheme of bolt grouting support
通過模擬得出各方案下巷道圍巖塑性區分布情況如圖6。
由圖6可知,隨著注漿加固圈厚度的增加,巷道變形收斂時圍巖新產生塑性區范圍逐漸減小,由圖6(a)可以發現,圍巖注漿加固圈厚度為0.5 m,加固圈厚度較小,注漿加固后沒有在巷道周圍產生連續的加固圈,注漿無法將浸水后松散破碎圍巖膠結成為整體,無法在巷道表面形成組合拱結構,對巷道破裂圍巖產生的加固作用十分有限,巷道圍巖的承載能力較弱,導致注漿后巷道圍巖塑性區繼續向深部發展,巷道變形破壞嚴重。
相比圖6(a),圖6(b)中圍巖注漿加固圈厚度為1.0 m,由于注漿加固圈厚度的增加,注漿加固圈可以將淺部破碎圍巖膠結成為1個整體,在巷道周圍形成1圈較薄的注漿加固圈,隔絕空氣,防止浸水后圍巖進一步風化而降低圍巖強度,但由于加固圈厚度太薄,其承載能力有限,不能有效阻止遇水浸泡后巷道圍巖的進一步變形破壞,注漿后隨著巷道圍巖的進一步變形,注漿加固圈承載載荷逐漸增加,當承載載荷超過薄加固圈的強度,加固圈發生破壞,巷道圍巖塑性區向深部擴展,導致巷道最終變形破壞依然很嚴重。
圖6 巷道圍巖塑性區分布圖Fig.6 Plasticity distribution of roadway surrounding rock
相比圖6(a)、圖6(b),圖6(c)中注漿加固圈半徑達到1.5 m,注漿后巷道圍巖基本沒有再產生新的塑性區,漿液將浸水后松散破碎圍巖膠結成整體,注漿加固圈承載載荷始終未達到其破壞強度,巷道變形得到有效地控制。
而相比圖6(a)、圖6(b),圖6(d)中注漿后巷道圍巖基本沒有再產生新的塑性區,巷道變形也得到了有效地控制,與圖6(c)中塑性區分布情況相似。
不同方案下巷道圍巖位移如圖7。綜合以上4組模擬結果,同時結合不同方案下巷道圍巖位移變化,可以發現,隨著注漿加固圈厚度的增加,巷道頂板、兩幫及底板變形都逐漸減小;且巷道注漿加固圈厚度大于1.5 m時,巷道變形隨注漿加固圈厚度的增加不再有明顯的變化。因此,在錨注支護設計過程中,應保證注漿加固后能在巷道周圍形成不小于1.5 m厚的注漿加固圈,綜合考慮支護效果和注漿漿液擴散,建議選用方案3進行桃園煤礦Ⅱ1采區邊界上山錨注支護。
圖7 不同方案下巷道圍巖位移Fig.7 Surrounding rock displacement of roadway under different schemes
巷道斷面具體支護參數如圖8。
圖8 巷道支護參數Fig.8 Roadway support parameters
據以上分析,在巷道原支護設計錨桿一次支護的基礎上,確定了桃園煤礦Ⅱ1采區邊界上山錨注支護參數,具體為:注漿錨桿采用中空螺紋鋼注漿錨桿進行注漿加固,注漿錨桿的直徑為25 mm,長度為2 500 mm,錨桿注漿孔直徑為6 mm;頂板布置4根注漿錨桿,間排距為1 400 mm×1 600 mm,兩幫各布置2根注漿錨桿,底板布置3根注漿錨桿,其中底角錨桿距底板200 mm,并與水平方向成30°角斜打。
而注漿材料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加添加劑,水泥選用淮北礦業集團水泥廠生產的PC32.5水泥。為了增加水泥漿液的和易性、流動性、微膨脹性,提高水泥漿液的結石率和錨注巖體的強度,采用ACZ-1型水泥添加劑,用量為水泥質量的4%~6%,漿液水灰比為0.7∶1~1∶1,單孔注漿時間取為3~5 min,注漿壓力根據以往經驗,注漿壓力為2.0~3.0 MPa,最大注漿壓力為3.0 MPa。
為驗證圍巖控制效果,在桃園煤礦Ⅱ1采區邊界上山中布置測站,對頂底板移近量進行現場監測及探測,頂底板移近量監測曲線如圖9。
圖9 頂底板移近量監測曲線Fig.9 Monitoring curves of displacement between roofand floor
掘進期間巷道兩幫及頂底板移近量隨掘進時間增加,距掘進工作面距離增大,巷道兩幫及頂底板移近量逐漸增大,最終趨于穩定。
頂底板位移量經過了急劇升高段和趨于穩定段,穩定段位于支護后35 d,巷道頂底板移近速度達到4.3 mm/d,巷道兩幫移近速度達到3.0 mm/d;巷道進入變形穩定階段,頂底板移近量穩定在140~160 mm,兩幫移近量穩定在100~110 mm。
1)現場監測發現,在錨桿支護方式中,地下水對巷道圍巖穩定性影響較大,采用普通錨桿支護不能有效控制富水巷道圍巖變形,需要進行錨注支護。
2)基于注漿加固圈厚度進行分析,得到注漿加固圈厚度與注漿加固體承載能力的關系式,最終確定注漿錨桿布置方式,頂板布置4根注漿錨桿,兩幫各布置2根注漿錨桿,底板布置3根注漿錨桿。
3)現場監測發現,采用確定的錨注支護方案后,支護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巷道完整性大大提高,圍巖變形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