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忠暉
(遼寧省地質礦產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遼寧于家地區赤鐵礦位于遼東撫順地區,行政區劃隸屬于新賓縣葦子峪鎮。區內礦產資源較豐富,目前已發現鐵、鉬、金、銅、鋅、石灰石、方解石、花崗石材等多處金屬、非金屬礦產,其中以鐵、鉬礦產經濟意義最大。遼寧省地質礦產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于2017—2018年度對該地區進行了地質找礦工作,主要對于家地區進行了1∶1萬地質簡測、1∶1萬土壤測量、1∶1萬激電測量、槽探工程和實驗測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找礦突破,在研究區內鉛鋅成礦地質特征的基礎上,對區內發現的赤鐵礦體進行了初步評價,通過分析研究赤鐵礦體的成礦地質特征、礦化富集規律等,以期為該礦床深部及邊部找礦提供理論依據,為該區尋找同類礦床提供指導。
研究區位于柴達木—華北板塊(Ⅰ)、華北陸塊(Ⅱ)、遼東新元古代—古生代坳陷帶(Ⅲ)、太子河新元古代—古生代坳陷(Ⅳ)構造單元上[1]。研究區位于重要成礦帶中,中太古界變質層狀巖系發育,巖漿活動頻繁,構造運動強烈,鐵及多金屬礦床、礦點豐富,顯示區內成礦地質條件十分優越。區域內出露有中太古界層狀變質巖系、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南華系、古生界寒武系及新生界第四系地層。區域太古代變質深成侵入巖發育,巖石類型主要為各類中酸性片麻巖,主要分布在區域北部。區域上地質構造極為復雜,總體來講,新太古代為結晶基底形成階段,結晶基底出露廣泛,主要由新太古代表殼巖、變質深成巖組成,主要的構造行跡發育為深層次韌性變形;新元古代—古生代處于古亞洲構造域為陸塊蓋層形成發展階段,蓋層主要出露于太子河斷陷中,主要包括新元古界、古生界陸源碎屑巖、碳酸鹽巖及中生界河湖相及陸相火山—沉積巖系;中生代以來研究區處于太平洋構造域,構造行跡主要以發育近EW、NW和NE向構造為主。從構造層次來講,既發育有深層次韌性變形,也有中—淺層次脆韌性變形,構造樣式復雜多樣[2-3]。
另外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在研究區內圈定了綜合異常2處,即HS-13和HS-14,其中HS-14異常位于研究區內(圖1)。

礦區地層主要為青白口系釣魚臺組和南芬組,釣魚臺組呈條帶狀與南芬組地層相間產出,總體走向北西,與南芬組地層呈整合及斷層接觸,與新太古界片麻巖為角度不整合接觸。巖性主要為灰黃色厚—中厚層石英砂巖、含鐵質長石石英砂巖,局部夾海綠石石英砂巖;南芬組呈條帶狀與釣魚臺組地層相間產出,其產狀及分布特征與釣魚臺組基本相同,與下覆釣魚臺組呈整合接觸,與新太古代片麻巖呈斷層接觸。巖性主要為黃綠色、紫色頁巖、蛋青色片狀鈣質頁巖,含砂質鐵質頁巖,局部夾少量薄—微薄層粉砂巖、泥晶灰巖和微晶灰巖等。
礦區構造主要為斷裂構造,以北西向構造為主,其次為北北西斷裂構造。其中F1斷裂為貫穿全區的主斷裂構造,走向北西,傾向南西,長約10 km,該斷裂切割了青白口系釣魚臺組和南芬組,并使其重復出現;F2斷裂位于礦區西北部北崴子一帶,走向北西,傾向南西,長約1.94 km,西盤新太古代片麻巖沖覆于青白口系南芬組之上,沿斷裂有斷層角礫巖出現。
礦區巖漿巖主要為侵入巖和脈巖。侵入巖主要為新太古代變質深成巖,巖性主要為新太古代石英二長質片麻巖、花崗閃長質片麻巖和中粒英云閃長質片麻巖。脈巖走向為北東或近東西,巖性主要為閃長巖。
礦區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圈定了綜合異常1處,即HS-14,該綜合異常封閉,呈NNW向近橢圓形展布。元素組合有Co、Ni、W、Pb、As、Sb、Cu,主要為Co、Ni、Pb異常,異常元素組合較多,主要為中高溫元素組合。區內有3處濃集中心,較為明顯。組分分帶均為外帶。
研究區內赤鐵礦呈層狀、脈狀賦存于青白口系南芬組地層中,屬于沉積型礦床。通過1∶1萬地質測量、1∶1萬激電測量和槽探工程揭露,共圈定3條赤鐵礦體(圖2)。控制礦體延長120~180 m,沿傾向延深約25 m,礦體傾向240°~260°,礦體傾角35°~40°,深部有變陡趨勢。礦體厚度變化系數為57.56%,品位變化系數25.96%。礦體品位TFe23.16%~63.92%,現將各個礦體分述如下。

(1)Ⅰ—1號礦體位于研究區的西北部三道溝一帶,賦礦地層為南芬組,圍巖為泥灰巖。礦體產狀260°∠35°~40°,為總體走向近南北、傾向近西的脈狀礦體。控制長度123 m,沿傾向延深約25 m,礦體厚度為0.90~2.82 m。由TC0—1和TC1—1控制,礦石礦物主要為赤鐵礦。礦石品位TFe29.01%~49.86%,平均品位TFe42.18%。
優點:常規人為圈定綜合異常(Z0)時可以充分考慮地層、構造等地質因素及礦產分布規律對綜合異常的影響,異常形態與區域地層、構造分布較為對應;
(2)Ⅰ—2號礦體位于研究區的西北部三道溝一帶,賦礦地層為南芬組,圍巖為泥灰巖。礦體產狀260°∠35°~40°,為總體走向近南北、傾向近西的脈狀礦體。控制長度約120 m,沿傾向延深約25 m,礦體厚度為0.91~2.25 m。由TC0—1、TC1—1和TC2—1控制,礦石礦物主要為赤鐵礦。礦石品位TFe24.91%~46.06%,平均品位TFe38.79%。
(3)Ⅱ號礦體位于研究區的中東部楊木林子一帶,賦礦地層為南芬組,圍巖為泥灰巖。礦體產狀240°~260°∠35°~40°。控制長度150~180 m,礦體厚度為0.52~0.66 m。由TC12—1和TC14—1控制,礦石礦物主要為赤鐵礦。礦石品位TFe23.16%~63.92%,平均品位TFe44.47%。
3.2.1 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主要為粒狀板條狀結構。礦石構造主要為條帶狀、塊狀構造。
3.2.2 礦石礦物成份
3.2.2.1 礦石礦物
(1)赤鐵礦。灰白色,半自形—他形,粒狀及板條狀,部分呈放射狀,反射率25%~30%,具深紅色內反射色,強非均質體(藍灰—灰黃),粒度0.5~2 mm,呈條帶狀分布。
(2)雌黃鐵礦。乳黃色,半自形,粒狀,微帶玫瑰色調,反射率38%~45%,強非均質體,粒度0.1~0.2 mm。
3.2.2.2 脈石礦物
(1)石英。乳白—灰白色,他形不等粒狀,隱晶質狀,為礦石中角礫和膠結物的主要成分。含量約占35%~65%。
(2)方解石。以膠結物的形狀存在,含量約占1%~5%。
3.2.3 化學成分
礦石化學成份主要由Si O2和Fe2O3組成,有益組份TFe含量為42.29%~46.11%,平均達43.84%,mFe含量較低,為0.05%,礦石中無其它伴生有益組分。有害組分S為0.04%~0.17%,P為0.02%~0.066%。有害組分S和P的含量與TFe含量一般呈反比(表1)。

?
按礦石礦物劃分為赤鐵礦石;按結構構造劃分為似層狀、脈狀赤鐵礦石。礦石工業類型為需選鐵礦石。
礦體呈似層狀、脈狀賦存在南芬組紫紅色泥灰巖中,其圍巖均為紫紅色泥灰巖。
于家地區赤鐵礦床主要位于青白口系南芬組地層中,與地層呈平行不整合的關系,嚴格受地層控制,礦石礦物為赤鐵礦,礦體頂板為頁巖和泥灰巖,底板為泥灰巖,受構造影響較小。礦石中礦物組合具有明顯的沉積型赤鐵礦特征,礦層較薄,TFe品位為23.61%~63.92%,其特征與淺海相沉積型赤鐵礦一致,而陸相沉積型鐵礦,其礦石礦物以菱鐵礦為主,含少量赤鐵礦,這一特征與于家地區赤鐵礦床地質特征不符[4-6]。因此綜合分析可知,于家地區赤鐵礦礦床屬于淺海相沉積型赤鐵礦床。
礦床的成礦環境為淺海陸棚環境,形成于相對海面下降期,在溫濕氧化環境條件下,大量的鐵以Fe2O3·n H2O的膠體溶液的形式搬運到淺海沉積盆地中,Fe2O3·n H2O膠體帶有電荷,當海水深度變化時,其氧化還原性發生變化,水介質中的大量電解質破壞膠體的電荷平衡,發生膠體聚集沉淀,Fe3+的凝膠圍繞石英等碎屑物質生成典型的脈狀赤鐵礦[7]。
(1)地層標志。該區域赤鐵礦主要賦存在青白口系南芬組泥灰巖中,嚴格受地層控制,是找尋赤鐵礦的主要層位。
(2)地球化學標志。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中Co、Ni等親鐵元素富集區,是尋找赤鐵礦的重點區域。
(3)地球物理標志。具有明顯的航磁異常、地磁異常及激電異常,礦體與異常的規模和強度成正比。
通過分析于家地區赤鐵礦地質特征及成因,得出該區域赤鐵礦礦床為典型的淺海相沉積型赤鐵礦床,通過總結區內赤鐵礦地質特征、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可指導區內赤鐵礦地質勘查工作,重點尋找南芬組泥灰巖的分布及變化規律,參照相應的地物化異常,有望取得較好的找礦效果。